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第二天中午,我打开手机,看到屏幕上那个鲜红的‘99+’未接来电提醒时,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那场漏掉我的公司聚餐,原来这么重要。
五年了,我像个精密的零件,嵌在这家公司的某个角落,无声运转。从服务器密码到三年前的合同存档,从打印机卡纸到客户最刁钻的偏好,都在我脑子里。我习惯了被需要,也习惯了被遗忘,就像家里的老路由器,没人会夸它,但断了网,所有人都得急。
我以为昨晚的聚餐,不过是无数次被遗忘的日常里,最普通的一次。我甚至没有一丝愤怒,只是觉得累,然后关掉手机,睡了一个难得的好觉。
而这一切,都要从昨天下午五点半,那个逐渐空荡下来的办公室说起。
第1章 被遗忘的角落
周五的下午,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快活。键盘的敲击声都比平时轻快了几分,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周末演奏前奏曲。
“陈哥,你今晚去吗?”
新来的实习生小雅,一个眼睛亮晶晶的小姑娘,抱着一摞文件从我身边经过,好奇地问了一句。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初入职场的拘谨和善意。
我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目光从一行行密密麻麻的代码上移开。“去哪儿?”我问,脑子还有点发懵。
“聚餐啊!”小雅的眼睛睁得更大了,“王姐在群里通知的,说是为了庆祝上个季度项目顺利收官,张总请客,在‘临江阁’呢!听说那里的江鲜特别有名。”
我“哦”了一声,点点头,又把头埋进了屏幕里,“你们去吧,我这还有点收尾工作。”
小雅“噢”了一声,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抱着文件走开了。
我嘴上说着“收尾工作”,其实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个体面的借口。我打开公司的微信大群,手指飞快地往上滑,聊天记录停留在中午关于午饭外卖的讨论。没有半个字提到聚餐。
心里大概就有数了。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公司大了,部门墙越来越厚,各种为了方便沟通而建立的临时小群也越来越多。“XX项目攻坚群”、“XX客户对接群”、“周末羽毛球小分队”……我的微信里置顶了十几个这样的群,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会像沙漏里的细沙一样,把我漏掉。
我没再多想,继续专注于手头的工作。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数据库优化问题,代码是三年前一位已经离职的同事写的,逻辑混乱,注释约等于没有。整个公司,除了我,没人愿意碰这个烫手的山芋。
办公室里的人陆续走光了。先是市场部那几个活泼的年轻人,他们一边讨论着“临江阁”的哪道菜最值得期待,一边嘻嘻哈哈地结伴离开。然后是项目组的同事,项目经理李浩走过我身边时,拍了拍我的肩膀:“陈默,辛苦了啊,早点弄完回家。”
他的手掌很重,语气也很诚恳。但我知道,他大概也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我并不在那个“我们”的行列里。
最后走的是行政主管王姐。她踩着高跟鞋,风风火火地巡视了一圈办公室,检查门窗水电。看到我还在,她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堆起职业化的笑容:“哎呀,陈工还在忙呢?真是咱们公司的定海神针。早点休息啊,别太累了。”
她说完,便转身锁上了大门。清脆的“咔哒”声,像是给这个空旷的空间画上了一个句号。
整个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窗外渐渐沉下来的暮色。
我把最后一段代码敲完,点击运行,测试结果完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体靠在椅背上,一种熟悉的疲惫感从四肢百骸涌上来。
我拿起手机,鬼使神差地点开朋友圈。
果然,已经有人发了第一张图。一张十几个人围着大圆桌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意。张总坐在主位,红光满面,举着酒杯。王姐站在他旁边,笑得花枝招展。李浩、小雅……一张张熟悉的脸,都在那里。照片的背景,是“临江阁”金碧辉煌的包厢,窗外是璀璨的江景。
配文是:“辛苦一季度,今晚不醉不归!感谢张总!”
