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2岁母亲在我和哥哥家轮流生活,每次到我家,她都要说一句无家

0
分享至

母亲又来了。

拖着那个深棕色的,边角已经磨出毛边的行李箱。

箱子的轮子和我家门口光洁的地砖摩擦,发出一阵沉闷又固执的“咕噜”声。

那声音像一根钝了的针,一下一下,扎在我心上。

我接过箱子,很沉。我知道里面没什么贵重衣物,多半是她从老家带来的,舍不得扔的旧东西。一些洗得发白的毛巾,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子,甚至可能还有几块用红绳绑着的老香皂。

她每次来,都像一次小型的搬家。

我妈今年八十二岁了。

自从三年前,父亲走了,老宅卖了,她就开始了在我家和我哥家之间轮流生活的日子。

一家三个月,像个精准的钟摆。

我给她换上我早就准备好的,柔软的棉拖鞋,鞋底厚实,防滑。

她低头看了看,没说话,顺从地穿上了。

我拉着她的手,她的手很干,皮肤像揉皱了的牛皮纸,但掌心却有一层薄薄的汗,凉凉的。

“妈,累了吧?路上堵不堵车?我给你炖了汤,先喝点暖暖身子。”

我一边说,一边把她引到沙发上坐下。

客厅窗明几净,下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切出一条条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有我刚点的香薰的味道,是她喜欢的淡淡的橘子花香。

她环顾了一圈,目光从纤尘不染的电视柜,扫到绿意盎然的琴叶榕,最后,落在我脸上。

她的眼神有些空,像蒙了一层薄薄的雾。

然后,她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准确无误地投进了我心里那片看似平静的湖。

“闺女,我没家了。”

又是这句话。

每一次,从我哥家搬到我家,她坐下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这句。

“闺女,我没家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

一股混杂着委屈、心疼和无力的酸楚,瞬间涌上喉咙。

“妈,您说啥呢?这不就是您家吗?”我强压着情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柔和。

她摇摇头,不再看我,视线又飘向了窗外。

窗外是十六楼的风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个繁华又陌生的世界。

而她的眼神,却好像穿透了这一切,望向了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

我给她盛了一碗汤,是花了大半个上午炖的乌鸡汤,汤色金黄,上面飘着几粒鲜红的枸杞。

“妈,趁热喝。”

她接过碗,小口小口地喝着,动作很慢,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

我坐在她旁边,看着她花白的头发,看着她微微佝偻的背,看着她脸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我读不懂的故事。

我为她准备的这个家,哪里不好呢?

一百六十平的房子,我把朝南最大的一间次卧给了她。里面是全新的实木床,软硬适中的床垫,纯棉的床品每周都换洗,晒足了太阳,有阳光的味道。

房间里有独立的卫生间,我怕她滑倒,铺了防滑垫,墙上装了扶手。马桶也换成了智能的,带加热和冲洗功能。

我知道她爱干净,所以她的房间,我每天都亲自打扫。

我知道她口味清淡,所以家里的饭菜,都依着她的喜好来。我哥家那边口味重,嫂子做菜爱放辣椒,她每次从那边过来,都要瘦一圈。

我甚至把我那些瓶瓶罐罐的化妆品都收了起来,就怕那味道冲撞了她。

我自认,我做得比我哥好,比我嫂子用心。

可为什么,她每次来,都要用那句“我没家了”,给我当头一棒?

难道我做的这一切,都错了吗?

夜里,我睡不着。

丈夫出差了,偌大的双人床上,只有我一个人。

我能听到隔壁房间传来轻微的声响。

是母亲起床的声音。

我悄悄起身,把门打开一道缝。

客厅里亮着一盏昏黄的夜灯,母亲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一棵沉默的老树。

她没去卫生间,而是走到了客厅的玄关处。

那里放着她今天带来的那个深棕色行李箱。

她蹲下身,动作有些吃力,然后“咔哒”一声,打开了箱子。

她从里面拿出一样东西,用一块红色的绒布包着,一层又一层。

打开后,我看见了,是一把钥匙。

一把老式的,黄铜做的钥匙,上面已经布满了铜绿,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幽暗的光。

