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一起涉及30.58亿元的虚开发票案近日一审宣判,主犯陈俊仁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3个月。这起案件涉及增值税普通发票3.29万份,8名犯罪分子共被处罚金92.5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43.32万元。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重庆、湖北等地也相继破获涉案金额达30亿元的虚开增值税发票大案。
![]()
发票"生意"背后的法律红线
![]()
虚开增值税发票并非简单的违规操作,而是触犯刑法的重罪。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在莆田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虚构涉农业务,骗享税收优惠政策,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
![]()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犯罪往往披着合法交易的外衣。犯罪团伙通常会注册多家空壳公司,通过高频次、小金额的"化整为零"方式虚开发票。莆田案件中涉及的3.29万份发票,平均每张金额近10万元,正是这种"蚂蚁搬家"式作案的典型特征。
企业风控三问:你的发票经得起稽查吗?
第一问:低价采购是否暗藏风险?
案件中犯罪团伙往往以"低价供应""返税优惠"为诱饵,吸引企业接受虚开发票。企业财务人员需警惕远低于市场价的采购报价,这类交易极可能伴随发票违法问题。一旦接受虚开发票抵扣税款,企业将面临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第二问:三流一致能否经得起检验?
税务稽查已实现全国数据联网,企业需确保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三流一致"。莆田案件中,稽查部门正是通过追踪资金流向和货物轨迹,最终锁定犯罪证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票据审核制度,对连号发票、异常时间段交易保持高度警觉。
第三问:供应商资质是否真实可靠?
案件中犯罪团伙常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或冒用他人身份开具发票。企业应建立供应商准入机制,核实营业执照、银行账户等关键信息,定期更新供应商档案。对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的供应商要特别关注,避免卷入虚开链条。
合规经营:从"不敢"到"不想"的转变
税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虚开发票的打击力度,稽查手段日益智能化。从莆田案件可以看出,即使犯罪手法隐蔽,也难逃大数据分析的"火眼金睛"。企业应转变观念,将税务合规作为经营底线而非负担。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关键。包括:明确发票管理责任到人,实行多人复核机制;定期开展税务合规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税务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只有将合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远离涉税违法风险。
莆田这起30亿元虚开发票案的判决,再次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税务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任何企图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税收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企业唯有坚守合规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