![]()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澳门银河综艺馆内,71岁的意大利记者吉纳罗・博扎俯身调整相机参数,快门“咔嚓”“咔嚓”,镜头里,中国乒乓健儿迅捷如电,而这方寸取景框背后,藏着他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体育情缘——从小对中国的向往,让他以体育为媒,自1994年报道天津亚乒赛以后,他80次踏足中国,与众多中国运动员结下深厚友谊,一张张采访证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赛场记忆。“第七次采访中国的全运会,我应该是采访乒乓球项目次数最多的记者,也是年纪最大的。”这位《米兰体育报》前记者自豪地说。
![]()
缘起一颗“中国心”
吉纳罗1954年8月生于意大利南部,记者生涯始于1979年,曾供职于欧洲知名体育媒体意大利《米兰体育报》。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中国,其实从小,我听到关于中国的故事,就感到有兴趣。”吉纳罗乐呵呵地说,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深厚情感,对中国的向往与热爱。
年轻时的吉纳罗不仅是乒乓球爱好者,还当过基层教练,“对乒乓的热爱,让我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强大的中国乒乓。”1971年,他开始全面追踪中国乒乓球队的动态,1976年,意大利举办了一场国际性乒乓球赛事,吉纳罗迎来与中国运动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985年,蔡振华去意大利执教,吉纳罗现场采访。
![]()
46年前,当吉纳罗接过记者证的那一刻,他在工作清单的第一行就写下:“报道中国体育”。“从那天起,我不再是远远观望的球迷,而是能通过文字和镜头,为中国体育‘发声’的记者。”
“1994年,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忆,在眼前闪现。那年,他为天津亚乒赛而来,第一次采访了年轻的孔令辉。央视记者问他:“1995年天津举办世乒赛,你认为届时谁会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瓦尔德内尔、王涛,还是马文革?” 吉纳罗却这么回答:“我认为是孔令辉。”当时孔令辉还只是一名新秀,但吉纳罗觉得他很有灵气。次年,年仅20岁的孔令辉一路过关斩将,登上了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巅峰。
![]()
也正是在那一年,吉纳罗第一次来到了上海,他见证了上海迈向国际体育之都的每一步。那时候金茂大厦还裹着脚手架,上海体育馆刚显雏形,“最让我震撼的是高架路只用10个月就贯通了,要知道,意大利罗马的环城高速修了整整10年。”而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运会,是吉纳罗报道的第一届全运会,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30年来,他一共踏足上海70余次,为何这么喜欢来上海,次数那么多?“因为上海举办了太多世界顶级赛事。”2005年上海世乒赛,他见证王励勤登顶;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吴敏霞给他献花……这些温暖的片段,成了他与上海最珍贵的联结。
![]()
与乒乓人的“低谷陪伴”
在吉纳罗深耕的所有体育项目里,乒乓球是他的“本命”,这里不仅有他对竞技体育的热爱,更有与张怡宁、王楠等顶尖运动员的跨国友情。
2004年雅典奥运会,报社未派他赴赛,但为了见张怡宁,他自费前往报道。张怡宁拿下女单、女双两枚金牌,吉纳罗按下快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她夺冠后沉稳的神情——“大魔王”背负着不为人知的压力。真正让这份情谊刻骨铭心的,是张怡宁陷入低谷的日子,吉纳罗一直支持着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怡宁再度站上女单最高领奖台,赛后面对“想把荣誉献给谁”的提问,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吉纳罗的名字:“无论输赢,吉纳罗始终不离不弃支持着我。”
同年10月,张怡宁受邀参加长沙的一场颁奖盛典,特意让主办方联系吉纳罗到现场,但是他正在张家港采访,接到邀请后立刻改签机票。聚光灯下,张怡宁捧着奖杯看向台下:“他不是我的教练,也不是我的家人,但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无论顺境逆境都在。”
![]()
他对中国乒乓的关注更延伸到青训与传承。1985年,蔡振华到意大利担任国家队教练,吉纳罗第一时间赶去采访,“我们聊了一下午,他对乒乓的理解特别深,还跟我分析中国乒乓的青训体系。”多特蒙德世乒赛中国队成绩不佳,他在现场见证蔡振华默默帮队员收拾装备的场景:“那种不抱怨、不放弃的坚持,让我知道中国乒乓肯定能重新站起来。”
如今谈及新一代乒乓选手,吉纳罗同样熟稔“中国乒乓以老带新,技术和拼劲都传下来了,这才是长盛不衰的秘诀。”不过,话锋一转,他笑着说:“我最爱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是张怡宁。”
刘翔背后的“预言家”
