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以其全部的创新生态向人才张开臂膀,当一所大学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为学子照亮前路,会发生什么?答案,写在三位川大学子的创业故事里。
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举行,三个川大创业团队在此分享他们的蓉城创业故事。他们的故事尽管各不相同:有博士毕业后的毅然扎根,有从北国车企的动人归来,还有创新药“拓荒者”的回乡布局——却都由同一根纽带紧密相连:
一头是母校给予的学识与底气,另一头是成都这片沃土提供的阳光与雨露。这段旅程,始于川大、成于蓉城,他们用各自的选择与成长,共同为“蓉城与蓉漂,彼此成就”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
▲四川大学校企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从川大实验室到市场
一位博士的“双向奔赴”
四川迈可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川的展位前,总有人驻足。这位从四川大学走出的博士企业家的故事,是一场与母校、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
▲张川
在川大求学期间,张川便深耕于微流控微球技术领域,本硕博连读后,他几乎没有犹豫,便选择了在成都直接创业。他坦言,这得益于四川大学当时正大力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通过“作价入股”的方式,他们团队无需在创业初期筹集资金购买专利,极大地减轻了负担,同时也让他与课题组的老师们联系得更加紧密。基于这份坚实的技术底蕴和信任,他在2022年6月博士毕业后不久,便成立了四川迈可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核心产品,是一种装载着直径约100微米微球的介入医疗器械,它瞄准的是被称为“癌王”的肝癌。张川形象地解释道,肝癌肿瘤依赖血管汲取营养,他们的微球就像精准的“栓塞剂”,通过导管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既能堵塞血管“饿死”肿瘤,又能局部释放药物,实现高效低毒的局部化疗,避免了传统全身化疗带来的剧烈副作用。目前,这项凝聚心血的产品已在全国多家顶尖医院完成临床研究,正进行国家级注册报批,预计明年就能获批上市,为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回顾创业路,张川的底气不仅来自学校的支持,更源于成都这座城市的全方位赋能。他特别提到了成都高新区给予的强力支持——从最初的载体空间、天使投资,到总计约2100万元的融资对接;从贴心的人才政策补贴,到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整合产业链。一个生动的例子是,他们搭建了填补空白的“成都高新区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这个平台并非自用,而是以市场化机制运营,旨在服务更广泛的产业生态。为了促成本地企业优先使用该平台,成都高新区出台了配套资金支持政策,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循环。目前,平台的服务客户多以长三角企业为主,并在2024年成立当年就实现了现金流为正,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最初只有4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如今约130人的规模,张川对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务实。他预计公司规模将稳定在200人左右,重点增补研发、生产和销售力量。对于此次在母校举办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他深感城市级平台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对接资源,更是促成实实在在的签约与合作;当合作中出现问题时,平台能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己、观摩他人的宝贵机会,让拜访潜在合作伙伴变得顺理成章。”
站在川大的讲台上,张川的身份已从学子转变为企业家,但他的根,始终与母校、与成都紧密相连。
![]()
▲活动现场企业展区
从北国车企到蓉城创业
一位会长的“归根”与“新生”
与张川这样的校内成果转化不同,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远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远行游子,带着资源与梦想“凤还巢”的佳话。
![]()
▲胡远烈
在长春的中国一汽,胡远烈有着成功的事业,还肩负着川大吉林校友会与机械校友会东北分会会长的重任。正是这份“会长”的职责,成了他回归的纽带。“正是通过与母校持续的拥抱与融合,我才找到了回来的契机。”2020年左右开始,他每年都要回成都五六趟,频繁的互动中,一颗归来的种子悄然萌芽。
谈及最终下定决心的原因,胡远烈坦言是成都与川大共同构成的“强磁场”吸引了他。“首先是成都作为西部核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其次是母校在人才、平台、成果转化和金融方面,为校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政策的诚意则是落地的关键。在武侯区和四川天府新区,他的公司不仅享受了A类企业的优惠政策,更获得了“科创投、先投后补”等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连川大自身的校友基金也成了他的投资人。这一切,让他得以安心“扎根”。
他所选择的赛道——机器视觉检测与智能产线,恰与成都坚实的汽车产业基础完美契合。从这里出发,业务能顺利覆盖一汽、二汽、长安等国内主流车企。“我们从去年的四五月份开始与四川天府新区洽谈,在这个过程中,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产业集团、川大园区,还有我的母院机械工程学院,都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这份强大的“后援”,促成了他在成都频频加码投资。
