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被推上台面的两个名字是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平时它们和中巴经济走廊、吴哥窟等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在乌克兰的战地名单上,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成了“帮手”。虽然不站队,但是都出资源。
先说说巴基斯坦,这个跟中国有着“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在俄乌问题上的操作实在耐人寻味。
![]()
外界原本以为它会稳稳站在中立阵营,结果2022年8月就被曝出军工厂跟乌军签了155毫米炮弹的买卖合同,货物绕着欧洲港口中转送到前线。
到了2023财年,这条弹药出口线直接给巴方带来3.64亿美元收入,还顺带跟两家美国军工企业搭上线签了合作协议。
![]()
面对质疑,伊斯兰堡嘴硬得很,反复强调“没有直接向乌供货”,把责任都推给“私营渠道”。
俄罗斯大使也先后在2024年2月和2025年3月出来打圆场,说“没有证据表明巴基斯坦提供武器”。
但打脸的消息来得更快,2025年5月印度媒体直接甩出清单:巴方大量出口122毫米火箭弹、155毫米炮弹,导致国内库存紧张到只能维持四天作战需求,军工厂不得不24小时加班赶工,外销量已经严重影响本国军备。
![]()
乌军前线的实物痕迹更是藏不住,就算乌外长2023年亲自出来否认,那些带着巴基斯坦生产标记的炮弹壳,早就在战场上讲出了真相。
再看柬埔寨,虽然没沾弹药的争议,却用另一种方式深度绑定乌克兰战场。这个被地雷折磨了数十年的国家,从2023年1月就敞开本土训练营,给乌军专家搞起了排雷实操培训:小到探测器使用、可疑点标记,大到挖掘角度、人员安全规范,教得比谁都认真。
![]()
到了当年6月,日本也凑了进来,带来BM-307排雷机械,形成“柬埔寨负责培训评估+日本提供设备”的组合拳。
2024年8月法国《费加罗报》还实地探访了位于吴哥窟以东30公里的博贝培训点,14名乌克兰士兵顶着烈日学习操控排雷机,那种带钢齿的铰接式破碎装置,能把灌木、荆棘连同城下地雷一起“吞噬”。
![]()
巴基斯坦和柬埔寨跟中国的关系铁到什么程度?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柬埔寨更是在南海问题上多次力挺中国。
可到了俄乌冲突的节骨眼上,两国却不约而同地选择给乌克兰“递资源”,说到底还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本能在作祟,利益账本永远比情谊更实在。
![]()
巴基斯坦的心思不难猜,军工出口早就成了国家经济的“钱袋子”。过去十年巴武器出口增长了300%,每年增量超过4亿美元,主要市场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
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弹药需求暴涨,155毫米炮弹更是成了硬通货,巴基斯坦手里正好有中国转让的SH-15车载加榴炮生产线,从炮弹到火炮都能自主生产。
![]()
面对送上门的订单和美元,再加上能借机跟美国军工企业搭关系,这种诱惑确实难抵挡。
毕竟对巴方来说,一边是真金白银的收入,一边是虚无缥缈的“中立道义”,天平往哪边倒根本不用多想。至于国内库存告急,在短期利益面前似乎也成了可以暂时搁置的问题。
柬埔寨的考量则更偏向国际形象和实际援助。这个国家光是排雷就花了30年,400万吨爆炸物污染土壤的惨痛记忆,让它成了全球排雷领域的“专家”。
![]()
俄乌冲突后,乌克兰27个行政区里有11个被地雷污染,2022年相关受害者超过600人,急需专业技术支持。柬埔寨顺势推出排雷培训,既能展现“负责任国家”的形象,又能获得日本的设备援助,这种“用经验换资源”的买卖稳赚不赔。
更何况柬埔寨的动作相对隐蔽,不像卖弹药那样扎眼,既能讨好西方阵营,又不至于跟俄罗斯彻底闹僵,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国的“话术艺术”,都强调“不站队”“非直接参与”。巴基斯坦把责任推给私营企业,柬埔寨则包装成“人道主义扫雷援助”。
![]()
可战场上的实际效果不会说谎——前者补的是乌军最缺的火力,后者改善的是战场生存环境,本质上都是在给乌克兰“递刀子”。
可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不是说中巴、中柬关系会就此破裂,而是提醒我们必须用更务实、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外交关系,不能再被“温情滤镜”蒙蔽双眼。
首先要认清的现实是,小国的外交决策永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核心。
![]()
巴基斯坦需要军工出口的收入来缓解经济压力,柬埔寨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话语权,这些诉求都无可厚非,但中国必须意识到,当我们的利益与这些国家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所谓的“情谊”很可能让位于现实算计。
就像这次俄乌冲突,美国通过军工合作、日本通过设备援助,都在不动声色地拉拢巴柬,而中国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兄弟情”叙事里,很可能陷入被动。
![]()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也暴露了中国外交在“利益绑定”上的短板。中巴经济走廊确实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实惠,但在军工、防务这些敏感领域,我们的影响力似乎还不够深,才让美国有机会插足。
柬埔寨虽然在基建领域跟中国合作紧密,但在国际事务中,它依然需要拓展多元合作渠道。
这提醒我们,未来的外交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建港口、修铁路”的层面,更要在产业链、安全合作等领域形成深度绑定,让“铁哥们”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度焦虑,巴柬援乌并不意味着要跟中国“分道扬镳”。
但这次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必须做好“最坏准备”,不能对任何国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外交政策要更具弹性,既要维护传统友谊,也要守住自身底线;既要展现大国担当,也要懂得利益博弈。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成年人的世界,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付出”。巴柬两国在俄乌冲突中的选择,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国际政治的常态。
![]()
中国要做的,不是抱怨“哥们不够意思”,而是尽快撕掉“温情滤镜”,用更成熟、更务实的姿态应对复杂的国际棋局。毕竟,靠情谊维系的关系或许温暖,但靠利益绑定的合作才更长久。这个警钟,来得及时又深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