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琳是一位52岁的中学老师,这几天和闺蜜茶余饭后唠嗑时,突然听到闺蜜小声说:“月经排出来的,不就是废血嘛,所以有了那些淤血和毒素才要排出来,女人得多注意卫生。”王琳听完很诧异,心想着:“难道每个月流的血,真的是身体不要的脏东西?”
但又觉得这种说法似乎流传已久,甚至身边不少姐妹也是这么认为。这让她心里七上八下,越想越疑惑:“姨妈血究竟是不是废血?如果是,那岂不是每个月都在排毒?如果不是,为何还会反复出现?”于是,王琳趁着例假结束,特地挂了妇科门诊,直接问了医生。
面对王琳的提问,医生微微一笑,却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其实,你以为姨妈血是废血,这真的是最大的误区,有些后果甚至会影响到女性健康认知。”医生随手拿出解剖图,详细解释一番后,王琳恍然大悟,原来,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姨妈血”的秘密。
一项覆盖全国3700名女性的调查发现,高达67.3%女性存在‘姨妈血是废血’的认知误区,甚至导致了生活中的诸多不必要的紧张和禁忌。那么,流出来的到底是什么?里面有什么玄机?
很多人总以为,月经血就是“废血”或“脏血”,但从医学上看,月经的本质是“子宫内膜剥落物与血液的混合物”。
![]()
简单点说,每个月,女性体内的子宫为“怀孕做好准备”,内膜增生变厚,一旦没有怀孕,身体便会通过荷尔蒙的波动令“内膜剥落”,随同部分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这就变成了我们所见的“姨妈血”。
以2022年发布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例,科学家对3500余名健康女性月经成分进行分析,发现70%左右的月经血成分为新鲜血液,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人体其他部位流出的血液成分几乎一致,只是因混有阴道分泌物和子宫内膜碎片,才呈现特殊颜色和质地。
月经血不是体内毒素或“淤血”的聚集地。有人担心“月经不畅=毒素累积”,其实子宫具有自净功能。
医学上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月经血带有“排毒效果”或与妇科疾病直接挂钩。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明确指出,月经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女性每月的生殖周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排污”。
不少姐妹担心,姨妈期间会不会因为“排出废血”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答案是不会!目前权威数据显示,月经期间因失血带来的铁元素流失,约为每周期15-25毫克,只要正常饮食,完全能满足身体需要,不会导致明显贫血或抵抗力下降。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长辈的叮嘱:“月经期间脏,要多喝红糖姜水,多排毒。”其实,长期误解“姨妈血是废血”,可能影响到女性身心,心理上容易产生羞耻感、生理上则导致过度清洁、甚至乱用药物调理,反而诱发“阴道菌群失衡”,增加感染风险。
据一项针对上海、深圳、杭州三地高中生的健康认知调查显示,72.8%的被访女生表示因为‘月经=脏’而产生自卑、羞耻等负面情绪,还有22.1%的人因“排毒”谣言过度使用妇科洗液,结果“越洗越痒”,让身体负担加重。
![]()
真实月经改变的是“身体激素水平与子宫健康”,并不会“带走毒素”或“排出淤血”。反而错误观念让不少女性忽视真正需要关注的经期卫生、营养补充等健康细节。更有医学专家提醒,相信“姨妈血是废血”,易让女性忽视经量、周期异常等疾病早期信号,延误及时就诊。
那么,正确理解月经后,想让姨妈期顺畅又健康,到底怎么做?医生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情绪焦虑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经期紊乱。研究显示,每晚七小时睡眠,内分泌平衡率提升13.2%。
合理饮食,适度补铁补蛋白。月经来潮时推荐多食牛肉、豆类、菠菜等富含铁质与优质蛋白的食物,“补铁不是专属贫血人群,女性经期尤为重要”。一项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临床建议指出,摄入充足铁质可有效降低43%经期乏力和头晕发生率。
经期卫生,避免过度清洁。每日更换卫生巾,内裤勤洗阴干,保持外阴清洁即可。切忌使用刺激性强的洁阴用品,一旦出现瘙痒、异味、疼痛,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要自行用药。
尊重身体反应,重视经期异常。如果月经周期突然紊乱、量多量少明显变化、有异物、剧痛或大血块,应该及时咨询妇科医生。及早筛查,排除潜在疾病风险。
温馨小贴士:很多女性在姨妈期容易焦虑、抑郁,不妨多和朋友沟通,适度运动(如慢步走、瑜伽,每周三次可减轻22.4%经期痛感),帮助身心放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