是老宅大门的钥匙。

三年前,我们卖掉老宅的时候,所有钥匙都上交了,唯独这一把,被她偷偷藏了下来。

我看见她用指腹,一遍一遍地摩挲着那把钥匙,就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她的嘴唇微微翕动着,像是在跟谁说话。

离得太远,我听不清。

但我能感觉到,那是一种极深的、极沉的悲伤。

她就那么蹲着,对着一把没用的钥匙,喃喃自语了很久很久。

直到膝盖撑不住了,才扶着墙,慢慢站起来,又把钥匙一层层包好,放回箱子里,锁上。

做完这一切,她才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了房间。

我的眼泪,在那一刻,毫无征兆地掉了下来。

我捂住嘴,不敢让自己哭出声。

我好像,有点明白,又好像,更不明白了。

第二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想陪她吃早饭。

餐桌上,我给她剥了个鸡蛋,放在她碗里。

“妈,您昨晚是不是没睡好?”

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睡得挺好。”

她的回答总是这样,简短,客气,带着一种疏离感。

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气氛一下子又冷了下来。

“妈,”我鼓起勇气,决定问个明白,“您昨天说……没家了,是什么意思?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您跟我说,我改。”

她停下筷子,沉默了。

良久,她才说:“你做得很好,是我自己的问题。”

又是这种话。

把所有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然后用沉默,筑起一道墙,把我隔绝在外。

我心里那股无力感又翻涌了上来。

“妈,您跟我说说,行吗?您不说,我这心里堵得慌。”我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恳求。

她叹了口气,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你这儿,什么都好,太好了。”她说,“好得……像住旅馆。”

旅馆。

这两个字,像两根烧红的针,狠狠扎进我的耳朵。

我费尽心血为她打造的“家”,在她眼里,只是一个高级旅管。

“你哥那儿,乱糟糟的,你嫂子嗓门也大,孩子也吵。可是……”她顿了顿,眼神飘忽起来,“可是,有烟火气。”

烟火气。

我看着我这装修得极简风格的家,一瞬间,觉得无比讽刺。

为了让她住得舒服,我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可她想要的,却是我哥家那种,被生活弄得乱七八糟的“烟火气”。

我突然想起,母亲在我哥家的时候,虽然嘴上抱怨,但她会帮着嫂子择菜,会给上小学的侄子缝补磨破了洞的裤子,会坐在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跟邻居家的老太太聊天。

而在我家,她什么都不用做。

我把她当成一个需要被精心照顾的“客人”。

我剥夺了她作为一个“主人”的权利。

我以为我给了她最好的,其实,我只是给了我认为最好的。

那天下午,我提前下了班,开车带她出去。

我没说去哪儿。

车子在城市里穿行,最后,停在了一片拆迁工地的外面。

这里,曾经是我们的老宅。

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远去,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和满地的碎砖乱瓦。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潮湿的气味。

母亲透过车窗,呆呆地看着那片废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看到她的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指节都发白了。

“妈,咱们下去走走吧。”

我扶着她下了车。

脚下是凹凸不平的地面,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咯吱”的声响。

我们走得很慢。

“那儿,”她忽然抬起手,指向一片空地,“原来是院子,院子里有棵桂花树,是你爸……亲手栽的。”

她的声音在发抖。

“每年秋天,桂花一开,满院子都是香的。你爸就喜欢搬个小马扎,坐在树下喝茶。他说,闻着这味儿,心里就踏实。”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堆被压碎的红砖。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棵桂花树,却瞬间枝繁叶茂起来。

我仿佛闻到了那股熟悉的,甜得发腻的香气。

仿佛看到了父亲坐在树下,眯着眼睛,对我笑的样子。

“你小时候,最淘气,就喜欢爬那棵树。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把胳膊摔了,哭得震天响。你爸心疼坏了,抱着你,跑了好几里路,才找到诊所。”

母亲絮絮叨叨地讲着,像是在对我讲,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那些被我遗忘在角落里的童年往事,被她一一拾起,擦拭干净,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这房子,是你爸单位分的。刚搬来的时候,破破烂烂的。你爸带着我,一块一块砖地砌,一片一片瓦地盖。墙是我们自己刷的,地是我们自己铺的。那时候穷,但是有盼头。”

