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欧碳中和)
11月1日,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与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共同主办了中德卓越工程师文化沙龙,由德世教育提供综合支持。本次活动以专题报告与研讨为主要形式,围绕卓越工程师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旨在促进中德工程领域的文化互鉴。
![]()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中意工程创新学院副院长(兼)刘春致辞,他指出,举办此次沙龙是学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工作的重要实践举措,为进一步深化中德工程教育领域合作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对推动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荣誉会长董琦发言,回顾了同济大学长期以来在对德合作方面的优良传统与丰硕成果,强调此类中德文化交流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
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会长李克平表示期待与会嘉宾能够充分利用此次活动契机,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共同为推动中德各领域合作发展贡献力量。
![]()
同济大学周启鸣教授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德两国在地理信息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要性,并对双方合作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
邦得科技控股集团执行董事赵建榕代表企业方发言,表达了企业对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加强中德人才合作的热切期待。
![]()
本环节由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秘书长,济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CEO兼中欧碳中和创始人刘国桢主持。
此次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团队、“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理事单位代表、同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卓工学院合作企业代表、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嘉宾及部分德国企业代表参会,共同为活动开展提供专业支持与交流力量。
活动期间,由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副会长李大炜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先后发表专题报告,带来专业分享。
![]()
![]()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研究馆员章华明以《同济大学的 “一二三四”》为题,阐释学校工程文化历史脉络,挖掘其内涵,为理解办学特色与精神传承提供参考。
![]()
苏州邦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帅育斌分享《建筑的进化:从传统栖居到绿色生态平台》,阐述建筑领域向绿色生态平台转型历程,揭示技术演进背后的文化逻辑,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思路。
![]()
上海经纬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刘韩昕,以《疗愈都市:面向健康人居的生态城市新模式》探讨人居环境与工程伦理融合,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提供视角。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赵沫沙,通过《从德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看城市更新中建筑的耐久、舒适与能效》,剖析德国工程理念在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意义,为相关领域创新提供启示。
![]()
![]()
当晚举行的文化沙龙自由交流环节,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与会嘉宾围绕工程师文化塑造、跨文化合作路径等话题继续展开对话,现场交流热烈,为未来中德工程界深化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场聚焦工程文化的深度研讨,更是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链接中德资源、服务校友与行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分会通过搭建跨国交流桥梁,汇聚留德校友智慧与德国企业、学术机构力量,既为中德工程领域的经验互鉴与理念碰撞提供了专属平台,也为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卓越工程师注入了校友动能。这一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同济大学校友会留德分会在传承同济对德合作优良传统、促进中德工程教育与产业协同、赋能校友成长与跨国合作方面的独特价值与纽带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