![]()
▲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品
在本次活动上,他的公司正式签约入驻“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获得逾千平米的研发办公空间。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他们在四川天府新区拿下了一个独栋加两层楼,总计约6500平方米的空间,为明年冲击8000万产值、2030年迈向10亿目标做足准备。
胡远烈透露,未来1-2年,还将在成都创办2-3家围绕新材料、集成机器人、无人机的新公司,真正成为川大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的“催化剂”,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诞生。
对于成都的营商环境,这位走南闯北的企业家毫不吝啬他的赞誉:“公司辖区部门负责人多次来调研,我们提出的困难,他们基本第二天就开专题会,形成督办文件,三五天就能解决。”这种高效的“成都速度”,让他能心无旁骛地驰骋在千亿级的智能制造赛道上。
从北国春城到天府蓉城,从知名车企高管到回归母校身边的创业者,胡远烈的“二次创业”,是校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一次深度共鸣。他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象征:成都,正以其开放包容的生态和精准高效的服务,成为无数校友人才创新创业的终点站和新起点。
川大校友回蓉创业
让成都创新药“加速跑”
创新药一直以来被视为“九死一生”的行业:投入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而成功率只有1%。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坚守者选择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开拓前行。近年来,国内医药创新系统不断完善,创新药产业掀起了迅猛发展、频频出海的浪潮。
作为川大的“高能级校友企业”,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斌代表川大校友、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进行了分享。
![]()
▲李志斌
作为国内最早的创新药“拓荒者”,鲁先平于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随后前往美国深造,2001年归国在深圳创业,2014年布局成都——将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微芯”)落户成都高新区,开启了“回家创业”的新篇章。
在鲁先平看来,成都不仅仅是故乡,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
“鲁博士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作为川大校友,他对家乡的感情一直很深。”李志斌说,也正是这种情感,让企业在十多年前就决定将创新药研发基地落在成都。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鲁先平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人才供给、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努力,也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坚定,“成都的营商环境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一方面,成都的招商引资政策极具吸引力,同时具备极好的历史文化沉淀、教育医疗资源、传统医药工业基础以及综合性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面对企业难题时总能‘精准’下手,例如在很多项目的审批上,在合规的前提下做到‘能快则快’,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
“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政策吸引力上,更体现在日常服务的温度里。”李志斌坦言,在成都市政府的帮助下,成都微芯快速成长,也反哺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我们聚焦创新药这一重点产业链,带动海归生物技术企业在成都创业成长,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成功孵化微芯新域生物等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落户,并且带动本地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互补。”
作为微芯生物集团的区域总部,及集团在全球布局最大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如今,成都微芯在成都高新南区建有超6万平米的创新药科创中心,在成都高新西区建有100余亩的原创新药生产基地,已完成在蓉投入15亿元人民币。
李志斌坦言,接下来,成都微芯还将进一步在成都拓展布局,“为满足糖尿病药物西格列他钠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2024年底我们成立了总投资达12亿元的彭州微芯药业。产值总规划超40亿元,一期工程预计2027年投产,届时成都与彭州总规划产能共14亿片。”
这位“从川大走出去、又回到成都落地创新”的科学家,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让“中国原创新药”从梦想变成现实。鲁先平与团队的故事,是成都创新生态的缩影——在这座城市里,科学与产业、情怀与梦想,正共同生长。无数像他一样的创业者,也在成都这片“创新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吕佳羽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王勤
编辑 成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