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每天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头村村民符宋美已在鸡鸣声中起床。送女儿去上学后,她准时在7点半来到离家不远的昌江蛋鸡生产基地,开始给鸡喂食、捡拾鸡蛋。入职两年,符宋美已熟练掌握挑选鸡蛋的手艺,也逐渐熟悉鸡的习性——何时生蛋、该喂多少饲料,甚至是否出现肠胃不适,她都知道。
在昌江,像符宋美这样的农业达人有不少。有人擅长给农作物“喂”营养,有人懂给它们“治病”。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摸索积累,成为当地的农业“土专家”。
养鸡场里的捡蛋人
凭肉眼挑出双黄蛋
“这是要上电视吗?要拍好看点哦!”国庆中秋假期前的一个下午,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昌江蛋鸡生产基地时,遇上符宋美忙着将一箱箱包装好的鸡蛋搬上车。看到记者的镜头对准自己,她有些羞涩。
![]()
昌江蛋鸡生产基地的鸡舍。
走进鸡舍,记者看到几排5层高的“楼房”整齐排列,每间“房”住着五六只鸡。在自动投喂、智能收蛋和调温等现代化养殖设备运作下,这里的鸡过上了“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
“有裂纹的不能要,表面太脏的也不行。”传送带将鸡蛋送到符宋美面前,她熟练地一一挑拣,再一排排放进蛋托。
“你看,这种就是双黄蛋。”符宋美用手托起一枚“个头”偏大的鸡蛋,自信地判断。捡蛋近两年,她对鸡蛋类型已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很多时候不用敲开,仅凭外观就能分辨里面的蛋黄数量,“双黄蛋两头比较尖长,如果是大个单黄蛋,两端会比较圆”。
![]()
在昌江蛋鸡生产基地,工人在打包鸡蛋。
符宋美所在的基地是昌江首个蛋鸡养殖基地,养殖了5万多只大午金凤鸡,每日产蛋最多可达4.5万枚。目前,基地只有4名捡蛋工人,每人每天捡蛋数量难以计算,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天摸过多少颗蛋都数不清”。
每天重复这样机械的工作会不会无聊?“不无聊啊!”符宋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如果捡累了就在鸡舍里转转,看看鸡有没有出现不舒服或难产的情况。”有时候看到饲料分布不均匀,符宋美得把多的拨到少的那边,让胃口好的鸡多吃一点。
符宋美不仅能从进食情况看出鸡是否生病,还能通过看鸡冠判断其是否进入产蛋期,“鸡冠发育得又大又红,就说明快要下蛋了”。走出鸡舍,符宋美给记者一一介绍了旁边的饲料塔和鸡粪处理装置的运行原理。
这位与鸡群朝夕相处、负责它们“饮食起居”的大姐,已成为基地的多面手。
凤梨地里的营养师
“少食多餐”是上策
10月中旬,昌江十月田镇好清村的凤梨地里,到处都是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有人拔苗,有人施肥,还有人开着拖拉机翻整土地,“90后”小伙陈杰也不例外。
![]()
陈杰在凤梨地里施肥。高庆 摄
“催花有讲究,不仅要提前控肥,还有气温要求。”10月14日下午,陈杰在自家十余亩凤梨地里,将催花所用的电石(碳化钙)溶于水后,细心地浇灌到每一株苗上。“一般要等太阳下山,气温降到27℃以下才能开工。”他补充道。
为了确保催花顺利,陈杰提前一个月就停止了施肥。催花完成后,是38天到40天的出果等待期。“刚开始种的时候,总沉不住气,隔一两天就往地里跑。现在有经验了,知道什么时候才该去看。”陈杰笑道,“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在种植凤梨的过程中,不仅催花有讲究,施肥也是一门精细活。陈杰告诉记者,催花前后所用的肥料不同——为了把凤梨“喂饱”,养苗阶段需施用水肥,把苗养壮;待花谢出果后,则转为在果实表面喷洒营养肥,同时混入少量杀虫剂。这种精准施肥的方式,既能保证凤梨的风味,又能有效防治虫害。
陈杰与凤梨打交道7年,如今种植技术娴熟,但初入行时他也有过“翻车”的经历。2018年,当游泳教练的他转行种植凤梨,一开始难免抱着“拔苗助长”的急切心态。虽然有人一再提醒“一亩地最多下10斤肥”,但为了让苗加速生长,他一次性施了20斤,导致凤梨苗“烧根”,几乎两个月没长。
通过多年摸索,陈杰逐渐掌握了施肥技巧,“比如高温时施肥,为了避免‘烧根’,浓度一定要低,让苗‘少食多餐’才是上策”。
丰富的种植经验让陈杰成为凤梨地里的“营养师”,他主动当起了别人的“师傅”。“我家的一个亲戚,就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现在他家的凤梨产量很可观,跟我种的差不多。”他说。
稻田里的守护者
“用心”是真正的种植秘诀
“隔两天就得来看看田里有没有水,要保持土壤湿润才行。”10月15日下午,昌江乌烈镇白石村,种植黑米稻已有数十年的村民王义生,在田间查看稻穗。他的稻子正抽穗,已差不多长到腰部位置。
白石村有种植黑米稻的传统,“白石黑米”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持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王义生是受益者之一。
在村里,王义生是公认的种稻能手。当被问起种植秘诀时,他谦虚地笑了笑说,相较于其他种植户,自己“只不过是更用心一些”。
![]()
王义生查看水稻长势。
王义生的这份“用心”体现在种植的每个细节。他说,黑米稻种植的第一个月尤为关键:播种后三五天就要打药防杂草,之后几乎每天都要下田观察秧苗长势。他介绍,30天后施肥要“舍得”,尿素用量大约为15斤到20斤每亩,之后再根据长势追加复合肥,“反正前期要保持看起来绿油油的”。
到了中期,王义生会排干水,为水稻增施钾肥,以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尽管如今村里已普及无人机喷药,但他仍坚持下田施药,“自己亲手操作,才能喷洒得更精准,防病虫害更有效”。
即便经验丰富,也会偶尔遇到难题。王义生坦言,自己最怕的就是稻瘟病、三化螟和稻飞虱。“田里不能太湿或太干,不然这三样麻烦容易找上门。”他说,只要其中一种出现,水稻就可能大面积死亡。
通过精心管理,王义生种的黑米稻长势更好。尽管一年只种一季且因品种原因产量有限,他家每年还能卖出黑米近两万斤。他提到,村里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种黑米稻,除了经济收益,也是为了包粽子。每逢端午,其他地方的粽叶里裹着白糯米,而白石村的餐桌上,摆放的是当地特有的“黑粽”。
如今,村里不少人将土地租给别人种西瓜,但年过六旬的王义生仍守护着自己的稻田。在他看来,白石黑米不仅是土特产,更是昌江农业的一张名片。“只要我还有力气下田,就会一直种下去。”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刘阳秀摄
(海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