我默默地看着那张照片,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愤怒?好像没有。委屈?也谈不上。更多的是一种……麻木的习惯。就像你走在路上,被一颗石子绊了一下,你不会去跟石子计较,只会拍拍裤腿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我关掉手机屏幕,站起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给办公桌上那盆养了三年的绿萝浇了点水,它的叶子绿油油的,很有精神,是我在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唯一的慰藉。
走出写字楼,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将天空映照得一片迷离的橙红。路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成双成对、三五成群的人。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孤零零的幽灵,游荡在这座不属于我的城市里。
我没有打车,而是选择走路去地铁站。我想,或许是时候给自己放个假了。一个彻底的,不被任何人打扰的假。
回到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而是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一根火腿肠,给自己下了一碗最简单的鸡蛋面。热腾腾的汤面下肚,胃里暖了,心里那点微不足道的失落感也仿佛被驱散了。
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我拿起了手机。在按下关机键的前一秒,我犹豫了一下。万一……万一公司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呢?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我掐灭了。
紧急的事情?能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是离了我陈默就解决不了的?他们连一场聚餐都能把我忘得一干二净,想必公司的运转也早已不需要我这个“定海神针”了吧。
我自嘲地笑了笑,长按电源键,选择了关机。
屏幕黑掉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第2章 意料之外的宁静
没有了手机的夜晚,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思绪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我想起刚来这家公司的时候,还是个愣头青,跟着老工程师后面,什么都觉得新鲜。那时候公司不大,也就二十来号人,每次聚餐,都是在一个小馆子里,大家挤在一张大桌子上,不分彼此,吵吵嚷嚷,热闹得像一家人。
那时候的张总,还不叫“张总”,我们都叫他“老张”。他会挨个给我们倒酒,跟我们聊家常,聊未来的梦想。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过生日,他特地让饭店老板煮了一碗长寿面,亲手端到我面前。
五年,公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行业内小有名气的规模,办公室搬了三次,越来越大,越来越气派。老张变成了张总,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他不再有时间跟我们聊家常,他的日程表被各种会议和应酬填满。
而我,也从那个什么都敢说的愣头青,变成了现在这个沉默寡言的“陈工”。我把自己埋在技术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修复了一个又一个漏洞,却好像离人群越来越远。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只知道这一觉睡得格外沉,格外香。没有做梦,没有被任何微信提示音或电话铃声惊醒。
第二天,我被窗帘缝隙里透进来的阳光晃醒。
睁开眼,看了一眼床头的闹钟,竟然已经上午十点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常年雷打不动地在早上七点钟醒来。
我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的骨头都舒展开了。原来,一个不被打扰的睡眠,是如此奢侈的享受。
我慢悠悠地起床,刷牙,洗脸。然后走进厨房,给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煎了两个荷包蛋,烤了两片吐司,热了一杯牛奶。我坐在餐桌前,小口小口地吃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忽然觉得,昨晚那点不快,已经烟消云散了。一场聚餐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或许,这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从那种无休止的“待命”状态中解脱出来。
吃完早餐,我把屋子彻底打扫了一遍。把积攒了一周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把书架上的书重新整理,把地板拖得锃亮。干完活,我泡了一壶茶,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楼下公园里老人打太极,小孩追逐嬉戏。
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惬意。
手机一直被我扔在床头柜上,像一块黑色的板砖,安静地躺在那里。我没有丝毫想去打开它的欲望。我知道,一旦打开它,那个熟悉的世界就会立刻涌进来,工作群里的@,各种未读消息,可能会有的工作邮件……我好不容易才为自己筑起的这片宁静的壁垒,会在瞬间崩塌。
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上午。
直到午饭后,我才觉得,或许应该开机看看了。毕竟是周六,万一有朋友约我,或者家里有什么事呢?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做什么重大的决定一样,走回卧室,拿起了手机。
长按开机键,熟悉的开机动画过后,屏幕亮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一场信息风暴。
手机的提示灯开始疯狂闪烁,震动声“嗡嗡”地响个不停,像一只被激怒的黄蜂。屏幕顶端的通知栏,瞬间被各种APP的角标占领。微信、短信、未接来电……数字在飞快地跳动。
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具体内容,一个电话就打了进来。
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张总”。
我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想挂断。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这么做。我划开接听键,把手机放到耳边。
“喂,张……”
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电话那头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打断了。
“陈默!你总算开机了!你人呢?你在哪儿?!”
