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与信用风险隐忧的2025年,区域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成都银行交出的三季报,以其"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姿态,为市场提供了高质量增长的范本。
10月28日,成都银行(601838.SH)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1月—9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
在这份成绩单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保持资产规模两位数增长的同时,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核心指标继续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从三季报看来,成都银行提交的成绩单展现了一家优质区域性银行在复杂环境下的定力与潜力。其在"规模、质量、效益"三个维度上取得了良好平衡:贷款投放保持高速,一定程度对冲价格下行压力;资产质量基石稳固则为业绩的长期稳健性提供了保障;ROE持续领先,彰显了卓越的股东回报能力。
随着净息差出现企稳信号,以及在新一轮战略规划指引下新一轮的规模扩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赋能下,成都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值得期待。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成都银行展现出的战略定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发展意识,为其在区域银行差异化竞争格局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恢复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成都银行有望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扎实的客户基础和清晰的发展战略,实现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协同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
业绩显韧性:规模驱动与息差企稳双重支撑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展现了强劲的业务韧性和战略定力。其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资产的快速扩张,以及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而最令市场振奋的,是成都银行在净息差方面呈现出的企稳信号。
据成都银行三季报披露,该银行总资产近1.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继续保持两位数扩张。
其中,核心的贷款总额为8474.81亿元,较年初增长14.13%,同比增速高达17.3%,这一增速在已披露三季报的上市银行中名列前茅。
从季度环比数据看,成都银行第三季度单季贷款新增128亿元,虽然同比少增18亿元,但在当前信贷需求整体偏弱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单内的数字显得强劲。
从贷款结构看,对公贷款的强劲增长是主要推动力。第三季度单季,成都银行新增贷款128亿元,其中对公贷款(含贴现)新增104亿元,占比高达81%,该行在对公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凸显。
中信建投银行团队分析指出:成都银行根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受益于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在获取优质对公项目上具备天然优势。这种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业务模式,为其带来了持续且优质的信贷需求。
净息差的变化是本季报告的亮点之一。根据多家券商测算,成都银行第三季度净息差约为1.45%-1.55%,虽然环比仍有所下行,但降幅已显著收窄至约3个基点。这一变化趋势与银行业整体息差持续大幅收窄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光大证券分析认为,资产端收益率虽仍处在下行通道但降幅较小,运行相对稳定。负债端,伴随存量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前期多轮存款利率降息的红利将逐步释放。
这一判断指出了息差企稳的内在逻辑。
此外,成都银行在资产端的定价韧性也功不可没,其中对公贷款特别是优质涉政类资产的定价相对稳定,有效缓冲了整体利率下行的冲击。从负债结构看,虽然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延续(定期存款占比达71.3%),但成都银行通过优化负债结构,积极压降高成本负债,使得整体负债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中泰证券测算数据显示,三季度单季计息负债成本率仅环比上升2bp,这显示出成都银行拥有较强的负债成本管控能力。
在规模与息差的共同作用下,成都银行前三季度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15.20%,持续位居行业第一梯队。这一指标充分反映了成都银行将资本转化为利润的高效能力。
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5.03%,持续高于营收增速,也表明其在成本控制和拨备反哺方面管理得当,盈利质量不断提升。
风险控制与资本实力
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的基石,也是评估银行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
截至9月末,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8%,虽较年中微升2个基点,但绝对值依然处于行业极低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衡量潜在风险的前瞻性指标——关注类贷款率下降了7个基点至0.37%,这表明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仍在改善。
从不良生成率看,虽然环比有所上升,但仍处于同业较低水平。
在风险抵御能力方面,成都银行当前433.08%的拨备覆盖率是其最强大的“安全垫”。尽管这一数字环比有所下降,但一位分析师强调,这主要是在资产质量稳健的前提下,适度释放拨备反哺利润的结果,属于主动管理行为。而第三季度末高达2.94%的拨贷比,意味着该行有充足的能力应对潜在的经济波动,为未来的利润调节留下了充足空间。
光大证券在点评中表示,资产质量较为稳健情况下,公司适度释放拨备反哺利润,风险抵补能力仍维持高位,拨备余粮较厚。
从具体构成看,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主要集中在租赁商服、基建等领域。零售贷款虽然增长相对缓慢,但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显示出该行审慎的风险偏好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
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资本基础。三季度,成都银行成功发行110亿元永续债,有效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拉升资本充足率,显著增强了资本实力。第三季度季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4.39%,环比提升1.2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环比也回升至8.77%。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永续债的发行有效补充一级资本,以匹配资产端的扩张。
资本的补充不仅为当前的规模增长提供了支撑,更重要的是为成都银行未来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积极介入“两重”“两新”等领域的信贷需求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看,成都银行三季度末风险加权资产同比增速为15.1%,较二季度末下降0.6%。这意味着成都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资本效率的提升。而这种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成都银行实现规模、效益和资本的平衡发展。
在资产端积极扩张的同时,成都银行负债端的积极因素亦在积累。根据三季报,一方面,成都银行个人存款保持21.3%的高速增长,占比提升;另一方面,正如中信建投所指出的:“随着高息存款到期续作,负债端成本能够持续压降。”
中信建投认为,LPR 下行+保持强劲扩表情况下,资产端定价仍有压力,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持续向好,随着经济预期的逐步修复,定期化趋势或能有所放缓。
从存款客户结构看,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的比例趋于优化,个人存款占比持续提升,这有利于增强存款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对公存款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成都银行在存款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方面的持续投入,也有助于提升客户黏性,为负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