“你和你哥,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的。你哥第一次领你嫂子回家,就站那棵桂花树下,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

“你爸走的那天晚上,也是在这儿。他拉着我的手,跟我说,‘老太婆,我这辈子,没啥大出息,就守着你,守着这个家,值了’。”

说到这儿,母亲的声音哽咽了。

她转过身,背对着我,肩膀一耸一耸地抖动着。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孤独。

我走上前,从背后轻轻抱住她。

她的身体很瘦,隔着薄薄的衣衫,我能感觉到她骨头的形状。

“妈,对不起。”

我说。

这三个字,我说得无比艰难,又无比郑重。

我为我当初的草率和不理解,道歉。

当初卖房子的时候,我哥是主张卖的。他说,房子太旧了,上下水都不方便,母亲一个人住,不安全。而且卖了房子,能换一笔钱,给我们两家都减轻点负担。

我虽然舍不得,但觉得我哥说得有道理。

我们以为,把母亲接到城里,给她更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孝顺。

我们都忘了问她,她想要什么。

我们自作主张地,拔掉了她的根。

母亲在我怀里,哭了很久。

那是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无声的哭泣。

哭声里,有对父亲的思念,有对过去岁月的眷恋,还有对“家”的失落。

那天回去后,母亲病了一场。

不算严重,就是感冒发烧,但整个人都没了精神,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我急坏了,请了假,寸步不离地守着她。

我给她物理降温,喂她喝水,一口一口地喂她喝粥。

她不抗拒,但也毫无反应,像个没有灵魂的木偶。

有天夜里,她烧得迷迷糊糊,开始说胡话。

她一直在喊一个名字:“老头子……老头子……”

那是她对父亲的称呼。

“老头子,你别走那么快,等等我……”

“老头子,家里的桂花树,又开花了,你闻到了吗?”

“老头子,我找不到家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握着她滚烫的手,听着她的呓语,心如刀割。

我这才明白,她那句“我没家了”,不是在抱怨我们,而是在呼唤我的父亲。

有父亲在的地方,才是她的家。

老宅,只是那个家的一个载体。

如今,父亲走了,老宅也没了。

她的家,就彻彻底底地,消失了。

而我们,我和我哥,用我们自以为是的孝顺,亲手把她推向了这种精神上的“无家可归”。

我给我哥打了个电话。

电话一接通,我就哭了。

我把母亲的情况,把她在废墟前说的话,把她病中的胡话,全都告诉了我哥。

电话那头,我哥沉默了很久。

久到我以为他已经挂了。

“哥,你在听吗?”

“……在。”他的声音,异常沙哑。

“哥,我们做错了。”我说。

“……我知道。”

那是我第一次,从我哥嘴里,听到如此没有底气的声音。

他一直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是那个做决定的人。

但这一次,他承认,他错了。

“那……现在怎么办?”他问我。

是啊,现在怎么办?

房子已经卖了,拆了,不可能再回来。

父亲也已经走了,不可能再回来。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把母亲的“家”,还给她?

挂了电话,我坐在母亲床边,看着她沉睡的脸,想了一整夜。

第二天,母亲的烧退了。

精神也好了一些,能坐起来喝点粥了。

我看着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一个可能有点疯狂,但我觉得,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我把我的想法,在电话里告诉了我哥。

我哥听完,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你确定要这么做?”他问。

“我确定。”

“这得花不少钱。”

“钱可以再挣,妈只有一个。”我说得斩钉截铁。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但这个字,比千言万语,都让我觉得安心。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变得异常忙碌。

我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执行我的那个“计划”。

我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信息,打电话咨询,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母亲看我整天早出晚归,神神秘秘的,有些不解。

“闺女,你忙什么呢?”

