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精英教育著称的新加坡,也开始让家长们感到喘不过气。
最近,一位年薪10万新元的新加坡爸爸在Reddit上吐露心声,表示宁愿放弃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也要带着三个孩子搬去马来西亚,只为逃离这场无休止的教育竞争。
曾经被国内中产家庭奉为教育天堂的新加坡,如今连本地家长也撑不住了...
新加坡爸爸被卷疯,为孩子搬去马来西亚
一名新加坡男子近日在Reddit上发帖,表示对本地教育制度感到失望,正认真考虑举家迁往马来西亚吉隆坡生活,引发网友热议。
这位35岁的男子已婚,有三个孩子,目前在教育部门工作,收入稳定,年薪约1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4.7万元。
他在帖文中写道:我最大的担忧是孩子们正承受着不必要的压力这里的教育体系越来越令人崩溃。
这一言论立刻引起了众多父母的共鸣,也引发了关于新加坡教育模式的广泛讨论。
图源:Reddit
部分网友表示理解,认为如今的学业竞争让孩子和家长都喘不过气。
但也有人提醒他,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未必更加轻松,甚至可能面临资源差距和制度不均的问题。
在后面的评论中,他进一步澄清,教育问题是他考虑离开新加坡的最主要原因。他希望孩子能在一个更全面、更少应试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有网友善意建议他,如果能在吉隆坡找到薪酬相近的工作,不妨一试;但如果收入相差过大,就要谨慎评估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成本与家庭负担。
![]()
图源:Reddit
对此,这名男子回应道,自己明白很难在马来西亚找到同等薪资的岗位,但若能换来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他愿意做出牺牲。
很多人认为新加坡的卷是中国家庭带来的,其实新加坡一直是卷王之王。
本地学生十个有九个在补习,从小学开始,补英文、补数学、补科学、补华文,一个不落。
小小年纪的孩子,除了功课,还要学钢琴、画画、机器人编程。
放学后书包还没放下,就得赶去补习班;周末更是连轴转,一天四个课外班很常见。
十多年前,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举家搬到新加坡,为了给女儿争取到新加坡政府学校的入场券,甚至进入南洋小学做了一两百个小时义工。
前段时间,他的女儿回到新加坡在一段分享近况的视频中,她笑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噩梦。“小时候,最害怕的考试就是PSLE(新加坡政府小学升学考试)!”
图源:网络
近几年,不少原本为了孩子教育而搬来新加坡的家庭,也开始选择逃离。
一位博主分享,自己有两个朋友移民到新加坡,为了让孩子进名校,全家拼尽全力,有人连续六年给学校免费当义工,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还有人每月花2800新元请补习老师,周末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
她感叹,原以为新加坡的教育更轻松,结果比国内还卷。
虽然她们起点高,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但是孩子卷得厉害,每次和她们聚会都觉得自己太躺平了。
很多家长原本以为新加坡教育快乐、不内卷,但其实只是低调地卷。
没有晒朋友圈,也不拉家长群互相比较,但每个家庭都在默默努力、不敢掉队。
![]()
新加坡开始反思“怕输文化”
新加坡的教育一向被称为高效又严格,但同时也被很多家长批评太卷。
最近,《海峡时报》公布了一组让人意外的数据:
每年大约有6%到7%的直通车课程(Integrated Programme,简称IP)学生提前退出,这大概相当于每年有240名学生,放弃了这条原本通往名校的快车道。
所谓直通车课程,就是新加坡专为成绩最顶尖学生开的精英教育项目。
小六会考PSLE中排名前10%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顶尖学校,比如莱佛士书院、华中、公教、南洋女中、国大附中等名校。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进入IP后,学生不用再考O水准,可以直接升读A水准或IB课程。
这在家长眼中是省心又省力的升学捷径,所以每年都有无数家庭砸重金补习,只为让孩子挤进IP。
但现实却是,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这条路。
新加坡教育部的数据显示,退出IP的学生中,一半会回到原校读O水准课程,或转去理工学院;另一半则去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甚至直接出国读书。
很多学生虽小学成绩很好,但进入IP后发现课程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学习方式也完全不同。
