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穿城而过,把南昌分成了东西两半。作为江西的省会,这座卡在华东与华中交通节点上的城市,这些年一直憋着股劲往前冲,而交通,尤其是高铁,就是它最硬核的底气。南昌站守着老城区的烟火气,南昌西站扛着红谷滩新区的现代化,如今,昌东片区又迎来了自己的“交通王牌”——南昌东站。这座带着“8台16线”硬核配置的高铁站,不只是多了一个坐车的地方,更像给昌东的发展安上了一对翅膀,让整个南昌的高铁网络,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也让这座城市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快。
![]()
一、硬核家底:规模与投资,藏着城市的野心
聊起南昌东站,首先得说它的“家底”——毕竟一座高铁站的分量,从规模和投资上就能看出大半。很多人可能对“8台16线”没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有8个站台,16条轨道,这意味着它最多能同时接发16列高铁,不管是日常运营还是节假日高峰,都能扛住压力。别小看这个数字,在中部地区的新建高铁站里,这样的配置算得上“中流砥柱”级别,比不少地级市的高铁站规模都要大一圈。
从具体尺寸来看,南昌东站的站房建筑面积大概有10万平方米左右(数据参考官方公示,实际以建成后为准),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可能有人觉得,10万平方米不算特别夸张,但要知道,它的设计是“站城融合”的思路,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站房,而是和周边的交通枢纽、商业设施连在一起的,整体占地面积远超站房本身。整个项目的总投资大概在30多亿元,这笔钱花得实在不实在?咱们掰开了说:除了站房和轨道,还包括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交通换乘中心这些配套设施,相当于一次性把“骨头”和“肉”都配齐了,不用像有些车站那样,建成后再修修补补加设施,既省了后续麻烦,也能让旅客一进站就感受到便利。
为什么南昌要花这么大代价在昌东建这么一座高铁站?其实藏着城市发展的大野心。过去,南昌的高铁资源主要集中在西边的南昌西站和老城区的南昌东站(老站,已更名),昌东片区虽然挨着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不少产业园区,但交通一直是短板,去外地要么绕去南昌西站,要么挤南昌站,浪费时间不说,也限制了片区的发展。而南昌东站一建成,直接补上了这个缺口,不仅能服务昌东片区的居民和企业,还能辐射周边的进贤、东乡等地,让这些地方的人坐高铁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承接了京港高铁、昌景黄高铁这些重要线路的客流,把南昌到北京、香港、黄山等地的时间大大缩短,相当于给南昌打开了一扇“东联西通、南接北达”的新大门,让这座城市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地位,又往上提了一个档次。
![]()
二、颜值与实力并存:设计藏巧思,技术接地气
很多人对高铁站的印象,要么是千篇一律的“大玻璃盒子”,要么是堆了一堆看不懂的“网红元素”,但南昌东站的设计,走的是“实用为先,颜值加分”的路子,越品越有味道。
先看外观,远远望去,南昌东站的屋顶像一对展开的翅膀,又有点像赣江水面上泛起的波浪。设计师没玩什么花哨的概念,就是结合了南昌“襟江带湖”的地理特点和“候鸟之都”的生态标签——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候鸟会飞到鄱阳湖过冬,这对“翅膀”,既像候鸟展翅,也象征着南昌东站带着这座城市飞向更远的地方。而且屋顶用的是钢结构,线条流畅又结实,比传统的混凝土屋顶更轻便,也更有现代感,拍照打卡特别出片,但又不会让人觉得“中看不中用”。
走进站房里面,第一感觉就是“亮堂、宽敞”。候车大厅里没什么多余的柱子,视线特别开阔,就算人多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挤得喘不过气。这多亏了大跨度的钢结构桁架,既能支撑起巨大的屋顶,又能减少室内的遮挡,让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屋顶上装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白天不用开灯,自然光就能洒满整个大厅,既节能又舒服,尤其是冬天,坐在里面晒着太阳等车,比待在阴暗的候车室里惬意多了。
除了颜值,技术上的巧思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比如空调系统,采用的是“分区控温”,候车大厅人多的地方温度能低一点,走廊、卫生间这些地方温度能稍高一点,不会出现有的地方冻得发抖,有的地方热得冒汗的情况。还有通风系统,专门设计了自然通风口,平时能引入新鲜空气,减少空调的使用,既环保又能降低运营成本。