张总的声音嘶哑、急躁,充满了焦虑,完全没有了平日里那种运筹帷幄的沉稳。我甚至能听到他那边嘈杂的背景音,似乎有不少人。
“我……我在家啊。”我被他吼得有点懵,“张总,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出什么事了?出大事了!”张总的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你现在,立刻,马上!打车来公司!立刻!我给你报销!”
说完,他“啪”地一声挂了电话,没给我任何再问一句的机会。
我举着手机,听着里面传来的“嘟嘟”忙音,脑子里一片空白。
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划开手机屏幕,这才看清了那些恐怖的数字。
未接来电,99+,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张总”,还有几个是王姐和李浩的。
微信消息,几百条未读。公司大群、项目组群里,到处都是@我的消息。
我点开通话记录,从今天凌晨两点开始,张总的电话就没停过,几乎是每隔几分钟就打一个,一直持续到我开机前。
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这绝对不是小事。
我不敢再耽搁,立刻换上衣服,抓起钱包和钥匙就冲出了家门。在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我对着司机报出公司地址,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
车子在城市的车流中穿行,我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到底是什么事,能让张总急成这样?是服务器崩了?还是系统被黑客攻击了?
我想遍了所有可能发生的重大技术故障,但无论哪一种,似乎都到不了让老板从半夜两点开始给我夺命连环call的程度。
而且,时间点太巧了。
正好是在他们聚餐之后。
一个不祥的预感,在我心底慢慢升起。
第3章 风暴中心
出租车在写字楼下停稳,我几乎是甩开车门冲进去的。
周末的写字楼大堂空空荡荡,只有保安在值班。我一路狂奔到电梯口,心脏因为剧烈的运动和紧张,在胸腔里“咚咚”地擂鼓。
电梯门打开,我冲进公司。
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本该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公司的核心骨干几乎全都在,张总、项目经理李浩、行政主管王姐,还有几个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虑,眼圈发黑,像是熬了一个通宵。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烟味和咖啡的苦涩味,混合成一种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息。
看到我出现,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我身上。那眼神,复杂得难以形容,有如释重负,有埋怨,还有一丝……尴尬。
“陈默!你可算来了!”
张总第一个冲了过来,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力气大得惊人。他头发乱糟糟的,衬衫的领口也敞着,眼球里布满了血丝,跟我印象中那个永远衣着得体的老板判若两人。
“张总,到底怎么了?”我喘着气问。
“别问了,快!跟我来!”
他不由分说,拉着我就往会议室走。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巨大的投影幕布亮着,上面显示着一个复杂的项目数据模型。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坐在会议桌的主位,面色阴沉,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桌面。他虽然没说话,但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让整个会议室的温度都降了好几度。
我认得他,是“华盛集团”的李总。我们公司最近在磕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项目,对方就是华盛,而这位李总,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拥有最终决策权。据说,这个项目要是能拿下来,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都不用愁了。
看到我进来,李总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了过来,带着审视和不悦。
“李总,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张总连忙陪着笑脸,“这就是我跟您说的,我们公司的技术核心,陈默。他家里昨天有点急事,手机没电了,我们也是刚联系上。”
张总的解释很拙劣,但李总显然没兴趣追究这个。他指了指屏幕上的数据模型,声音低沉地开口了:“小伙子,你来看看这个。张总他们跟我说,这个‘天玑’模型,是你们三年前给‘远航科技’做的那个项目的升级版。但是,关于原始模型的核心风控参数,他们没一个人说得上来。我需要知道,你们当年是如何设定‘极端市场波动下的压力测试阈值’的,具体的算法逻辑是什么?”
