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厉勇
我记得小时候,蓑衣总是安静地挂在黄泥墙上,很沉闷地挂在那里。只有到了春耕或秋收,遇上下雨天,父亲穿了蓑衣去田里干农活。蓑衣像一只棕色的鸟,安静地趴在父亲身上。任凭雨水如何打落,有了蓑衣的庇护,父亲不动声色地在重重雨幕里劳作。蓑衣只到父亲的小腿那里,他挽着裤子,戴着斗笠,在风雨里变成一幅安静的水墨画。
小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蓑衣,因为它的材料有点扎皮肤,穿着也很笨重。
乡下的房子后来拆了重建,蓑衣似乎也不见了。两个读小学的侄女在新房里长大,从来没见过蓑衣。有一次,大侄女突然问:“青箬笠,绿蓑衣,叔叔,蓑衣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家里有吗?”我问母亲,母亲想了半天说:“那两件蓑衣造新房子的时候,不知道扔哪里去了。”听完,我有点担心,现在的孩子要怎么理解古诗词里提到的蓑衣呢。就像我,即便从小在乡下长大,见过村里人穿着棕色的蓑衣在雨天里穿行,我也是今天才弄明白,蓑衣明明不是绿色的。
为什么张志和的诗里蓑衣是绿色的,而现实里的蓑衣是棕色的。看似寻常,相信很多人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为啥这首传诵千年的古诗,我会读会背,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
![]()
苏轼在《浣溪沙渔父》里,化用了张志和的诗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到底有没有写错?原来古时候的蓑衣是用绿色的蓑草编织而成的,蓑草,也叫龙须草。生长的时候确实是好看的绿色,是和田野里所有绿色植物一样明亮的颜色。但只要将它收割了,晒干拿来编织蓑衣,那蓑草也是会变黄的呀。
到了现代,人们用棕榈来制作蓑衣,做出来的蓑衣颜色是棕色的。如果从材料上严格来区分,可以分别叫蓑衣和棕衣。我想,诗人之所以这么写,还因为青和绿的颜色比较和谐,也可以更对仗,可以写出烟雨江南春天的感觉。
古诗里关于蓑衣的诗词很多。穿蓑衣的人也不一定是干活的农人。唐代柳宗元的《江雪》里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穿蓑衣的渔翁在皑皑白雪的世界里,孤身一人。那件蓑衣也许是白色世界里一抹不一样的颜色,渲染出渔翁的孤寂和大侠风范。最被人称颂的豪言壮语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但自己毫不畏惧,也不颓丧。其倔强性格、旷达胸怀和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境界一览无余,此句被很多人视为座右铭。
小小的一件蓑衣,现代人却引申出了大侠的意象。在类似《英雄》这样的古装电影里,蓑衣似乎成了大侠的道具或伪装。在那水气氤氲、烟雨朦胧的竹林里,穿着蓑衣的大侠在绿色的竹林里匆忙赶路,偶尔还使用一下技艺高超的轻功,便能看见蓑衣在天上飞。
如今,越来越少有农人会穿着不舒服的蓑衣干活。我想,也许以后蓑衣只会在古诗词、博物馆和电影里出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