最让人觉得贴心的,是细节设计。候车大厅里的座椅,不仅数量充足,还加了扶手和充电口,不管是玩手机还是用电脑,都不用担心没电;卫生间的数量比老车站多了一倍,还专门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母婴室里有婴儿护理台、温奶器,带娃的宝妈再也不用手忙脚乱了;就连指示牌都做得特别清晰,用的是大字体,颜色对比强烈,就算是第一次来的人,也能轻松找到检票口、卫生间、便利店的位置,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技术听起来不算“黑科技”,但对于高铁站来说,实用比炫酷更重要。南昌东站的技术,没有追求噱头,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了旅客出行的痛点,这才是最接地气的设计。
![]()
三、客流密码:不只是“过路站”,更是“流量引擎”
一座高铁站的价值,最终要靠客流量来体现。南昌东站虽然刚运营没多久,但它的客流潜力,早就被业内看好。
先看预测数据,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南昌东站日均发送旅客初期大概在2万人次左右,随着京港高铁全线贯通、昌景黄高铁客流量稳步增长,未来日均客流量有望突破4万人次,高峰日(比如春节、国庆)更是能达到8万人次以上。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南昌西站日均客流量大概在5万人次左右,南昌东站未来完全有能力成为南昌第二大高铁枢纽,分担一半以上的长途客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客流?首先是线路优势。南昌东站主要承接京港高铁、昌景黄高铁、昌九城际延伸线这些重要线路,这些线路都是“黄金线路”:京港高铁连接北京和香港,是南北向的大动脉,从南昌东站坐高铁到北京只要6个多小时,到深圳只要4个多小时;昌景黄高铁连接南昌、景德镇和黄山,不仅方便了沿线居民出行,还串起了庐山、景德镇古窑、黄山这些热门旅游景点,成了“旅游专线”,周末和节假日的客流特别火爆;昌九城际延伸线则打通了南昌到九江的快速通道,半小时就能直达,通勤族和探亲族都受益。
其次是辐射范围广。南昌东站不只是服务南昌市区,还能辐射到周边的进贤、东乡、余干等县域,这些地方的人以前坐高铁要跑到南昌站或南昌西站,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大大节省了时间。比如进贤的居民,过去坐高铁要先坐1个小时的汽车到南昌西站,现在从进贤到南昌东站只要20分钟,出行效率翻了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南昌东站的客流不只是“过路客”,还有不少“商务客”和“旅游客”。昌东片区有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城等产业园区,很多企业的商务出行需求很大,南昌东站能让他们快速往返于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助力企业发展;而随着昌景黄高铁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选择从南昌东站出发,去黄山、景德镇旅游,这也给南昌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
可以说,南昌东站不只是一个“过路站”,更是一个“流量引擎”,它带来的不仅是人流,还有资金流、信息流,这些都能给南昌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四、配套为王:从“一站”到“一城”,便利不止一点点
很多人坐高铁,最怕的就是“进站容易出站难”——下了高铁,要么打不到车,要么坐不上公交,最后花在换乘上的时间比坐车还久。但南昌东站在配套上,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从进站到出站,全程都很顺畅。
先说说交通接驳,这是最核心的配套。南昌东站接入了地铁2号线东延段(已开通),从高铁站地下一层就能直接坐地铁,不用出地面,10分钟就能到南昌东站换乘其他线路,去市区的任何地方都方便。除了地铁,站前广场还设置了公交总站,开通了10多条公交线路,覆盖昌东片区、老城区、南昌西站等地,不管是去市区逛街,还是转车去其他地方,都有选择。另外,地下停车场有2000多个停车位,开车来坐车的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停车;还有长途客运站和旅游集散中心,下了高铁就能直接坐长途车去周边县城,或者报个旅游团去周边景点,实现“高铁+长途+旅游”的一站式换乘。
再看看商业配套,南昌东站没有走“高大上”的路线,而是主打“便民实用”。候车大厅里有便利店、咖啡店、快餐店,价格和市区差不多,不会出现“高铁站物价翻倍”的情况;出站口旁边还有超市、药店、土特产店,旅客可以买点江西的茶叶、糕点带回家,不用专门跑市区去买。未来,站前广场周边还会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酒店、写字楼,形成一个“高铁新城”,到时候不仅是旅客,周边的居民也能来这里逛街、吃饭、办公,让南昌东站从一个交通站点,变成一个热闹的生活圈。
还有市政配套,为了配合南昌东站的建设,周边的道路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比如天祥大道、广州路这些主干道都拓宽了,开车来的人不会堵车;站前广场还建了一个大型市民公园,有绿化、有健身设施,平时周边的居民可以来这里散步、锻炼,高铁站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融入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配套看似不起眼,但每一项都戳中了旅客和居民的需求。从“一站”到“一城”,南昌东站的配套建设,不仅让出行更便利,也让昌东片区的生活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