我走到屏幕前,只扫了一眼,脑子里立刻就有了答案。
那个项目,是我职业生涯里啃下的最硬的一块骨头。当时为了攻克这个算法,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月,查阅了无数资料,推演了上百遍。模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行代码,都像是刻在我脑子里一样。
而李总问的这个问题,恰恰是整个模型最核心、最精妙的部分。
我转过身,看着会议室里一张张紧张的脸。李浩他们作为项目组的成员,只了解模型的功能和应用层面,对于最底层的算法逻辑,他们并不清楚。而这些技术文档,为了保密,都存放在我亲手搭建的加密服务器里,设置了最高权限。
没有我,他们就像是拿着一把没有钥匙的锁,根本打不开。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李总,这个阈值的设定,我们当时并没有采用行业通用的线性模型,而是引入了一个我们自己独创的‘动态衰减因子’……”
我没有去看任何资料,完全是凭借着记忆,将当年那个复杂的算法逻辑,用最清晰、最简洁的语言,一点点地剖析给他听。从理论基础,到数据来源,再到具体的参数设定和压力测试结果。
我说得很慢,条理清晰。
整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
一开始,李总的表情还很严肃,带着审视。但随着我的讲述,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也从怀疑变成了惊讶,最后,变成了一种毫不掩饰的欣赏。
张总和李浩他们,则是一脸震惊地看着我,仿佛第一次认识我一样。他们可能从来都不知道,在他们眼中那个只会默默修电脑、处理故障的“陈工”,脑子里竟然装着这样一座宝库。
当我讲完最后一个字时,会议室里依旧一片寂静。
过了足足有十几秒,李总才率先鼓起了掌。
“好!好一个‘动态衰减因子’!漂亮!”他站起身,走到我面前,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小伙子,不简单!就凭你刚才这番话,你们公司的技术实力,我信了!”
他转头看向张总,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容:“张总,你们公司真是藏龙卧虎啊!有这样的技术专家坐镇,我很放心。合同的事情,下周一,让你的助理直接来我办公室办手续吧!”
张总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狂喜的表情,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谢谢李总!谢谢李总!您放心,我们一定……”
“你最该谢的,是这位陈工。”李总打断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这样的人才,可得看住了。他一个人,顶得上你们一个团队。”
说完,李总便在一众人的簇拥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会议室的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喧闹。
屋里剩下我们几个人,气氛瞬间变得无比尴尬。
那根紧绷了一整夜的弦,终于松了下来。李浩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像是虚脱了一样。
王姐看着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口,脸上满是愧疚和不安。
而张总,他站在原地,沉默地看着我。他眼中的狂喜慢慢褪去,取而代ed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后怕,还有一种……他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深深的审视。
他终于明白,那个被他遗忘在角落里的,沉默寡言的零件,到底有多重要。
第4章 迟来的歉意
会议室里的沉默,像一块沉重的铅,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最后,还是王姐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寂静。她走到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里带着哭腔:“陈工,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这次……这次是我的错,是我工作失误,把你给漏了。我……我检讨,我……”
她说着,眼圈就红了。看得出来,她这一晚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看着她,心里那点残存的怨气,也消散得差不多了。我知道王姐这个人,做事风风火火,但没什么坏心眼。这次的事情,大概率就是个无心之失。
“王姐,没事,都过去了。”我轻声说。
我的平静,似乎让王姐更加无地自容。她还想说什么,被张总抬手制止了。
张总走到我面前,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皱巴巴的烟,递给我一根。我摇了摇头,他便自己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显得有些模糊。
“陈默,”他开口了,声音嘶哑,“这次的事,不怪王姐,怪我。是我这个当老板的,平时对你的关心不够。”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
