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越南、蒙古等地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汉字遍布各地。但近代以来,四个国家却刻意推行"去中国化",其中新加坡已经彻底西化。这些国家现在面临什么困境?为什么又开始回头寻找文化根脉?
![]()
新加坡
新加坡独立时面临的处境相当尴尬。国内华人比例高达七成,但周围都是马来人占主导的国家,生怕被贴上"中国代理人"的标签。为了融入东南亚,新加坡政府做了一个激进的决定:全面推行英语化。
这个政策执行得相当彻底,从1965年开始,政府部门文件一律用英语,学校教育以英语为主,华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1980年,连专门培养中华文化人才的南洋大学也被关闭了。街头的华文招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英文标识。
![]()
1990年时,新加坡家庭主要说英语的比例还不到20%,到了2020年已经飙升到47%。能流利说华语的家庭从以前的50%下降到现在的32%。
2024年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新加坡人认为"华裔会说中文也不算自己人",21%的年轻华人甚至说"下辈子不想当华人"。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生活方式也彻底西化了。新加坡的商场里播放的是英文歌曲,年轻人看美剧、听欧美音乐,传统节日变成了商业促销活动。春节期间商场里挂几个灯笼,就算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了。
![]()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发现,缺乏文化根基的年轻华裔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比那些保持文化联系的人高出一倍多。许多年轻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既不是地道的西方人,又丢掉了东方文化的根。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新加坡政府从2024年开始调整政策,在小学增设母语阅读课,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但要重新建立已经断裂的文化联系,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韩国
韩国的"去中国化"最为主动和彻底。1948年建国后就颁布《韩文专用法》,政府文件禁用汉字。1970年更是在教育系统全面取消汉字教学,街头招牌、报纸杂志统统改成韩文。
韩国政府的理由是建立"纯粹的民族文化",但这个决定带来的麻烦比预想的大得多。韩文是表音文字,同音词特别多,比如"수도"既可以表示"首都",也能表示"水道"或"修道"。法院写判决书时经常因为这种歧义闹笑话,有些案子的意思完全搞反了。
![]()
医学界的困扰更大,很多医学术语都来自汉字,用韩文表达时容易混淆。学术界也很头疼,发表国际论文时,韩文的表达精确度远不如汉字组合来得准确。
更严重的是历史文化的断层,现在韩国98%的高中生连"大韩民国"的汉字都写不出来,大学生平均认识的汉字不超过50个。想读《朝鲜王朝实录》这样的史书,只能靠拼音注释,跟猜谜语差不多。韩国学者研究本国古代历史时,经常要借助中国学者翻译的古籍。
![]()
没办法,韩国只能开始"补课"。2005年废除了《韩文专用法》,2008年在中小学恢复汉字教育,规定初中生要掌握900个基本汉字。三星、LG这些大企业招聘时,汉字水平也成了加分项。拍古装剧时,导演们又开始在画面中加入汉字匾额和书信,既为了历史真实性,也为了吸引中国观众。
![]()
蒙古国
蒙古的"去中国化"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受外部政治影响。元朝时期,蒙古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传统蒙古文使用了800多年。但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将传统蒙古文改成西里尔字母。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构。苏联还推动蒙古打压藏传佛教,关闭了90%的寺庙,切断了蒙古与东亚文化圈的联系。
文字改革的后果很严重,连续几代蒙古人都没学过传统蒙文,现在想看《蒙古秘史》、《黄金史》这些古典文献,基本上是一头雾水。家里祖传的老物件上写着什么,年轻人也看不懂。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因为没人能读懂而被束之高阁。
![]()
直到2015年,蒙古政府才规定从2025年开始,官方文件必须同时使用西里尔文和传统蒙文。现在公务员都在补习传统蒙文,政府还解决了蒙文在电脑和手机上的显示问题。但由于技术门槛和学习成本,真正掌握传统蒙文的年轻人仍然很少。
不过,旅游业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来蒙古的外国游客中,60%都对传统蒙文感兴趣,当地因此开发了书法体验、古籍展览等文化旅游项目。
![]()
越南
越南的"去中国化"始于法国殖民时期。19世纪末法国人占领越南后,认为汉字代表中国影响,强行推广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1945年越南独立后,正式采用"国语字"作为官方文字。
这种选择的代价是巨大的。越南有两千多年使用汉字的历史,大量的历史文献、古籍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改用"国语字"后,年轻一代越南人无法阅读这些珍贵资料。
可是最近几年,越南却出现了"中文热"。2024年第一季度,河内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考试报名人数接近一万,全越南参加HSK考试的人数超过三万。胡志明市的中文培训班更是一座难求。
![]()
这种转变的原因很现实:经济利益。中越贸易额已经达到2600多亿美元,会中文的越南人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个会中文的越南导游,收入能比普通导游高出三倍。现在选择中文作为高考外语科目的越南学生,是选择法语的12倍。
越南政府也顺势而为,引进中国的汉语教材,在小学开设中文课,课本里还会对比中越两国的传统节庆习俗。并且,学习中文也让越南年轻人重新发现了自己国家的历史,通过学中文才第一次真正理解越南古籍中的内容。
![]()
文化割裂的代价与反思
这四个国家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文化传统不是想割断就能割断的。新加坡为了政治站队丢掉了文化认同,韩国为了民族纯粹性制造了文化断层,蒙古被外力改变了文字传承,越南在殖民压力下放弃了汉字传统。
但现实证明,抛弃文化根基带来的问题往往比预期的严重。新加坡年轻华人的身份危机,韩国人看不懂古籍的尴尬,蒙古传统文化的断层,都是"去中国化"留下的后遗症。
![]()
如今,越南重新拥抱中文,蒙古恢复传统文字,韩国补习汉字教育,新加坡试图挽回文化联系。这种"回头路"恰恰说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外来影响,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关系。
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断了,整棵树都可能枯萎。文化不是政治的工具,而是民族的基因,丢掉了就很难再找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