吉纳罗也关注中国田径,他能念出倪志钦等老一辈运动员的名字,而让他在田径领域留下“传奇一笔”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他对刘翔的 “精准预判”——尚未成名的刘翔让他成为意大利媒体中“第一个发现中国飞人的记者”。
雅典奥运会前两个月,罗马举办田径黄金联赛,吉纳罗得知刘翔参赛后,拜托自己的中文老师一起前往采访。在运动员下榻的酒店里,吉纳罗见到了年轻的刘翔,“没有人认识他,现场也只有我一名记者。”吉纳罗主动上前,通过翻译聊起训练强度和对雅典奥运的期待。
![]()
(3)田径――刘翔在决赛中 新华社照片,雅典,2004年8月27日 (3)田径――刘翔在决赛中 8月27日,中国名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获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图为刘翔在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吉纳罗问:“你觉得自己能拿奥运金牌吗?我看你的技术,完全有这个实力。”刘翔如是说:“我知道我能赢,但我现在不能说,所以请不要这么写。”眼中的笃定,被吉纳罗牢牢捕捉。回到报社后,吉纳罗恪守承诺,以自己的口吻撰写了一篇评论:《这位中国飞人,或许会成雅典惊喜》,直言刘翔有打破欧美选手垄断的潜力。
两个月后,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冠并打破奥运纪录,成为中国田径首位男子奥运冠军。吉纳罗的预判成真,这篇报道也成了他职业生涯的骄傲。
![]()
藏在跳水池的温柔
如果说乒乓情是热烈的,田径缘是激昂的,那吉纳罗与跳水项目的联结,更多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其中离不开与吴敏霞的十年交集。在他的跳水记忆里,吴敏霞是“最温暖的存在”,一颗巧克力、一束鲜花,成了跨越国界的温情符号。
2001年北京大运会,吉纳罗第一次现场观看吴敏霞比赛,便记住了这位动作稳定、笑容腼腆的小将:“我当时就想,这姑娘未来一定不简单。”两人真正熟络起来,源于2009年西安全运会跳水资格赛,吉纳罗特意带来了家乡特产 “拉斐尔白巧克力”(外层裹着椰丝,内馅是绵密的巧克力酱),听说吴敏霞喜欢甜食,便托记者转交。“我就是想表达一点心意,没想到她会记在心里。”
同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吴敏霞与郭晶晶搭档夺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后,径直走到吉纳罗面前,将鲜花送给他,“谢谢您的巧克力,很好吃,感谢您一直关注我。”周围的记者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的瞬间。在吉纳罗看来,这束鲜花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
新华社照片,上海,2011年7月23日 (世游赛)(6)跳水——女子3米板颁奖仪式 7月23日,中国选手吴敏霞在颁奖仪式上。当日,在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跳水女子3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敏霞以380.85分的成绩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郭勇摄
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这份温暖再度上演。吴敏霞在家门口夺得女子单人3米板冠军后,已走向运动员休息区,看到站在采访区的吉纳罗,又特意折返回来关照他,“采访的时候要注意身体。”
80次中国行未完待续
71岁的吉纳罗早已退休,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钟爱的事业。“我家客厅俨然是‘中国体育博物馆’。”来中国的次数,已达80次,怎么记得这么牢?“护照上有77个签证,有3次是赛事免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纳罗用手比划着,家里有个1米多高的大箱子,装满了“宝贝”:采访证上印着不同赛事的logo,盖满签证戳的护照记录着往返足迹,还有运动员送的签名照、中国朋友手工做的木偶……
“有人问我‘花这么多钱值不值’,我觉得太值了。”吉纳罗如数家珍,从1996年起的中国乒乓球全国锦标赛,他只缺席了一届;从1997年开始报道八运会,这已是他第七次来到全运会。“全运会是中国体育的‘全家福’,能看到各个项目的顶尖选手,不管是老将还是新人,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
![]()
“我为什么爱中国体育?因为这里有拼劲,也有人情味。”吉纳罗常常翻看旧照片,这些片段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只要我的眼睛还能看清镜头,手指还能按下快门,就会继续来中国,继续报道中国体育。”他的相机里,装着中国体育的过去与现在,而这位或许是 “最爱中国体育的外国记者”,与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等着新的篇章。
![]()
与游泳名将张雨霏
原标题:《全运·人物|一位71岁意大利记者的7届全运会之约》
栏目编辑: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陶邢莹
题图来源:受访者本人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