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湘潭地方史料与民间口述了解,半边街这条连接下摄司街区与湘江码头的道路,明代时便格局独特,西侧错落分布着商铺、客栈与脚夫寮房;东侧则是连绵的农田与菜土,仅有零星农舍点缀。这种"半街繁华半乡野"的景象,让"半边街"的称谓在民间自然流传,即便后来东侧也渐起商铺,老地名仍沿用至今。
这一格局的形成,与下摄司的地理区位密不可分。明代此处设"下滠市巡检司","滠"为水滨之意,因与"摄"通假,俗称下摄司,是管理盐运、漕运及征税缉盗的重要机构。作为巡检司治所通往码头的核心通道,半边街的西侧必须满足商旅需求,而东侧保留农田则为码头与街区提供粮食蔬菜补给。
![]()
明清时期,凭借湘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下摄司码头成为连接湘中与衡阳、广州的重要节点,半边街也随之进入鼎盛期。史料记载,当时的半边街"商贾云集、江中帆樯如林、终日车马杂沓,码头挑夫数万,叫卖吆喝声不绝入耳"。
街道的商业生态完全围绕码头功能展开。西侧商铺分工明确,南杂店供应盐巴、布匹等转运商品,茶馆客栈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商,铁匠铺专为船工打造锚链、钉耙,而遍布街角的饮食店则为挑夫提供廉价热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湘中地区盐运上岸的重要中转站。
水运带来的人流,让半边街形成了独特的"朝市暮集"。清晨,对岸易俗河的农户渡江而来,在街边售卖农副产品;午后,盐船、粮船靠岸,挑夫们踏着青石板将货物转运至仓库;夜晚,客栈与酒肆灯火通明,船工与客商的喧闹声直至深夜才渐歇。这种繁华持续了数百年,直至近代陆路交通兴起才逐渐式微。
![]()
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实业救国"政策,在下摄司相继兴建中央电工器材厂(湘潭电机厂前身)、湘江电厂等企业,半边街迎来了从商埠街巷到工业社区的转型。随着工厂兴起,原本的农田菜地上建起了职工宿舍,街道东侧也陆续开设了面向工人的百货店、理发店与照相馆,形成了新的商业带,但"半边街"的老名称始终未变。
![]()
原湘江电厂1、2号机组厂房残壁
1939年12月,日军9架飞机轰炸湘江电厂,试图摧毁湘中工业命脉,电厂厂房玻璃震碎,墙体留下永久弹痕,但工人坚守岗位未停生产。当时的半边街,一边是工厂赶制军需的机器声,一边是民众为前线募捐的呐喊声,成为湘潭抗战的微观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电厂扩建为湖南最大火电厂,湘机、湘钢等企业蓬勃发展,半边街进入第二次繁华期。街道上,"广南饮食店""工农饮食店"等商铺生意火爆,手工米粉的香气与蒸汽散热器的暖意弥漫街巷;银行网点前,工人排队发薪、寄钱的长队成为常态;公用电话亭连接着职工与远方的家人。"电二代""机三代" 在此出生、成长,街巷中既有机器的轰鸣,也有露天电影的欢笑。
1965年涟水大桥通车,汽车不再依赖下摄司渡口;1993年湘潭二大桥建成,2025年6月下摄司大桥通车,行人渡江也无需再经此街,曾经的交通要道逐渐沉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