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因为在战争中损失巨大,造成国力严重衰败,无力继续维持原本的殖民体系。而原本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埃及,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控制,走向了独立的未来。
埃及成立后,关于最重要的苏伊士运河问题,不甘心失败的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妄图重新夺回该运河的管理权。为此前者不惜向埃及军队开战,但在阿拉伯联军的共同努力下,苏伊士运河管理最终还是归属了埃及军民。
一、运河的角力
1953年6月18日,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正式建立。成立不久,埃及各方便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宿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尤其在阿卜杜勒·纳赛尔执政时期,埃及人民强烈收回运河主权的愿望越发强烈。
苏伊士运河(英语:Suez Canal),地处埃及西部的西奈半岛,是少数可以让大型船只通行的无闸运河。该运河节省了船只的航程,成为中东有名的"黄金水道",此前一直是英国殖民者负责管理。
![]()
自运河建立以来,英国殖民者就一直认为苏伊士运河的管理、维护和通航自由"关乎英国的存亡"。前者甚至悲观地认为,一旦失去运河管理权将会使欧洲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北约组织也会变得"名存实亡"。因此在关于运河归属权的问题上,英国强硬拒绝埃及的建议拒绝收回运河。
![]()
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一旦满足埃及的要求,就可能在中东引起"骨牌效应",其他阿拉伯国家可能会仿效埃及损害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一方面不仅提升了埃及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导地位,同样也会间接帮助入主中东的苏联势力,这是西方不愿意看到的。
而一直想"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此时也是显得特别为难:一方面想取代英法,以所谓的"中立、公正"的角色来控制中东地区;另一面又不想得罪英法和埃及,所以美国想要的"中立"看起来是困难重重。因此美国只能寻求联合国来进行调停,但后者也显得无能为力。
![]()
1953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邱吉尔曾经对苏伊士运河问题发表过看法,他说:"只要给我们一定的租借权和进入许可,什么样的条件都是可以讨论的。"可见当时日落西山的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去保持自己的军事能力,更不要想控制这一世界著名的交通枢纽了。
1954年10月,英埃两国签署了著名的《英埃协定》,要求英国在1956年6月13日前必须完全撤离埃及领土,保证埃及的完全独立;而埃及同意任何阿拉伯国家遭到外来攻击时,英国有权再次进驻苏伊士运河地区。之后的日子里,美方也开始组建起一支亲美的军事联盟,用来对抗埃及方面。
![]()
1955年2月,著名的《巴格达条约》签订成功,此后英国、巴基斯坦等国也陆续加入这一条约之中来。该条约目的是将北约、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约组织连接在一起,共同形成一道巨大的军事包围圈,用于遏制苏联思想的对外扩张。
二、西方幻想的破灭
正当西方认为这一条约能够遏制埃及和苏联的势力时,已经是埃及总统的纳赛尔发表声明,认为《巴格达条约》破坏了地区和平,意图分裂阿拉伯世界来屈服西方的淫威。之后埃及与一直关系不睦的以色列爆发了冲突,双方互有伤亡,此后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开始对以色列步步紧逼。
![]()
看准这一时机的英法两国决定与以色列站在一起,用武力逼迫埃及交出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英美两国甚至事先都做了通报,决定给"不分好歹"的纳赛尔一个狠狠的教训。但美国方面经过讨论,决定还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为此美方提出了一种方案:通过外交与舆论来逼迫纳赛尔松口,使运河管理权进入国际统一管理下,这样做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能极大将成本降到最低。为此在1956年8月,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苏伊士运河属于"国际运输水道",应当让"国际上进行管理"。
![]()
之后在伦敦举行的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希望建立一个运河管理机构,但该机构不受埃及控制,这一要求被埃及方面拒绝;不甘心失败的杜勒斯又提出所谓的"和平方案",但敏锐的埃及谈判代表发现了美英法等国的狼子野心,这一侵犯埃及主权的举动再次以失败告终。
![]()
多次的谈判失败彻底激怒了英法等国,他们决定使用最后的武力去强行夺取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当年10月份,英法与以色列在巴黎郊外制定了一份绝密的战争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以"维持和平"的名义介入,之后两国派出军队强行接管苏伊士运河水道。
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英法意三方便开始选择开战的具体时间。经过一致讨论与决定,事件被定在了10月29日的凌晨,一场关于苏伊士运河归属问题的战斗即将打响。
三、粉碎英法的狼子野心
1956年10月29日凌晨,以色列军队派出一支装甲师快速向西奈半岛挺进。几个小时后英法以运河安全为由要求两方停火,以色列表面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实际上却一直没停下进攻的步伐,仅用两天就占领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
![]()
10月31日,英法两国也派出大量飞机、舰船,从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出发,对埃及空军和重要设施进行轰炸。11月5日,英军派出1000多名伞兵夺取了塞得港,两支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将塞得港完全控制。
![]()
受到重创的埃及部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一路高歌猛进的英法军队在埃及各大城镇遭到了士兵和百姓的强烈抵抗,并在街头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这期间以色列虽然在运河区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整个埃及军队的包围下,以色列军队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
![]()
英法意三国对埃及的武装侵略,引起了全世界国家的普遍不满。连一直处在同一阵营的美国也放出话来对此表达担忧,时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经济和贷款方面向英国施压,要求后者立即停火。联合国安理会也曾要求英法停火,但被英法的"一票否决权"给否定。
同时对中东十分关切的苏联也严正警告两国,若埃及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苏联将会动用核武器对英法进行打击,虽然当时苏联并没有从本土打到伦敦和巴黎的核弹。之后美国继续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谴责英法的侵略行为,并威胁将停止向邻国供应原油。
![]()
这场被称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行动,在各方的强大压力下终于落下了帷幕。同年11月6日,英法两国宣布正式停火,之后苏伊士运河由联合国部队宣布接管。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但直到1957年3月才彻底宣布撤出全部军队。
结语
第二次中东战争使得英国的殖民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从全球性大国变成了地区性大国,时任首相艾登也因此黯然下台。而美国借此机会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美苏超级大国争霸的局面正式开始形成。
法国借此次战争认清了美国的立场,也开始逐渐发展自身的实力;而埃及因为顽强抵抗三国侵略,一举成为阿拉伯地区的领导者。另外本次危机也间接地加剧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争议。
参考资料
1.《中东地区关系史》
2.《第二次中东战争始末》
3.《血腥八日:苏伊士运河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