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留下唯一的儿子徐积锴。
他没有像父亲徐志摩一样,成为一位诗人,而是举家定居美国,此后鲜少回到祖国。
甚至他的后人,已经无人会说汉语了,这位民国风流才子唯一的儿子,到底有何不为人知的经历?
![]()
悲剧婚姻
1915年的一个夏天,素未谋面的徐志摩和张幼仪在家族的安排下走进婚姻殿堂。
当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他嘴角轻轻一撇,随即蹦出一句极具伤人的评语:“一个乡下土包子。”
可实际上,张幼仪并非徐志摩想象中的“村妇”模样,她出身名门望族,张家在当时江南一带颇有声望,父亲是清朝举人,兄弟多是留洋学者,政界、学界皆有建树。
她自小接受西式教育,不仅会说德语,还在成年后前往德国求学。
![]()
她不但长相端庄、气质娴雅,而且性格沉稳,内敛有力,只是徐志摩从未真正了解这个女子,也可能,他从未愿意去了解。
1918年的夏天,张幼仪诞下一个男婴,徐家上下皆大欢喜,尤其是徐志摩的父母,他们终于盼来了这一脉单传的男丁。
为了取个好兆头,徐志摩亲自为儿子取名“积锴”,字“欢儿”,寓意积善成德,金石之坚,也象征着喜悦与希望。
但是儿子的降生并没有让徐志摩正视自己的妻子,他第二年便收拾行装去国外留学。
他的妻儿被留在上海的老宅里,只有偶尔寄来几封信,寥寥数语,更多的是寒暄与客套。
![]()
1920年,张幼仪出国和徐志摩团聚,不久后便怀上了小儿子彼得。
可这时徐志摩却提出了离婚,甚至要求她打掉孩子,张幼仪不答应,他就撇下她去了另一个国家。
直到他们的小儿子出生,1922年,张幼仪终于和徐志摩正式离婚。
离婚后,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远赴德国,不再依赖家族,也不再追逐那个不爱她的丈夫。
“欢儿”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他就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却从未多言。
![]()
他的弟弟彼得在三岁时病逝,那是家中一次巨大的悲痛,张幼仪几乎是靠意志力挺过那段时间的。
她用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她知道,这世上还剩下一个孩子要她抚养。
欢儿成了她唯一的支撑,她的生活因此多了一份目标,无论如何,要让这个孩子长成一个正直、独立的男人。
张幼仪从未在孩子面前说过丈夫的坏话,哪怕徐志摩已经与陆小曼高调相恋,哪怕她曾被伤得体无完肤,她依然守着体面与善意。
![]()
那时候,母亲的柔和与隐忍,成了欢儿世界中最稳定的信仰。
1931年冬天,徐志摩乘飞机北上,准备去听林徽因的演讲,但谁知那场飞行竟会成为他人生的终点。
消息传到上海时,欢儿正值懵懂的少年,他被舅舅带着连夜北上,去为父亲收尸,那一幕,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
赴美定居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还供他上了大学。
徐积锴完成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的本科学业后,筹备着赴美的留学之行。
赴美之前,张幼仪在儿子的同意下为他张罗了一场婚事,她选中的儿媳叫张粹文,是个温婉、聪慧、有主见的女子。
1947年,徐积锴和张粹文带着简单的行李,跨越太平洋,抵达纽约,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
美国彼时已是战后重建的黄金时代,高楼林立,工业飞速发展,一切都在召唤着技术与人才。
徐积锴选择的是土木工程与经济学双修,他既延续了本科专业的系统训练,又补足了商业思维的短板。
在纽约港务局实习、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课、在深夜的图书馆攻读教科书。
最初的生活清贫到近乎窘迫,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张粹文也没有做“贤内助”,她选择去特拉法根设计学院学习时装设计。
她设计的服装后来竟被纽约第五大道的高级商场选中展出,那一年,她不过二十五岁。
![]()
夫妻俩一边奋斗,一边彼此成就,成为当时纽约留学生群体中最令人称羡的一对。
为了让儿子夫妇无后顾之忧,张幼仪主动承担起了抚养四个孙辈的重任。
最小的孩子刚满一岁,最大的也不过七岁,彼时的中国,正值解放战争。
张幼仪带着这四个孩子,居无定所,从上海搬到广州,再到澳门、香港,辗转于烽火之中。
她五十多岁,原可以安享晚年,却一人撑起了整个“徐家”。
![]()
在战火中,她背着最小的孙子走过街头巷尾,带着大孙女在昏黄的油灯下识字,在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靠着之前做贸易攒下的一点积蓄,勉强支撑生活。
她并没有教他们如何去恨世界,而是教他们要独立、自强、做人正直。
1950年初,张幼仪带着四个孙辈终于获得批准,前往香港等待赴美团聚。
可此时,签证限制极严,她与孩子们等了三年,最终,只有孩子们获准前往美国,而她本人被拒签。
那一年,她站在香港码头目送孙儿们登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一声不吭。
![]()
诗人后代
时间匆匆,徐积锴与张粹文在美国扎根多年,三女一子,皆在各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他们聪明、自律、坚韧,承袭了家族基因中最优质的部分,却唯独没能继承父辈的诗性灵魂。
没有人写诗,没有人从事文学工作,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完整读懂祖父的诗作。
对于“再别康桥”,他们或许读过英文翻译版本,却无从体会那句汉语中“轻轻”所承载的婉约与柔情。
![]()
这种文化断裂的过程,其实早在他们年幼时就已埋下伏笔,成长过程中,家中讲的不是中文,而是地道的美式英语。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体系里,没有中国古典诗词,也没有徐志摩的名字。
他们读莎士比亚、狄更斯、海明威;他们背诵乔治·华盛顿的演讲,却未曾体会过胡适与鲁迅的激昂文字。
汉语,于他们而言,是遥远的、陌生的符号,它不是日常语言,也不是情感寄托,它只存在于老照片和祖父的石碑上。
他们延续了徐家的智慧,却被现实切断了与祖国文化的连接,他们不是背弃,而是被时代悄悄推向了远方。
![]()
徐志摩用诗意构筑了一个时代的情感高峰,却在生命最绚烂的时候,骤然离场。
他留下的唯一血脉徐积锴,远渡重洋,成就了属于“工程师”的世界。
而他的孙辈们,也在美国社会各自开花结果,成为金融、设计、教育、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只是,令人唏嘘的是,这一支才子之后的家族,却无一人从事文学,甚至连中文也早已遗忘。
他们活出了各自的人生,却也在无声中,与那段属于“志摩”的浪漫渐行渐远。
![]()
才子身后无诗传,诗意留在了故土,却也留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任后人追问与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