IP强调自主学习、研究项目,老师不会像普通学校那样一步步带着走,有的孩子不适,成绩反而下滑,心理压力也变大。
教育专家指出,这不是孩子不够聪明,而是这一项目的学习方式和性格不匹配,喜欢按部就班、需要明确目标的学生,可能在O水准体系中反而更有发挥空间。
事实上,不少学生在理工学院或O水准路线中重新找到自信,未来照样能上大学、找到好工作。![]()
![]()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面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也开始反思教育的过早分流过度竞争
新加坡教育部长李智陞在9月的国会中表示,小六会考已经全面改革,不再用以前的T分数来细分排名,而是改用成就等级制度。
每门科目按1到8等级评分,重点不在谁高谁低,而是孩子整体的学习表现。
此外,中学也开始推行“按科目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
比如数学可以选高阶(G3),语文稍弱的学生可以学基础(G1)。这样既能避免快班、慢班的标签,也让孩子学得更有信心。
图源:新加坡教育部
这项改革受到很多家长欢迎,认为终于看到了减压的希望。
但也有人担心,改革归改革,只要升学竞争还在,家长的焦虑和补习热潮依然没有减少。
可以说,新加坡的教育问题,不只是考试太多、作业太多,更在于社会整体的怕输心态。
只有当家长和学校都开始真正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兴趣,而不仅仅是成绩时,所谓去内卷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
低龄留学新加坡前,家长要先想好这三个问题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低龄出国,关键在于匹配度。在决定送孩子去新加坡前,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认真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孩子能适应高压又自由的节奏吗?
新加坡中小学整体的学习氛围就很卷,但是管理上又有很大的自由度。学生早上七点多就要到校,下午三点放学,有的还要参加课后活动。
老师不会天天盯着你写作业,而是看学生的专注力和执行力,课后是否参加活动、进行补习全看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孩子能自觉、对学习有驱动力,适应能力强,那基本没问题,但如果太依赖外力push,那么可能就无法承受新加坡的卷。
第二,孩子更适合应试还是多元发展?
新加坡的教育不像国内那么唯分数论这里更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艺术、体育、社区服务都算成绩。
有些在国内成绩一般的孩子,到了新加坡反而更自信,因为这里看重的是整体能力,不是只看谁考高分。
图源:卫报
对那些在国内应试教育里水土不服的孩子来说,新加坡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课堂气氛更活跃,鼓励动手实践和思考,不死记硬背。
第三,家长准备好一起卷了吗?
别以为送孩子去新加坡就能放手,实际上,家长才是最先被卷入的人。
一位在新加坡生活的博主曾提到自己当时刚刚落地,就马不停蹄去物色学区房。
在新加坡很多新移民家庭几乎都是家长先学会,然后再教孩子,在这里金钱、精力、信息差一个都不能少。
想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家长就要先卷起来,赢在起跑线。
图源:南华早报
一些家长也会担心:出国了孩子会不会把中文忘光?新加坡是双语国家,中小学都把华语当作必修的第二语言,还会学汉字、拼音、古诗。
所以孩子既能打好英语基础,又能保持中文水平。以后不管是回国发展,还是申请国外大学,都有双语优势。
新加坡学校的申请难度也分阶段,一般来说,年纪越小越好申请,越往高年级越难。
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初二是最理想的黄金时期,越早规划越容易衔接课程和语言。
一位在新加坡国际学校读书的中国学生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
在这边卷不卷,看自己。老师不会逼你学,但想进好大学,你必须靠自律。世界上没有哪里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不同的是,这里你有选择的权利。
这句话很现实,出国不是为了逃避学习,而是为了找到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低龄留学,不在于时间早不早,而在于是不是最适合他。
参考资料:Reddit:Done with sG. Wanna move to Msia.About 6% to 7% ofIntegrated Programmestudents leave before completing six years:MOESingapore Secondary Express Education Changes
责编:萝拉
排版:Y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