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晚十点,我又和老公吵了一架。起因是女儿的留学申请。
我刚泡好一壶花茶,边回工作群边和他提起:“港大的网申开放了,我们是不是要先交一份?”
他盯着电脑,没抬头:“汇率这么高,先别急。”
语气不重,却让人瞬间心凉。
客厅的灯有点黄,沙发上散着女儿的数学资料和几本雅思真题。
她刚洗完澡,从房间探出头,轻声问:“你们别吵了行吗?”
说完又退回房间,门“咔”的一声关上。
几秒后,家庭群里闪过一条消息:
【女儿】好吧。
紧接着,是“已退出群聊”。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抽空了。
![]()
窗外的梧桐被细雨打得发亮,淮海中路的车灯划过玻璃,一道道,像溺水的光。
我想起楼下那家咖啡馆刚挂出的新海报——“留学规划茶话会·家长专场”。
我和朋友开玩笑:“现在的家长会,已经从学校搬到了咖啡厅。”
只是,我们谁都没笑出声。
在这条看似平静的留学之河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划水。
只是,有人游得快,有人怕水,
而有人——只是悄无声息地沉下去。
![]()
![]()
徐汇的老公寓楼道里总是弥漫着咖啡和洗衣粉的味道。
![]()
周末一早,邻居妈妈推着拉杆箱出门:
一个去徐家汇上托福班,一个去静安听国际课程讲座。
她们打招呼的方式,总是从一句“你家孩子打算去哪读书?”开始。
我混在她们中间,听着那些被反复提起的地名——伦敦、多伦多、悉尼、香港。
那种熟悉的陌生感让我有点恍惚:
我们都在替孩子规划未来,却没人知道那未来究竟长什么样。
![]()
图自《三十而已》
前几天,我刷到一份QS报告,说62%的中国家长最担心孩子的安全,其次是学业和生活成本。
我看着那组数字,心里却想:
其实我们担心的,从来不止这些。
![]()
▲图源网络
家长群里一夜能滚出上百条语音:
“美国太乱了,我不敢让他去。”
“英国读研太短,怕学不到真东西。”
“新加坡好是好,但太卷了。”
有人越说越激动,有人一言不发。
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理性决策”,早就被情感裹挟着往前漂。
在我们家,每次谈留学都像开股东大会。
我在意“性价比”,老公算“投资回报”,
而女儿——她只想去那个天气温暖、街头有爵士乐的城市。
![]()
我们都没错,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有时我看着我们一家三口,觉得像三条在同一条河里的鱼,
互相看得见,却游不到一起。
留学,成了全家的共识,也成了最深的分歧。
![]()
我认识太多“不同意孩子出国”的爸爸。
他们不生气,不拍桌,只是轻声地拒绝。
有个杭州妈妈和我说,她老公坚决反对女儿留学:“在国内都考不过人家,去了国外只会更惨。”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反对的不是留学,是“失控”。
![]()
《小欢喜》剧照
在他们的世界里,安全和确定才是秩序。
他们相信稳步向前、脚踏实地,
相信“守得住,才有未来”。
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可能失衡的漂流。
他们怕钱白花,怕孩子受伤,怕自己在另一端的无能为力。
有个爸爸对我说:“花两百万买文凭,不如在厂里干三年。”
我听得出他语气里的倔强,也听得出那背后的责任感。
他们从未冷酷,只是太明白生活的重量。
在他们的逻辑里,教育是投资,不是信仰。
![]()
《狗十三》剧照
而妈妈们呢?
我们像一群温柔又固执的赌徒。
我认识一个朋友,抵押房子送女儿去加拿大。
第二年汇率暴涨,生活费从十五万变二十万。
她每天在Excel表上换算汇率,算到手抖。
卡里只剩下回程机票的钱。
我问她后悔吗?
她笑着说:“后悔,但不想孩子后悔。”
![]()
《小欢喜》剧照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
我们这一代妈妈,不是盲目,是怕孩子一辈子没机会去“试错”。
我们希望他们看到世界,不是为了光环,
而是想让他们知道,水的另一边,也能呼吸。
只是没人告诉我们——
有时候,选择本身,就是另一种溺水。
![]()
这几年,身边的朋友都在谈“降级”:少逛恒隆,多去山姆;少买包,多囤基金。可在教育上,谁都舍不得降。
有调查显示,北上广深的中产家庭里,有46%把教育支出控制在总收入的40%以内。听起来理性,但那些节省下来的钱,全流向了孩子的雅思班、顾问费、夏校营。
![]()
图片来自:留学全知道
朋友笑着说:“别的能省,教育不能省,省教育就像省掉希望。”
她老公年入百万,她仍然每天翻账单。
“我怕今天的学费,就是明天的养老钱。”
我们都懂她的那种怕。
十年前,海归是光环;
现在,海归只是普通人。
可我们还是不愿放弃。
因为放弃的,不只是一个机会,而是一整套体面的想象。
![]()
图片来自:LA Johnson/NPR
我们这些中产的焦虑,
不是来自贫穷,而是来自不确定。
不确定孩子能否适应,不确定文凭还值不值钱,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河道。
于是,我们不断地在水里扑腾,
一边算账,一边心软,
一边告诉自己“要理性”,
一边又偷偷在夜里给孩子报名。
![]()
有时候我觉得,每个留学家庭都像一条小船——载着三种截然不同的节奏。
妈妈是项目经理,负责情绪与进度;
爸爸是财务总监,负责风险与预算;
孩子是执行员,被规划、被期待、被定义。
可谁都不是船长。

我见过放任孩子DIY申请的家长,也见过把申请表当KPI管控的家长。
也见过父母争得面红耳赤,孩子默默退出群聊。
一边说“去英国吧,一年就能毕业”,
另一边说“再等等,美国牌子更亮”。
最后孩子说:“我不知道我想去哪了。”
![]()
《小欢喜》剧照
一位顾问朋友对我说:“很多家庭不是信息差,而是认知差。”
是啊。
在这条河里,有人奋力划浆,有人顺流漂浮。
妈妈想给孩子撑伞,爸爸想替孩子筑坝,
而孩子——只是想自由地潜一次水。
![]()
我认识一位爸爸,儿子报了去菲律宾支教的项目。
他是大学教授,我以为他会担心安全。
他只是淡淡地说:“我相信他。”
那一刻,我被那份笃定击中。
原来信任,才是这条河里最稀缺的救生圈。
![]()
《你行!你上!》剧照
是的,留学确实不再像十年前那样“稳赚不赔”。
但它仍值得。
它让孩子学会独立,也让我们学会放手。
它让家庭的关系,从控制到理解,从焦虑到平衡。
![]()
《你行!你上!》剧照
有时我问自己:如果再选一次,还会送她出国吗?
答案是,会。
不是因为我相信留学能改变命运,
而是我希望她能在更大的世界里,
找到不惧命运的自己。
![]()
前几天,女儿在视频那头笑着举起自己煮的咖喱饭。
她说:“妈,我发现我挺会生活的。”
我愣了几秒,突然鼻子一酸。
![]()
是啊,
我们以为自己在救她,其实也在学着如何不被生活淹没。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输赢,而是一场理解。
我们与孩子,与伴侣,与自己,
都在试着学会一件事——如何在爱里游泳。
焦虑,是这趟旅程的入场券;
信心,是它的回程票。
在留学这条河里,
每个人都在学着,用自己的姿势,
溺过一次,然后慢慢学会漂浮。
![]()
近期直播推荐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