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看,现在能轻松握拳、伸直,拧毛巾、端锅都不卡了!”近日,在宁德市闽东医院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门诊,49岁的陶阿姨举着双侧拇指,向医生展示康复成果。
这样简单的动作,对数月前的她来说曾是奢望——双侧拇指“卡壳”到需用另一只手硬掰,弹响声像“卡带的录音机”,这让她连拧个毛巾都疼得冒冷汗。
拇指弯下去就伸不直
医生一眼识破症结
因工作原因,陶阿姨每天需要重复拧毛巾、搓洗、端锅的动作上百次。
“3个月前,右手拇指根开始酸胀,早上起来最难受,弯下去就伸不直,得硬掰开。”她回忆,起初贴膏药、休息两天就能缓解,后来左手也开始“闹脾气”,拇指卡在半屈状态,疼得眼泪直掉。
陶阿姨跑了几家医院,试过理疗、吃药,甚至打了3次封闭针(局部激素注射)。“当时管用,过一周又疼,最后一次打完,疼得更厉害了!”她苦笑着说,经病友推荐,找到闽东医院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郭卫中主任医师。
![]()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双侧拇指掌指关节有明显压痛结节,屈伸时‘弹响+卡顿’,是典型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郭卫中边检查边解释,“咱们的手指肌腱就像一根‘小火车’,要穿过环状的‘腱鞘隧道’活动。陶阿姨长期高频劳作,隧道壁(腱鞘)被磨得又厚又窄,火车(肌腱)钻不过去,自然卡壳、弹响。”
郭卫中特别强调:“封闭针只能暂时消肿,可陶阿姨的腱鞘已经‘变形’,单纯消炎治标不治本,复发率超80%。想彻底解决,得做微创腱鞘松解术——把‘缩窄的隧道’切开一点,让‘小火车’重新跑起来。”
7毫米切口,10分钟手术为拇指“松绑”
陶阿姨接受了双侧拇指腱鞘切开松解术。手术台上,郭卫中在陶阿姨拇指根部掌横纹处划了个仅7毫米的小口子,避开神经血管,精准找到增厚的腱鞘。“刀一划,紧绷的腱鞘立刻松了。”郭卫中说。
![]()
![]()
手术全程仅历时10分钟,出血不到1毫升。“不用住院,当天就能干活!”术后观察半小时,陶阿姨揣着“注意事项单”就回了家。
“扳机指”“妈妈手”高发,这些信号要警惕
腱鞘炎,俗称“扳机指”(发于拇指根部)或“妈妈手”(发于手腕),是肌腱与腱鞘因过度摩擦导致“隧道”发炎、变窄的劳损病。
高危人群包括家政、厨师、流水线工人等职业群体,以及哺乳期女性、中老年和“低头族”。
郭卫中主任医师提醒
手部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也应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操作
一旦出现手指或手腕
晨起僵硬、疼痛、弹响
切勿“硬扛”,应及时就医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通讯员:林俊
编辑:菲菲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