“昨晚在临江阁,李总喝得高兴,就聊起了以前跟远航科技合作的事。他那个人,是个技术迷,对技术细节特别较真。聊着聊着,就问到了那个风控模型。当时李浩他们几个都傻眼了,谁也说不清楚。我当时就想给你打电话,结果……打不通。”
张总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从昨晚十点开始,我们所有人都疯了。给李总赔罪,解释,但他那个人,认死理,就觉得我们是在敷衍他,觉得我们公司技术不行,连自己的核心产品都说不清楚。他说,今天中午之前,如果见不到能把这个模型讲清楚的人,合作就免谈。”
“我们想了各种办法,试图破解你服务器的密码,想找出技术文档,结果根本没用。你设的那个防火墙,比银行金库还难进。我们折腾了一宿,所有人都快绝望了。李总今天早上过来,脸拉得跟长白山似的,我当时心都凉了,觉得这几千万的单子,肯定是要黄了。”
他把烟头狠狠地摁在烟灰缸里,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我:“陈默,你知道吗?在你开机的那一刻,我感觉像是听到了天籁之音。说句不夸张的,你今天,是救了我们整个公司。”
我沉默着,不知道该说什么。
“救世主”这样的高帽子,我戴不起,也不想戴。我只是做了我分内的工作而已。
“所以,”张总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无比郑重,“我代表公司,向你道歉。为我们昨晚的疏忽,也为我们一直以来对你的忽视,道歉。”
说完,他也对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个身价上亿的老板,向一个普通的员工鞠躬。这一幕,让旁边的李浩和王姐都惊呆了。
我连忙侧身让开,“张总,您别这样,我受不起。”
“你受得起。”张总直起身,眼神前所未有的认真,“陈默,是我错了。我总觉得,公司要发展,就要靠市场,靠销售,去前面冲锋陷阵。我把所有的资源和关注都给了他们,却忘了,一个公司能走多远,最终靠的还是地基有多稳。而你,就是我们公司最稳的那块基石。”
“我们都习惯了你的存在,习惯了有你在后面兜底。打印机坏了找你,网络断了找你,客户数据丢了找你……好像你就应该在那里,永远不会出问题。我们都忘了,你也是人,你也会累,你也需要被尊重,被看见。”
张总的这番话,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心里那把锁了很久的锁。五年来的默默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辛苦,那些被忽视的瞬间,在这一刻,仿佛都有了回响。
我的眼眶,有些发热。
原来,不是没有人懂。只是他们,一直没把目光投向我所在的这个角落。
“张总,”我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奖金和职位,我都可以不要。但我希望,以后大家能看到,公司不只是往前冲的销售和做方案的项目组,还有我们这些在后面拧螺丝的人。一颗螺司松了,整台机器都可能停摆。”
我说出了那句在我心里盘旋了很久的话。
这不是抱怨,也不是邀功,而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最朴素的愿望。
张总听完,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我格局小了。”
他转身对王姐和李浩说:“你们都听到了。以后,公司的激励制度要改。不能只奖励看得见的业绩,那些看不见的贡献,更要重奖!王姐,你记一下,这个季度的特殊贡献奖,给陈默。还有,从下个月开始,陈默的职位,调整为公司技术总监,薪资上浮50%。另外,给他配两个助手,把他从那些杂七杂八的琐事里解放出来。”
王姐和李浩连忙点头称是。
我张了张嘴,想拒绝,却被张总按住了肩膀。
“别拒绝。这是你应得的。”他的语气不容置喙,“而且,这不是奖励,是聘请。我正式聘请你,做我们公司的技术总监,为我们未来的技术发展,保驾护航。”
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我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或许,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第5章 新的齿轮
那场惊心动魄的风波,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虽然最终尘埃落定,但激起的涟漪却在公司内部久久未能平息。
周一的例会上,张总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公开表扬了我,并正式宣布了对我的任命。
当“技术总监”这四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时,台下响起了一阵短暂的骚动,随即被热烈的掌声淹没。我看到市场部那些平时跟我没什么交集的年轻人,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敬佩。项目组的同事们,则纷纷向我投来善意的微笑和祝贺。
我站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聚光灯突然打在我身上,让我这个习惯了待在阴影里的人,感到一阵眩晕和不适。
会后,我的工位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同事们一个个地走过来,说着恭喜的话。
“陈哥,牛啊!深藏不露啊!”
