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1110【情理坐标】不做学历的囚徒:年轻人正在重写职业剧本(下)
下篇:先就业再择业——在动态职场中重塑人生路径
曹蕊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不仅因为她“从本科到技校”的反差,更因为她代表了一种正在兴起的职业哲学:不要固守“先择业再就业”的理想主义,而应拥抱“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智慧。
传统教育体系长期灌输一种线性思维:选对专业,读好大学,找对工作,稳定发展。但是究竟什么是好工作?然而,现实职场早已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行业兴衰更替、技术迭代加速、岗位需求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中,执着于“一步到位”反而容易陷入僵局。许多毕业生因不愿“将就”,宁愿长期待业或反复考研,结果错失了积累经验、探索兴趣的黄金窗口期。
而“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则强调行动优先、试错容错、动态调整。它承认人生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澄清的过程。曹蕊最初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但她没有停留在空想中,而是先进入外贸行业尝试;当发现此路不通,又迅速转向技能学习。这种“小步快跑、及时转向”的做法,恰恰契合了VUCA时代(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的职业生存法则。
更重要的是,技术类岗位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成长性和延展性。一名掌握PLC编程和电气控制的技工,未来可向自动化工程师、系统集成师、智能制造项目经理等方向发展;若具备商业头脑,甚至可创业开设技术服务公司。这与某些“看似高端实则饱和”的白领岗位形成鲜明对比,某种意义上,后者往往晋升通道狭窄,且易被AI替代。
当然,也有人质疑:“27岁才学技术,是否太晚?”但职业发展从来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比起年龄,更重要的是方向是否正确、行动是否坚决。正如网友评论所言:“有技术,月薪过万轻轻松松。”在青岛等地,高级技工的薪资已远超普通文职岗位,且稳定性更高、不可替代性更强。
这一现象也倒逼我们反思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当大量高校仍在扩招会计、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同质化专业,而制造业、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却面临“技工荒”,供需错配必然导致人才浪费。在此背景下,个体的主动调适显得尤为珍贵,与其等待体制改变,不如自己开辟新路。
未来的理想状态,或许不是“本科优于专科”或“白领高于蓝领”的二元对立,而是形成一个多元流动的职业生态:有人深耕学术,有人精研技术,有人跨界融合。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能基于自身禀赋与市场需求,做出理性而勇敢的选择。
曹蕊自己也表示:“我不后悔。”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一纸文凭,而来自随时能靠双手立足的能力,以及敢于转身的勇气。
#众晟悦纳 #技术生 #本科生 #学历囚徒 #学历长衫 #职业路径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