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的一个凌晨,
刚结束拍戏的演员温峥嵘在手机上刷到了令人错愕的画面:
三个顶着与她完全相同面容的账号正同时直播带货,
推销着不同的护肤品与零食。
当她尝试在评论区质问“你是温峥嵘我是谁”时,
竟被瞬间拉黑踢出直播间。
这场荒诞的“真假美猴王”戏码,
揭开了AI换脸技术被滥用于诈骗的冰山一角。
![]()
温峥嵘这回的直播被换脸,不是头一次有人遇到这种事。
早在2020年,靳东就被盯上过。
戏里形象正面,观众熟。
骗子拿着《伪装者》里那些片段去拼接。
做成合成视频加私信。
跟中老年女性套近乎。
先是聊天,再推高价货。
转账一步步来。
![]()
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越聊越信。
跟家人闹翻,收拾行李去寻人见面。
靳东公开辟谣说了很多次。
也把建议带进两会想推进治理。
技术扩散的速度没停过。
人手里的工具越来越顺手了。
门槛的变化很直观。
2023年你要做一个明星的换脸模型。
![]()
还得准备3.5万元去训练和调参。
到了2025年,用几样简易工具就能拼出一段以假乱真的直播画面。
团伙的打法是挑凌晨三四点开播。
流量小,审核松。
拿温峥嵘这些演员的影视片段去做实时换脸。
一个主播切换好几个明星形象。
屏幕里推不同的商品。
像在换台一样。
![]()
他们开播页上也没按自2025年9月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去做明显标注。
观众看见头像和声音就跟着走了。
维权这块,像拉锯战。
温峥嵘团队有过一天内举报五十多个仿冒账号的记录。
第二天同样的名头像又冒出来。
抖音的数据给到过一组。
2025年10月处置了1.1万个侵权账号。
![]()
下架了6700多个仿冒商品。
封到手软,新号创建速度还在往前冲。
像打地鼠,你锤下去一个,旁边又冒出来。
这一轮消耗的不光是明星团队的时间和精力。
观众看直播的时候开始犹豫。
镜头对面到底是真人还是数字替身分不清。
商业代言要靠信任站住。
公益宣传也要靠信任传达。
![]()
整条链路的可信度承压。
事情没只停在娱乐圈。
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脸被换去卖保健品。
奥运冠军全红婵被拿去兜售“土鸡蛋”。
目标群体基本在中老年。
获取信息的习惯靠面容和声音去确认身份。
屏幕亮度一调,说话口型一对。
AI处理留下的细节破绽不容易被看见。
![]()
货到手质量不对,负面反馈绕回到被冒用的那位身上。
品牌方和个人两头受影响。
买卖没谈成,名誉也添麻烦。
平台和监管在跟进。
央视《法治在线》把温峥嵘这次的情况做了曝光。
平台侧开了专项治理。
算法去扫异常直播间。
识别频繁切脸、异常话术和异常交易链路。
![]()
法律这边,《民法典》对肖像权保护写得明确。
2025年的新规把合成内容的显著标识写成了硬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专家给过解读。
商家不标AI属性已经踩线。
最高处12万元罚款外加公开道歉。
现实里对比诈骗的获利量级,这点成本还压不住。
一些账号刚封就换个壳再来。
链条上的角色换个名继续运转。
![]()
往后怎么走,几年之前靳东的提醒现在变成了日常。
温峥嵘在直播里说出“难以证明我是我”。
背后是技术往前跑,规范追着走。
靠一茬一茬地封号和罚款不够用。
得把公众侧的防线立起来。
粉丝群里有人已经总结出一套识别法。
黄V认证要看,常用口头禅要核对。
直播间内外的联动也要做起来。
![]()
平台把前置审核、风控规则和事后追责接起来。
告知、下架、追责一个不能少。
AI可以把形象复刻到很细致。
线下的真实价值更要被看见。
温峥嵘的直播一直不开打赏。
内容是内容,互动是互动。
这样的边界感让人心里有杆秤。
技术声浪再大,真正可持续的东西还是创作本身和做事的责任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