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慧
![]()
辣汤是鲁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粥类美食,它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辣汤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特别是在大街小巷的早点摊上,都有辣汤在卖,配上刚出锅的油条和肉包子,热乎乎地吃下去,浑身都洋溢着幸福的感觉。
但是,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童年的辣汤。
那时候的农村,白面属于宝贵的细粮,平时舍不得吃,都要放在一个红色的小泥瓦缸里保存。这个有一抱粗的小泥瓦缸是专门盛放面粉的,它用粘土烧成的,外面有小木棍印成的花纹,虽然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它质地细腻坚硬,敲起来当当作响,我们都叫它“小斗缸”。在小斗缸里存放面粉,既可以保持干燥,又可以防虫,非常的实用。
在做辣汤的时候,我们先用瓷碗从小斗缸里盛出半碗面粉,倒进一个黑瓷的小盆里,添上一点水,然后用手不断地搅动。这些飘着麦香的面粉遇到水以后,就搅成了一缕一缕的面絮,随着持续地搅拌,面絮又粘成了一个面团。我们向盆里面撒上一把干面粉,把粘在盆壁上和手上的面粉一拧,掺在一起就揉成了一个光溜溜、硬邦邦的面团。瓷盆是我们和面做饭专用的面盆,镶着一层黑乎乎的瓷釉,闪着光亮,洁白的面团放在里面,就像卧着一个胖乎乎的娃娃。我们找来一个干净的毛巾盖在上面,让它“醒”一下,就是让面粉的每一颗微粒都得到充分的滋润,使它更加的劲道。
大约二十几分钟的功夫,盆里的面团就变得非常的柔软。我们把它放在清水里像洗衣服一样地搓洗,渐渐的,面团中的淀粉溶解在水里,清水变成了奶液一样的面汤,有的淀粉还沉淀在盆底,白生生的,又细又滑。这时候,面团也渐渐地变成了一缕一缕的面絮,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柔柔的、黏黏的面筋团。小的时候,我们经常用面筋缠在竹竿上,去粘树上的知了,它们惊慌失措地狂叫着,挣扎着,却越粘越紧,非常的有趣。
我们把面筋用清水淘洗过两、三遍,就在大铁锅里烧一点水,把它放进去,用筷子不停地搅动,我们叫做“甩面筋”。随着铁锅慢慢腾起的水雾,面筋也渐渐地散开,舒展开来,就像一缕缕天上浮动的云彩。锅里水烧开了,面筋也被彻底打散、定型,我们就开始把洗面筋的淀粉水倒入锅中,加入拍碎的生姜,开始熬制辣汤。淀粉的颗粒非常的细腻,受热时候很容易粘糊锅底,所以要不停地搅动。大约要经过半个小时,锅里的汤汁渐渐地粘稠起来,翻滚着水花,最后形成了半透明的糊糊。这时候,我们打入鸡蛋,加入海带丝、豆干丝和青菜叶,再加入胡椒粉,精盐,香醋,香油,一锅芳香四溢的辣汤就做成了。
出锅的辣汤汁液浓稠,加上黄色、绿色的配菜,色彩光鲜油亮,看起来就让人食欲顿生。煮熟的面筋吃起来清香劲道,并有一种肉香的鲜美。面筋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饱含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可以增鲜、提鲜,是制作谷氨酸和制作味精的重要原料,辣汤的精妙就在于面团经过水洗以后,淀粉和蛋白质分离出来,里面既有小麦原始地香味儿,又能激发出蛋白质的鲜香。辣汤中的姜汁和胡椒味道辛辣,香气浓郁,再加上扑鼻的醋香和芝麻油香儿,喝起酸辣爽口,鲜美浓郁,就像在品味一种人生的滋味,先苦后甜,回味悠长。
现在,辣汤已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好多的辣汤都是用预制的料包做出来的,就像人生一样,没有经过淬炼和洗礼,自然不会再有当初鲜美的滋味了。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