“陈总监,以后可要多关照我们啊!”
“默哥,你就是我的偶像!平时看着不声不响,一出手就镇住全场!”
连实习生小雅都鼓起勇气,端着一杯咖啡放到我桌上,小声说:“陈总,恭喜您。您那天讲算法的样子,太帅了!”
我有些笨拙地应付着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我发现,我并不擅长处理这种场面。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和代码、和服务器打交道。
王姐给我安排了一个新的办公室,就在张总办公室的隔壁。一间宽敞明亮的独立办公室,配着全新的办公桌椅和一台高配置的电脑。
我把那盆养了三年的绿萝,小心翼翼地从原来的工位上搬了过来,放在了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它翠绿的叶片上,显得生机勃勃。
看着这个全新的环境,我心里明白,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将迎来巨大的改变。
张总没有食言,很快,人事部就给我调配了两名年轻的工程师做我的助手。一个叫周涛,技术扎实,性格沉稳;另一个叫林飞,思维活跃,鬼点子多。
我的工作重心,也从过去那个“救火队员”和“杂务总管”,真正转移到了公司的技术战略规划和核心架构搭建上。我不再需要去处理打印机卡纸的问题,也不用再为某个同事忘记了邮箱密码而烦恼。
一开始,我很不习惯。
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具体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看到周涛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BUG焦头烂额,都忍不住想亲自上手去解决。
但张总找我谈了一次话。
他在我的新办公室里,给我泡了一杯茶,说:“陈默,你要转变你的角色。以前,你是一个人战斗的尖兵。但现在,你是将军。你要做的,不是去拼刺刀,而是看清整个战场的地图,指挥你的士兵去打赢每一场仗。”
“你要把你的经验和能力,复制出去,赋能给更多的人。你要培养你的团队,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这样,公司才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而停摆。这,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张总的话,让我醍醐灌顶。
我开始学着放手,学着信任我的团队。我把过去那些零散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重新整理、归纳,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知识库。我开始定期给公司的年轻工程师做培训,把我这几年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
我发现,当我把视角从具体的代码行,提升到整个系统的架构时,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开始思考,如何用技术驱动业务,如何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构建一个更稳定、更高效的技术底座。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需要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学习如何制定预算和规划。但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成就感。
公司里的氛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大家似乎都开始意识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后台支持部门,同样重要。行政部、财务部、技术支持部,这些过去在公司年会总结上总是被一笔带过的部门,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感谢。
公司的激励制度里,也真的增加了一项“基石贡献奖”,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在幕后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我仿佛看到,公司这台巨大的机器,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生锈的齿轮,正在被重新擦亮,涂上润滑油,然后以一种更默契、更高效的方式,缓缓转动起来。
而我,就是其中一个被重新定义的齿轮。
第6章 不会缺席的晚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个季度过去。
在我和团队的努力下,公司新的技术架构初步搭建完成,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华盛集团那个项目,也因为我们出色的技术支持,进展得异常顺利,李总那边好几次在电话里对张总赞不绝口。
为了庆祝项目第一阶段的顺利完成,也为了犒劳辛苦了三个月的团队,张总决定,再次举办一场庆功晚宴。
地点,依然是“临江阁”。
消息是在周五下午,由王姐在公司大群里宣布的。
通知发出来后,王姐立刻就给我打了个内线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调侃:“陈总监,今晚七点,临江阁,不见不散啊!您老人家这次可千万不能再‘失联’了,不然我们可担待不起。”
我听着她的话,忍不住笑了出来:“放心吧,王姐,这次保证准时到。”
挂了电话,我看到微信上,小雅给我发来一个俏皮的表情,附带一句话:“陈总,今晚您是主角,可不许迟到哦!”
