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一纸新规,为火爆的医学科普领域立下规矩,旨在净化网络健康传播环境,让科学回归科学。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近日联合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确禁止医务人员以健康科普名义“带货”、“打广告”、违规泄露医疗信息等十类行为。
这份负面行为清单回应了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未经核实的健康科普内容等。
十项禁令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互联网已成为获取健康科普的重要渠道。
然而,个别医务人员却以健康科普名义“带货”、“打广告”、违规泄露医疗信息,违背了健康科普的初衷,损害了医疗行业形象。
中国青年网“青蜂侠”系列调查报道揭示了这一问题严重性:大量医生话术雷同,甚至出现骨科、妇科医生推荐咳嗽药,精神科、皮肤科、疼痛科医生推荐胃药等跨界荐药情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其中不少医生签约了MCN公司,账号由MCN公司运营。一些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网红医生”与多家MCN公司有合作关系。
记者获取的一份“专家矩阵账户——达人刊例表2025.05”报价单显示,每条20秒-60秒视频报价1900元至29万元不等,价差悬殊取决于账号粉丝量级和影响力。
负面行为清单共列出十项禁止行为,为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划清边界。
严禁商业推广: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
抵制虚假宣传: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不得通过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
规范技术使用: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未经核准真实性、科学性,或未添加显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的健康科普内容。
严守专业边界:不得宣传推广与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这一规定直指此前普遍存在的医生“跨界荐药”乱象。
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图片或文字。
完善身份管理:未向医疗机构报告,不得以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不得在离职后沿用原单位和职务信息。
监管责任
《通知》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
医疗机构需压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备案制度。医务人员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在各类网络平台开设的互联网账号,应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
医疗机构要建立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健康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并建立账号内容常态化抽检制度。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则要强化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和反馈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情况。
他们需要接受监督举报,出现负面舆情时,指导医疗机构立即核实处置。发现非医务人员冒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并开展违法违规宣传等行为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部分医院已对涉事医生作出处罚处理。
中国青年网报道,该系列报道发出后,多个医院依据规定,责令医生下架相关视频;有医生被责令注销相关平台账号,停止发布违规内容。
另有医生被给予组织处分,相关账号被勒令停止运营。这表明新规尚未正式出台前,相关部门已开始整顿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的不规范行为。
医疗机构要建立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备案制度,医务人员以个人职务身份在各类网络平台开设的账号需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
这些措施将逐步清理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的乱象,让健康科普回归科学本质,使权威、专业的医学知识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