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解脱” 的杀戮:江西离奇命案背后的人格障碍阴影
2005 年 10 月 27 日午后,江西南丰县紫霄镇的深山里,村民王水根在采摘野果时,突然听到灌木丛中传来微弱的呻吟。拨开半人高的杂草,他看到了令其毕生难忘的一幕:40 多岁的盲人算命师余聚祥倒在血泊中,头部有明显钝器击打痕迹,意识模糊间仍在喃喃呼唤 “救命”。这起看似普通的伤害案,随着警方的侦查深入,逐渐暴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案动机 —— 凶手竟声称 “杀人是为了帮被害人解脱苦难”。
![]()
血泊中的 “救赎”:一场以善意为名的杀戮
紫霄镇西溪村与邻村之间的山路,是余聚祥往返接单的必经之路。2005 年 10 月 26 日清晨,同村 30 岁的李金保主动找到余聚祥,提出用摩托车送他去西溪村给人算命。“余瞎子眼睛不好,平时走山路要摸大半天,李金保那天特别热心,谁也没多想。” 村民回忆道。
据李金保归案后供述,途中两人坐在山谷边休息时,聊起了各自的不幸遭遇。李金保的妻子三年前外出打工后失联,家中父母与其决裂,他孤身一人靠打零工度日;余聚祥则自幼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五年前在车祸中丧生,妻子离家出走,只能靠替人算命勉强糊口。“他说活着就是遭罪,还不如死了干净。” 李金保声称,正是这句话让他萌生了 “帮对方解脱” 的念头。
当日上午 10 时许,行至一处偏僻树林时,李金保谎称 “西溪村到了,这里好走”,诱骗余聚祥下车。趁其低头摸索拐杖的瞬间,李金保捡起一块碗口大的尖石,猛砸余聚祥的后脑部。“他哼了一声就倒了,我觉得这是帮他脱离苦海,一点都不害怕。” 李金保在供述中透露,他随后将昏迷的余聚祥拖进灌木丛,清理了现场痕迹后逃离。
幸运的是,次日午后的一场小雨冲刷掉部分血迹,却也让余聚祥的呻吟声更容易被察觉。被发现时,余聚祥头部有 3 处颅骨骨折,陷入深度昏迷,经南丰县人民医院抢救 72 小时后才脱离生命危险。警方根据现场遗留的摩托车轮胎印记,很快锁定了有重大嫌疑的李金保,10 月 28 日凌晨,在其家中将其抓获。
病态的逻辑:攻击性人格障碍下的 “利他型杀人”
“我没害他,是救了他。” 面对审讯,李金保的回答让办案民警倍感震惊。他反复强调余聚祥 “活得太痛苦”,自己的行为是 “行善”,甚至抱怨村民 “多管闲事” 破坏了他的 “救赎计划”。为厘清作案动机,警方依法委托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对李金保进行司法鉴定。
2005 年 11 月 15 日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李金保患有典型的攻击性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情绪控制能力极差、行为冲动且缺乏同理心,属于罕见的 “利他型杀人” 心理 —— 即通过剥夺他人生命来 “解除其痛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受害者。鉴定专家指出,这类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将极端暴力行为包装成 “善意”,实则是对生命权的严重漠视。
深入调查发现,李金保的人格障碍源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其童年时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缺乏基本的情感关爱与正确的行为引导。少年时期曾因小事持刀划伤同学,成年后与妻子争吵时多次动手打人,这些暴力倾向从未得到专业干预。“他把自己的绝望投射到余聚祥身上,将杀人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办案民警分析道,这种扭曲的认知在缺乏心理疏导的情况下,最终演变成犯罪行为。
余聚祥苏醒后的陈述更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自己从未说过 “想死” 的话,只是倾诉生活艰辛,“我靠算命能吃饱饭,还盼着妻子回来,怎么会想死?” 对于李金保的行为,他既愤怒又恐惧:“他就是个疯子,差点把我害死。”
司法的裁决:未遂的杀戮与迟到的警示
2006 年 3 月 12 日,南丰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庭审现场,公诉机关出示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现场勘查笔录、凶器鉴定报告、李金保的供述录音,以及精神卫生中心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清晰还原了其因人格障碍蓄意杀人的全过程。
![]()
李金保的辩护人提出,其犯罪行为源于精神疾病,且未造成被害人死亡,请求法院从轻处罚。但公诉机关反驳称,李金保的人格障碍虽影响其认知,却未达到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其作案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诱骗下车到击打逃离,展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并非完全失控的激情犯罪。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金保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鉴于其犯罪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系犯罪未遂,且经鉴定存在人格障碍,依法可从轻处罚。最终,南丰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金保犯故意杀人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 5 年。
判决生效后,负责此案的法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人格障碍不是犯罪的挡箭牌。法律既考虑到被告人的精神状态,更要维护社会秩序与生命尊严。” 此案也引发了当地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关注,紫霄镇随后联合县卫健委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点,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服务。
漫长的救赎:受害者的康复与社会的反思
如今,余聚祥的身体已基本康复,但头部创伤留下的后遗症让他时常头痛失眠,再也无法长时间外出算命。靠着政府发放的低保和村民的接济,他勉强维持生计,却始终无法摆脱那场杀戮带来的心理阴影。“现在出门都要有人陪着,听到摩托车声就害怕。” 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
而在监狱中,李金保接受了系统的心理矫治。狱警介绍,起初他仍坚持自己 “没错”,经过两年多的认知行为治疗,才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他开始给余聚祥写道歉信,虽然对方从未回复,但这是他转变的开始。”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黄悦勤指出,类似李金保的案例并非个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童年情感缺失、社会支持不足是主要诱因。“这类患者往往在青春期就表现出问题,如果能及时干预,很多悲剧可以避免。” 她强调,建立覆盖乡镇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人格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是减少此类犯罪的关键。
![]()
这起离奇的杀人案虽已落幕,却留下了沉重的警示:当个体的心理扭曲得不到疏导,当社会的关爱网络存在缺口,看似遥远的暴力犯罪可能就在身边。正如余聚祥所说:“我不怕穷,怕的是有人用‘好心’的名义害我。” 守护生命尊严,既需要法律的严惩,更需要心理的关怀与社会的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