我笑着摇了摇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下午五点半,我处理完手头最后一份文件,关上电脑。周涛和林飞两个年轻人已经收拾妥当,在门口等我。
“老大,一起走吧?”林飞朝我挤挤眼。
“行啊。”我点点头,拿起外套。
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那盆绿萝。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它长得愈发茂盛,绿油油的叶子几乎垂到了地面。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闪着光。
我们一行人走出写字楼,傍晚的阳光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到达“临江阁”的时候,包厢里已经很热闹了。
张总看到我,立刻从主位上站起来,大笑着迎了上来,用力地在我肩膀上捶了一下:“陈默,你可算来了!快,今天这个主位,必须你来坐!”
他不由分说,把我按在了最中间的位置上。
我有些不自在,想推辞,却被周围同事们七嘴八舌地劝住了。
“就是啊,陈总,这次你可是头号功臣!”
“没有陈总,我们哪有今天这顿饭吃啊!”
我只好硬着头皮坐下。看着眼前这张坐得满满当当的大圆桌,看着每一张对我洋溢着真诚笑容的脸,我的心里,百感交集。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一群人,但我的心境,却和上一次,截然不同。
晚宴开始,气氛热烈。
张总举起第一杯酒,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我身上。
“今天这第一杯酒,”他高声说,“我要敬我们的技术总监,陈默!”
“上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那场危机,也让我,让我们所有管理者,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我们反思,是不是在公司飞速奔跑的时候,把一些最重要的人,遗忘在了身后?”
“一个健康的集体,不应该只有冲锋陷阵的英雄,更应该懂得珍惜和尊重那些默默守护我们后方的基石。陈默,就是我们最坚实的那块基石。这杯酒,既是感谢,也是道歉。我提议,我们大家,共同敬陈默一杯!”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举起酒杯,齐刷刷地转向我。
“敬陈总!”
“谢谢陈总!”
一声声真诚的呼喊,在包厢里回荡。我端着酒杯,站起身,眼眶再次有些湿润。
我环视着一张张真挚的脸,那些曾经模糊的面孔,如今都变得清晰而亲切。我看到了一家公司,一个团队,真正凝聚起来的力量。
我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那晚,我喝了很多酒,也说了很多话。我跟市场部的年轻人聊最新的技术趋势,跟项目组的同事探讨未来的产品方向。我发现,当我敞开心扉,世界也向我敞开了怀抱。
晚宴结束时,我已是微醺。
走出临江阁,江风拂面,带着一丝清凉,吹散了些许酒意。
张总拍着我的肩膀,和我并肩走着,他说:“陈默,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没有早五年发现你的价值。”
我笑了笑,看着远处江面上闪烁的灯火,轻声说:“张总,不晚。对我,对公司,现在都是最好的时候。”
是的,最好的时候。
我不再是那个被遗忘在角落里,需要靠一次意外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陈工”。
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而这家公司,也因为它学会了如何珍视每一颗螺丝钉,而变得更加坚固,更有温度。
回到家,我没有立刻睡下,而是走上阳台。
城市的夜景璀璨依旧,但我看它的心情,已经完全不同。我不再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我感觉自己的根,已经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
我拿出手机,打开了那个曾经让我感到刺痛的公司大群。里面,大家还在热闹地分享着今晚的照片。
有一张,是我的特写。
照片里,我坐在主位上,被一群人簇拥着,举着酒杯,笑得开怀。那是我自己都未曾见过的,舒展而自信的笑容。
我看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
然后,我默默地将它保存了下来。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聚餐的照片。
它是我这五年来,所有沉默与坚持的最好注脚。
也是我未来,全新人生的一个温暖开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