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8 日,据《金融时报》报道,自上周五以来,与 AI 热潮密切相关的美国公司市值累计蒸发近 1 万亿美元,创下自特朗普 4 月宣布「解放日」关税以来科技股表现最差的一周。美国八家最具价值的 AI 相关公司的总市值,自上周末以来已下跌约 8000 亿美元 (约合 5.7 万亿元人民币)。这八家公司是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 Alphabet、Meta、甲骨文、博通、Palantir。这些公司的下跌拖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本周下跌 3%,创下自 4 月特朗普借助对等关税掀起贸易战、导致该指数暴跌 10% 以来表现最糟的五天。
![]()
我只写深度分析,至于AI,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
说真的,这个话题,我说的很乏,我算了下,我在站内讲过《“大空头”迈克尔·伯里为何斥资 10 亿美元做空英伟达和 Palantir》,也提前预测过几大美元定价资产为何会遭遇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二,还分析过甲骨文这种新云服务商的CDS违约率利率飙升的影响,以及AI巨头们的资本游戏将如何存续,甚至还分析了英国和德国银行业对AI泡沫的分析!
还是一句话:这个世界的巨头们,意见开始向左,老钱们的筹码便宜,因此在长期看好的同时,需要做空回下血,否则拉升的成本太大,而且NPS(新进入者)越来越少,这会让NPL(长期持有者)直面最后的流动性断崖风险!
![]()
更头疼的是,市场上的美元流动性10月底美国科技7巨头总市值已达22万亿美元,规模上也已远超全球流通中的美元数量,且在他们近期的一系列的市值远景目标中,普遍增长预期都在5-10倍!那么仅当下美股科技7巨头的市值规模已经约等于美国M2总量,是美国3年GDP之和、全球央行美元外储规模的3倍之局,而如果在5年内再增长5-10倍,38万亿的美债规模,届时或将只是其10%数位以下的数字!此处要注意的是,Openai还没上市,其上市后底线估值就是1万亿美元!
因此做一轮小泡沫刺破,实际从控盘角度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风险还是很大,毕竟有一些供应链杠杆大的可能就要暴雷了!
![]()
还是从相似性和差异性再分析一遍吧:
一、相似性:资本狂欢与风险累积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中,投资者对 “流量经济” 和 “点击量” 的追逐远超盈利逻辑,导致大量未盈利公司市值飙升(相对现在初创)。而当前 AI 热潮同样依赖 “AGI算力” 的叙事,尽管 95% 的美国 AI 应用公司尚未盈利,但英伟达等头部企业的估值,应该已反映对未来十年技术突破的预期。当前,英伟达动态市净率一度高达 45.66 倍,TTM超过64倍,远超半导体行业倍的平均水平,而大空头拉里做空的另外一直 Palantir 的市销率(P/S)更达到了恐怖的 105.65 倍,接近 2000 年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疯狂程度。
![]()
而互联网泡沫时期,科技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大规模举债扩张,最终因现金流断裂引发崩盘的现象似乎也在重演。著名的OPENAI——英伟达——X公司的三角循环圈,想必大家都知道,而Q3季报后,各大巨头上基建的预算更是疯狂,动不动100倍营收杠杆的投入,这也导致美国的企业债市场火热,且CDS利率飙升,比如Meta 为建设数据中心发行 300 亿美元债券,Alphabet 单周发行 175 亿美元债券,甲骨文、英伟达等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也显著增加。
高盛预测,2025 年 AI 相关支出将达 3750 亿美元,2026 年突破 5000 亿美元,而最疯狂的是 OpenAI 计划在 2033 年前投入 10 万亿美元用于算力建设,远超其当前 130 亿美元的年化营收,这种 “烧钱” 模式引发对产能过剩和盈利可持续性的担忧,关键这种低效的算力,真的是正确的路径么,为什么不能从热转换上另辟路径呢?
![]()
此外,市场的做空信号与市场情绪逆转和2000 年泡沫破裂前非常类似!2000年,“大空头” 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等投资者通过做空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造假获得大量收益。而此次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斥资 10 亿美元做空英伟达和 Palantir,并指出 AI 领域存在 “支出过度、回报过低,最后将是一堆无用基建” 的问题,与当年的做空逻辑高度相似。
而且,本次泡沫浴加密货币高度关联,比特币等市场在一个月内已经抹去前 10 个月涨幅,巴克莱等巨头开始抛售比特币,这已经显示出了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共振,是非常明确的信号!不过,任何的趋势反转,都是放量暴跌,加修复再放量的过程,我们在黄金、比特币上看到了一些迹象,但其实在美股上还没有!
![]()
二、差异性:基本面支撑与结构分化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纳斯达克成分股中 70% 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这是由于他们大部分是新公司,而当前 AI 科技巨头其实是具备实际的盈利能力的,而且虽然增速不如过去,但增加额是超过过去的!
以英伟达为例,其 2025 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达 351 亿美元,净利润 193.1 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12%,现金流健康度远高于泡沫时期的科技公司(但是隐性负债还需要再观察)。而微软、亚马逊等企业的云计算和广告业务也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形成 “传统业务输血 AI 研发” 的良性循环,只是已经开始出现投入大过利润和营收的现象!
同时,2000 年互联网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多数公司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当前 AI 技术已进入规模化应用期,虽然当下的人工智能形成路径和方式依然有争议,但资本选择的路,别人就无路可走了,哪怕你是对的。
![]()
这点从就业端,我们就可以反推,生成式 AI 工具已被企业用于客户服务、内容创作等场景,英伟达的 GPU 芯片在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尽管 AGI 的实现仍存在不确定性,但 AI 在垂直领域的商业化进展已为部分公司带来收入增长,只是烧钱速度是收入的几何倍数而已!
更重要的是,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全球产业链尚未深度融合,而当前中美科技竞争格局对 AI 行业产生结构性影响,也就是说,当你互联网泡沫是美国体系内自爆,现在AI破裂的化,会连带着我们和众多半导体、芯片企业一起爆炸,对于全球经济的杀伤力更强!
不过,美国监管机构在2000年后,也加强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的要求(如《萨班斯法案》),市场对高估值公司的审查更为严格,但这也意味着市场的脆弱性和敏感度可能来的更为突然!
不过,芯片是chips,薯片也是chips,只要芯片还比薯片贵,其实大崩盘就还有距离,但一系列的修正不可避免,关键是市值大于整个人类的美元总量,想想还是太恐怕!
![]()
最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 1-2 年美股可能出现 10%-20% 的回调,这与当前 AI 板块的估值调整幅度基本吻合。以英伟达为例,其市值从 5 万亿美元高点回落至约 4.65 万亿美元,动态市盈率仍高于历史均值,但已较峰值有所下降。若美联储维持利率高位,估值泡沫可能进一步收缩,但具备真实盈利增长的公司(如微软、亚马逊)有望率先企稳。
长期来看,美联储 11 月维持利率在 3.75%-4.00%,并暗示降息门槛提高,这对依赖低利率环境的科技股构成压力。但历史数据显示,科技股在加息周期中虽短期承压,长期仍能通过盈利增长消化泡沫!
所以,估值的核心是盈利,以及体现其健康水平的毛利率,当然,最好不要是通过三角债引发的体系泡沫盈利,因为这意味着,最后的输家不是银行就是市场的投资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