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我国结婚人数,有望实现正增长。
11月4日,民政部发布了,最新的婚姻登记数据,数据显示: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为515.2万对,离婚登记对数为207.7万对。
相比于去年同期474.7万的结婚对数,增长了40.5万对,增幅8.5%。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结婚对数,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9万对。
现在大增到40.5万对,说明结婚对数反弹的力度在增加。
但要知道,2024年的时候,我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如今,历史最低之后,结婚人数突然迎来反弹,这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结婚对数的回升又能否形成趋势呢?
下面我们一起聊一聊!
01 结婚人数回升的
三大原因
1、民俗因素:“双春年”效应显现
2025年为农历“双春年”,民间有“双春宜婚”之说;而2024年则为“无春年”,民间也素有“无春不结婚”的说法。
因此,去年有部分人群推迟婚期,到了2025年才集中登记结婚。
这种“择吉日”的传统,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影响显著。
虽然“双春年”确实能左右部分人的结婚决策,但政策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
2、制度变革:登记门槛大幅降低
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的新《婚姻登记条例》实现了两大突破:
一是全国通办,无需返回户籍地;
二是仅凭身份证+承诺书即可办理,不再需要户口本。
此举,极大便利了异地恋、跨省务工群体,尤其减少了因家庭反对,或彩礼纠纷导致的登记障碍。
比如,今年二季度,广州结婚对数就同比增加7471对、增速高达39.9%,其中大多数都是跨省市登记人员。
除此之外,青岛外地户籍群体登记量,也实现了翻倍。
不得不说,结婚人数的反弹,这松绑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政策激励:多地发钱促婚育
还有多地出台了,真金白银的奖励措施。
比如:
山西吕梁对初婚夫妇,发放1500元现金红包;
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发放1000元结婚消费券;
广州白云区龙归南岭村,最高可申领4万元初婚奖励。
![]()
同时,国家层面推出育儿补贴政策,每名新生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连续三年,增强了年轻人“为生育而结婚”的动力。
不过话说过来,我们也知道,这些松绑措施、政策激励确实难以改变基本面,因为治标不治本。
结婚量短期“爆发”后,可能回头还是要回归现实。
02 结婚率下降的三大趋势
难以改变
1、经济压力:婚姻从“必需品”变为“奢侈品”
高房价、高额彩礼、育儿支出构成“三座大山”,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根据央行的《2025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25-35岁群体的平均负债率达到了78.4%,这个负债率是非常高的,远高于35-45岁群体的56.2%,和45-55岁群体的41.7%。
而25~35岁群体,恰恰是结婚生育的主力军,这么高的负债率之下,结婚包括生育的意愿肯定是会下降的。
其中,这么高的负债里面,房贷的占比是56.7%,说白了还是房价高。
还有,结婚本来是小两口好好过日子,结果因为高彩礼,让新组建的家庭,就背负巨大的债务压力,得不偿失。
即便有政策鼓励(如延长婚假、简化登记、福利补贴),也难以抵消巨大的经济负担。
![]()
2、人口结构:基数萎缩与性别失衡双重挤压
自2013年结婚人数达峰后,适婚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十年间流失约6400万人。
除了结婚基数减少之外,性别失衡也对结婚率造成一定影响。
据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90后性别比约110:100,00后达115:100,这意味着,大量男性面临“无妻可娶”的现实困境。
而这种结构性的失衡,短期内无法通过自然生育调节解决。
3、婚姻观念:从“制度依赖”转向“情感契合”
年轻人不再将结婚视为人生必经阶段,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心灵相通”比物质条件更重要。
特别是,随着女性就业率上升,越来越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场女性,对婚姻的看法非常苛刻,宁可孤独一生,也不凑合。
老一辈对婚姻的看法,更多是“搭伙过日子”,而不是满足感情需求。
而年轻一辈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觉得婚姻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的,那宁可单着。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离婚率越来越高企。
以前婚姻里不顺利,女性更倾向于“凑合着过”,这些年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对“凑合”这事也就极度反感,对婚姻的容忍度降低。
有数据显示,73.4%的离婚诉讼,由女性提起。
![]()
03 趋势很难逆转
但也有改进空间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适婚人群里,可以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无论如何要结婚的,这种人从来没想过不结婚的选项,生活的目的就是结婚生子。
第二类是摇摆的,一方面怕孤单,另一方面却害怕婚后压力大。
第三类是是坚决不结,神仙来了也不好使。
那么,第三类人其实是没必要管的,这些人往往学历收入较高,对激励也不敏感。
我们应该做的是,激励第一类人,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婚姻环境,毕竟中间的摇摆群众是会参考那些已婚人士的生活状态,这样摇摆群众就更容易加入到结婚阵营里来。
同理生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大家发现生孩子果然太惨了,那就更不生了。
那如何创造更好的婚姻环境呢?
![]()
除了提升社会保障,降低抚养压力之外等,也要杜绝宣传不婚不育的风气。
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很容易带偏年轻人。你有权力不婚不育,但别到处说结婚有多不好,不婚有多好。
这就好比,现在不怎么让说“躺平”了,因为一旦形成了这种风气,很多年轻人真的就躺平了。
结婚也是一样的,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看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要建立婚育友好型社会,要让整个结婚风气是积极向上的。
![]()
最后:
婚姻,不只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它关乎个体幸福,更关乎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结构稳定、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未来。
所以,对个人来说,婚姻选择应回归理性务实,在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间寻求平衡。
对社会来说,要创造一个积极、低压力的环境,让大家愿意为家庭和下一代投入,而不是把结婚生育变成负担和压力。
当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