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乌镇峰会刚落幕,张朝阳那句“有些时候我们要拒绝AI”就炸了锅。这位搜狐掌门人、物理学博士,在互联网江湖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如今抛出这番言论,绝非哗众取宠。AI浪潮席卷全球,有人欢呼“人类解放”,有人恐惧“被机器取代”,张朝阳的提醒,恰恰戳中了这场技术狂欢的软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AI不是万能钥匙,人脑的“原始积累”不可替代
张朝阳在峰会上直言,AI在数据模拟、信息整合上确实厉害。搜狐视频用AI给《张朝阳的物理课》生成字幕,连公式都不会错;长视频智能摘要功能,让用户30秒看懂两小时内容。这些场景里,AI是效率神器,但张朝阳话锋一转:“人脑的储存是深度思考的基础,过度依赖AI会阻碍逻辑思维形成。”
![]()
他举了个例子:看搞笑视频时,AI总结的梗往往“不靠谱”。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幽默感、情感共鸣,是千万年进化出的“黑箱逻辑”,AI再强大,也模仿不了。就像学物理,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不如亲手推导一遍——人脑的思考过程,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原始代码”。
更现实的例子是教育。现在很多学生用AI写作业,看似效率飙升,实则丢了最宝贵的能力:独立思考。张朝阳说:“必须按照人脑的逻辑推导,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就像练武,内功不扎实,招式再花哨也难成高手。
二、AI生成内容泛滥,真假世界如何分辨?
乌镇峰会上,AI深度伪造视频成了热门话题。张朝阳提到,有人用AI伪造明星直播带货,甚至侵犯隐私,平台责任界定成了难题。更让他担忧的是,AI生成的内容正在“以假乱真”。
![]()
“教做菜、教钓鱼的实用内容,AI写得不错;但散文、情感类文章,我还是愿意看真人写的。”张朝阳说。AI能模仿文笔,却模仿不了人心。就像看一幅画,AI画的再逼真,也缺少画家笔触里的温度。
这种“假象世界”的泛滥,正在改变信息生态。张朝阳透露,现在连辨别内容真假都需要AI帮忙,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他呼吁:“新技术的发展,必须配套人文社会和法律体系。”就像互联网刚兴起时,垃圾信息泛滥,最终靠算法推荐和法规约束才逐步规范。AI时代,这条路注定更艰难。
三、拒绝AI?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守住人性底线
有人畅想,未来AI和机器人让人类“一周只工作一天”,张朝阳却泼了冷水:“一味追求效率,可能让人天天躺着,健康都会出问题。”他拿马拉松举例:为什么有人愿意跑40多公里?因为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不止于“方便”。
![]()
这种观点,戳中了技术主义的软肋。AI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而非让人变成“寄生体”。张朝阳说:“要防止AI导致生活品质降低。”就像智能手机让沟通更便捷,但也让人沉迷虚拟世界;外卖APP让吃饭更方便,但也让人失去烹饪的乐趣。技术进步的尺度,始终该由人来把握。
他提到,中国互联网在算法推荐、AI应用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发展路径要充分讨论,谨慎前行”。这就像开车,油门可以踩,但方向盘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四、互联网的未来:共享信息,更要守护人性
乌镇峰会十年,主题从“互联互通”到“命运共同体”,张朝阳感慨万千。他说,互联网让全球信息共享达到“秒级”,像连通器一样连接世界,但真正的共同体,不止于技术层面。
![]()
中国互联网的用户规模,让全球模式创新有了“试验场”。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直播,内容获取方式不断迭代,如今AI生成内容又成新趋势。张朝阳提醒:“互联网已从信息网络变成数字基础设施,作用关键领域时更要谨慎。”
峰会上,他看到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在河边小馆畅谈,觉得这种氛围“比发多少篇论文都重要”。技术再先进,终究要服务于人。就像他坚持直播物理课,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这种“人味”,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
张朝阳的“拒绝AI”论,不是否定技术,而是提醒我们:在狂奔的AI时代,别丢了人脑的思考力、情感的共鸣力,以及对生活的掌控力。技术可以赋能,但人性才是底色。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纯属个人观点,无不良引导,热点来源于社交网站如有雷同纯属意外请联系小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