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留学契机
大家好,我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 H 同学。如果用三个词概括我的大学四年与留学申请之路,那一定是不甘、不弃、不忘。如今我已在香港大学开启研究生生涯,希望我的经历能为正在筹备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留学初心,源于一份深埋心底的 “不甘”。从小学到高中,我始终朝着顶尖高校的目标奋进,凭借努力考入了省排名前二的高中。然而 2020 年的高考失利,让我与清北、C9 等顶尖 985 高校失之交臂,最终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看着身边同学纷纷踏入名校校门,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整个暑假都陷入郁闷,甚至不愿与初高中同学联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本科阶段全力以赴,研究生一定要进入顶尖名校,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
进入大学后,我将这份不甘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图书馆,深耕专业知识、研读文献、刷题练习,这也让我的 GPA 始终保持在 91.4 的高位。大二时,我制定了 “保研与留学两手抓” 的策略,同时筹备 CMC 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各类竞赛,为升学积累筹码。
但随着参与数学建模比赛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类竞赛充满了功利性的 “技巧操作”,很难真正提升个人能力,更像是保研的 “工具”。恰逢我们那一届学校的保研政策格外看重这类竞赛成绩,这种恶性内卷让我深感厌倦。我渴望逃离这种无效竞争,追求更纯粹的学术提升。即便当时已经拿到多所 985、211 高校的夏令营优秀营员资格,我还是毅然做出了放弃保研的决定。
![]()
放弃保研后,我并未松懈,反而更加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全力以赴备战期末考试,力求进一步提升 GPA;另一方面主动投身科研项目,在感兴趣的领域深钻细研,同时积极寻找优质实习机会,为留学申请积累硬核背景。而留学,也成为了我实现名校梦想的唯一路径。
二、申请过程
我的留学申请之路布满荆棘,NUS 提前批全聚德、五战雅思、实习申请石沉大海、论文发表屡屡碰壁,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让我明白:保持平常心,永不放弃,终会迎来曙光。
(一)NUS 提前批失利后的战略调整
由于很早就确定了留学方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便开始筹备申请事宜。在我们专业一位 NUS 毕业的老师推荐下,我将目标锁定在 NUS 理学院的提前批项目,全力以赴备战申请。然而 24 届 NUS 提前批对本科院校的限制极为严格,我 DIY 投递的数学、统计、dsml、qf 等多个项目全部失利,遭遇 “全聚德”。
这次失利让我陷入巨大的焦虑,尤其是 9 月看到身边保研的同学陆续收到 offer 时,我甚至产生了 “没书读” 的恐慌。我不断反思申请问题,怀疑是否是文书撰写存在漏洞,也开始考虑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冷静下来后我意识到,不能 “在一棵树上吊死”,必须及时调整申请策略。
短暂调整心态后,我决定开启港英联申模式。此前我一直使用指南者选校助手查询资料、参考申请案例,基于对平台的信任,我联系了指南者的顾问老师,将港英申请的相关工作委托给他们。当时我的雅思尚未达到 6.5 的申请要求,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和论文修改,根本无暇分心处理申请的繁琐细节。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至关重要。指南者的老师们全程高效响应,及时同步申请进度,尤其在港大、港中文的笔试和面试阶段,为我提供了针对性辅导,包括知识点梳理、模拟面试、注意事项提醒等,极大提升了我拿到梦校 offer 的概率。
![]()
(二)五战雅思的 “破冰之旅”
作为典型的理工男,英语学习一直是我的短板,从未完整背完过一本单词书,“abandon” 几乎成了我的 “专属标签”。雅思考试,也成为我申请路上最艰难的关卡。
我的雅思备考战线长达一年,期间经历了 5 次正式考试和无数次模拟测试。那段时间,我时常在崩溃边缘徘徊,每天都在焦虑与疲惫中度过,甚至需要通过 “自我激励” 坚持下去。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采取了最 “笨” 却最有效的方法:将单词书完整背诵两遍;把剑雅 4 至 17 的所有题目刷透;完成雅思哥上全部考场真题的二轮练习。针对听力和口语这两个薄弱项,我坚持每天 “磨耳朵”、练嘴皮,逐句模仿、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五次考试中,我终于拿到了 6.5 的达标成绩,成功脱离雅思 “苦海”。