![]()
五、全国排名:中部崛起的“高铁名片”
在全国成千上万的高铁站里,南昌东站的排名能排到多少?可能很多人好奇。如果按台线数来算,全国有10台20线以上的高铁站有不少,比如北京西站、上海虹桥站这些“巨无霸”,南昌东站的8台16线虽然算不上顶尖,但在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新建高铁站中,能排进前10名,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中等偏上的规模。
但排名不能只看台线数,更要看它的战略地位。南昌东站是京港高铁和昌景黄高铁的重要枢纽,而京港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华北、华中、华南三大经济区,南昌东站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相当于拿到了“全国交通通行证”,这比单纯的规模排名更有意义。
而且,对比周边城市的高铁站,南昌东站的优势也很明显。比如隔壁的合肥南站是12台26线,规模比南昌东站大,但合肥南站主要承接京沪高铁、合福高铁等线路,定位是华东地区的枢纽;而南昌东站聚焦京港高铁和赣东北方向的线路,互补性很强,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再比如长沙南站,13台28线,是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的交汇点,南昌东站虽然规模不如它,但在京港高铁线上的作用不可替代,未来随着京港高铁全线贯通,南昌东站的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
更重要的是,南昌东站的建成,让南昌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地位从“过路站”变成了“枢纽站”。以前,很多南北向的高铁列车会绕开南昌,现在有了南昌东站,京港高铁的列车必须经过这里,南昌也成了连接北京、香港,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中转站,这对于提升南昌的城市能级、吸引投资、带动产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南昌东站不只是南昌的高铁站,更是中部地区崛起的一张“高铁名片”。
![]()
六、不止于站:昌东发展的“新引擎”
其实,南昌东站带给南昌的,远不止一座高铁站那么简单。对于昌东片区来说,它更像一台“发展引擎”,正在带动整个片区的崛起。
以前的昌东,虽然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航空城,但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企业不愿意来,年轻人也更愿意去老城区或红谷滩新区发展。而南昌东站建成后,情况完全变了。交通便利了,企业招人更容易了,也有更多的外地企业愿意来昌东投资建厂;周边的商业、住宅、教育、医疗等配套也会跟着升级,比如已经有好几所学校和医院在规划建设中,未来昌东片区会变成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对于整个南昌来说,南昌东站让城市的“东进”战略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过去,南昌的发展重心一直在赣江以西的红谷滩新区,赣江以东的片区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西强东弱”的格局。而南昌东站的建成,让昌东片区有了核心的发展支点,未来南昌会形成“一江两岸、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城市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竞争力也会大大提升。
作为一个南昌人,每次路过南昌东站,看着那对“展翅的翅膀”,心里都会生出一股自豪感。它不只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更是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是无数人出行的希望,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许它还有一些小缺点,比如部分配套还在完善中,高峰时段的人流疏导还需要优化,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受大家的喜欢。
![]()
文章声明:文章内容取材网络经深度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获取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或表述偏差,恳请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在南昌东站的候车大厅里偶遇,聊聊你第一次坐高铁从这里出发的故事,或者分享你对这座高铁站的小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