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
“苦荞麻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这句出自《本草纲目》的记载,为苦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作为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 “优质粮药兼用粮种”,苦荞素有 “五谷之王” 的美誉。现代研究逐渐揭开了苦荞的奥秘,它不仅含有常见谷物的营养成分,独特的芦丁(维生素 P)含量更是其天然优势,与调节身体机能紧密相关。同时,苦荞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含量是大米的6倍,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
苦荞麦适应性强,可以在高海拔、低温和贫瘠土壤条件下生长,在我国,苦荞麦有以下几大主要产区。
四川凉山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苦荞之乡”。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凉山苦荞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苦荞之都”称号。目前,凉山州苦荞麦常年种植面积上百万亩,总产量14万吨,约占中国总产量的1/3以上。从事苦荞麦产品生产企业已超过40家,开发出粉、米、面、羹、茶、酒、菜、点心、调味品及日用品等十大系列、几百个品种,形成集种植、科技、品牌、加工“四位一体”的苦荞产业链条,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
甘肃陇南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陇南苦荞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记载,被尊为 “五谷杂粮王”。如今,陇南苦荞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年种植面积达19.6万亩,产量约4万吨,成为当地特色农业支柱之一。2019年9月4日,“陇南苦荞”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一认证不仅肯定了其独特品质,更让这份承载千年历史的作物,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中拥有了专属 “身份证”。
![]()
贵州威宁
平均海拔2300米的威宁自治县,凭借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的金字招牌,成为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威宁荞麦有着几百年的荞麦种植历史,威宁荞酥曾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贡品,当时荞酥被明朝称颂为“南方贵物”。这里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年产量超2.6万吨,三十余家加工企业开发出荞面条、荞月饼等二十余种产品,更通过荞花观光打造 “种植+加工+文旅” 的融合模式,让雪白花海变成富民资源。今年10月10日,贵州威宁苦荞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5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
云南宁蒗
宁蒗县地处横断山脉中的滇川交界处,俗称“小凉山”,宁蒗县种植荞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春、夏两季均可种植,因其种植区海拔高,所以病虫害少,不施农药化肥,产品品质高无污染。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单产150公斤,总产量9255吨,年产值3600万元,滇西北荞麦主产区之一。苦荞产业也在当地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苦荞的现代化蜕变
曾经深藏大山的苦荞,如今已形成覆盖 “种植-加工-销售-文化” 的全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种源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基。凉山州惠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凉山州农科院专家深耕品种选育,历时12年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培育出 “川荞3号”“川荞4号”“川荞5号” 等3个经国家级、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这一创新让苦荞亩产实现跨越式增长:从传统品种的150斤提升至350斤,2025年新培育品种更将亩产刷新至600斤,同时兼具品质优、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势。
![]()
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尤为突出。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打造出年产值3000万元的全产业链,旗下荞饭、荞茶、荞酥等数十种产品远销湖南、广东、福建等十余个省份,仅板底乡一个收购点,单次就可收购农户苦荞140余吨。在威宁全县,三十余家荞麦加工企业共同开发出二十余种精深加工产品,让26万吨年产量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文化赋能让产业更有温度。凉山正在建设的 “全球首个苦荞主题博览园”,计划2026年5月建成运营,这座2万平方米的园区将集研发、体验、交流于一体,成为苦荞文化与科技的展示窗口
![]()
从神农氏授种的传说,到现代科技的赋能;从高山农人的躬身耕种,到都市餐桌的健康选择,苦荞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颗 “名苦实甜” 的种子,不仅滋养了代代生灵,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结出了产业兴旺的 “甜果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