(三)Argue 邮件斩获首封 offer
雅思成绩达标并完成所有项目投递后,我经历了长达 4 个多月的漫长等待才收到第一封 offer。这段时间里,我调整心态顺其自然,但期间也遭遇了一个小插曲 —— 香港中文大学 asds 项目的申请一波三折。
![]()
asds 是 24 年新开的项目,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3 年 12 月该项目组织了两次面试,我均未收到邀请。咨询中期老师后,他推测可能是学校遗漏了我的申请,也有可能会无面试录取,并建议我发邮件询问进度。然而邮件回复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学校告知我不符合录取要求,终止申请审核。
这个结果让我十分困惑,因为我了解到我们学校有背景不如我的同学已经拿到该项目的面试并成功获得推研资格。我立刻与中期老师沟通,他也对这个结果表示不解,建议我撰写 argue 邮件,向学院重申自己的背景优势。在老师的协助下,我们前后共发送了四封邮件,最终成功争取到补录面试的资格。
更具挑战的是,从得知面试资格到正式面试仅剩下 30 个小时。时间紧迫,中期老师第一时间为我安排了模拟面试,提供了大量面试资料,并仔细检查我的面试手稿。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我顺利通过面试,拿到了这封来之不易的首封 offer。而在该项目留位费截止前两天,我又幸运地收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考虑到我有读博的计划,港大统计学项目的课程设置更契合我的学术需求(尤其是机器学习方向所需的大量数学与统计知识),最终我选择了香港大学。
(四)背景提升的经验分享
1. 实习规划:早准备 + 善用资源
对于计划毕业后进入职场的留学生来说,实习经历是申请中的重要加分项。我的经验总结为两点:一是早规划、早行动。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在大学前两年都忽视了实习的重要性,等到意识到时,优质机会已被抢占。留学申请和未来求职都需要多段相关实习经历,提前规划才能预留充足时间。建议从中小厂实习起步,积累经验后再向知名企业冲刺。二是善用周边资源。对于缺乏实习经验的本科生而言,HR 往往会因 “无经验” 拒绝发放 offer。这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父母、同学、老师的资源以及学校平台 —— 师兄师姐可能在知名企业工作,内推机会更容易获得;学校官网、求职辅导中心和校友网络也会发布大量实习信息,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总能找到满意的实习机会。
2. 科研与竞赛:深耕兴趣 + 独立探索
由于我计划读完授课型硕士后申请香港高校的 PhD,本科阶段便格外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最初接触科研时,我也曾被中介推出的付费科研项目吸引 —— 这类项目由名校教授授课,承诺产出论文,但高昂的费用让我望而却步。于是我决定主动寻找本校的科研机会,从班主任那里得知系里有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与我兴趣契合,便主动联系并加入他的课题组。整个大二学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暑假全身心投入研究,最终成功发表了第一篇 EI 会议论文。
大四时,为了接触更前沿的科研领域,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智能船舶课题组的 RA 招募,研究方向是智能流体力学。当时同学们都在忙于美赛和保研,整个学院只有我一人报名,我顺利获得了这个机会。这个方向是课题组的新领域,团队里只有我和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学长。我们从查找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到采集处理实验数据、搭建测试模型,几乎整个大四学年都泡在实验室里攻克难题。
虽然这段科研经历对硕士申请的直接帮助有限,但一年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更让我明白留学路上很多事情需要独自面对。“搭子” 不会永远陪伴左右,就像科研工作中,很多任务都需要独立完成,而这种独立探索的过程,往往能实现效率和个人成长的最大化。
如今我已在港大学习三周,忙碌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回望这段跌跌撞撞的申请之路,虽充满艰辛,但每一次坚持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最后,祝愿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兼顾学业与身心健康,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享受生活;也祝愿正在筹备留学申请的学弟学妹们好运相伴,收获心仪院校的 off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