“妈,我给您准备一个惊喜。”我笑着说。

她没再追问,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一个月后。

我哥从他所在的城市,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

他看起来憔悴了不少,眼窝深陷,胡子拉碴的。

他一进门,就先去看了母亲。

“妈,我回来了。”

母亲看到他,眼睛一亮。

“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您了,就回来了。”我哥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兄妹俩在母亲的房间里聊了很久。

我没有进去打扰。

我知道,我哥心里,也憋着很多话,想对母亲说。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久违地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饭桌上,我和我哥,郑重地向母亲,道了歉。

“妈,对不起。当初卖房子,是我们想得太简单了。”我哥说,他的眼圈是红的。

“我们以为,给您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顺。我们忘了,您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接着说。

母亲看着我们,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摆了摆手。

“都过去了。”她说。

她的眼神,依旧有些落寞,但那层笼罩在她心头的,厚厚的冰,似乎开始有了一丝融化的迹象。

第二天,我跟我哥,带着母亲,出了门。

我们开车,一路向着郊区驶去。

母亲很疑惑,不停地问我们要带她去哪儿。

我们都笑着说:“到了您就知道了。”

车子最终,在一个带院子的小平房前停下。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家院,白墙灰瓦,院门口有两棵高大的白杨树。

院门是虚掩着的。

我推开门,一股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

是桂花的香气。

院子不大,但打理得很干净。

院子正中央,赫然栽着一棵半人多高的桂花树。

树是新移栽过来的,枝叶还带着些许的萎靡,但那金黄色的小花,却开得正好,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母亲愣在了原地。

她看着那棵桂花树,眼睛一眨不眨,像是被施了定身法。

“这……这是……”

“妈,这是我们给您找的新家。”我哥说。

我走上前,拉住她的手。

“妈,我知道,老宅回不来了。但是,我们可以给您一个新的‘老宅’。”

“这个院子,我们租下来了,租了十年。这棵桂花树,是我托人从老家那边,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品种跟咱们家院里那棵一模一样。”

“房子里面,我们也都按着老宅的样子,重新布置了一下。”

我一边说,一边扶着她,往屋里走。

推开房门,正对着的,是那张父亲生前最喜欢坐的藤椅。

藤椅旁边的小茶几上,放着他用惯了的那套紫砂茶具。

墙上,挂着那张我们一家四口的全家福。照片已经泛黄,但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得那么开心。

卧室里,是那张雕花的旧木床,床上的被褥,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上面有她熟悉的针脚。

厨房里,那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子,被我洗得干干净净,放在了窗台上。

所有的一切,都和我记忆中,老宅的样子,慢慢重合。

当然,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复制品。

它没有老宅的岁月痕迹,没有那些沉淀在砖瓦里的故事。

但是,它有我们的一片心。

母亲站在屋子中央,环顾着四周。

她的手,在微微颤抖。

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张旧木床的床沿,又走到窗边,拿起那个搪瓷缸子,看了又看。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张全家福上。

她走到照片前,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照片上,父亲的脸。

“老头子,我回来了。”

她轻声说。

那一刻,阳光正好,从窗外洒进来,落在她花白的头发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释然的笑容。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哥站在我旁边,也红了眼眶,他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从那天起,母亲就住在了这个新的“老宅”里。

她不再说那句“我没家了”。

她开始有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

她每天给桂花树浇水,施肥,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

她会在院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青菜,萝卜,西红柿。

她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桂花树下,一边择菜,一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阳光好的时候,她会把那些舍不得扔的旧物件,都搬出来晒一晒。

那个用红绒布包着的,老宅的钥匙,被她挂在了新家的门上。

她说,这是镇宅的。

我和我哥,一有空,就往她那儿跑。

有时候,我们会带上孩子。

院子里,又重新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嫂子也经常来,她会带着自己做的,母亲爱吃的点心。她和母亲,坐在院子里,能聊上大半天。

我们一家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有老宅,有桂花树,有父亲在的,温暖的时光里。

有一次,我去看她。

她正在院子里,给新长出来的豆角搭架子。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她的身影,看起来那么安详,那么满足。

我走过去,帮她扶着竹竿。

“妈,累不累?”

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不累,干点活,身上舒坦。”

她看着满院子的绿意,满足地叹了口气。

“还是有自己的家好啊。”

我听到这句话,心里一暖。

“妈,您喜欢这儿就好。”

她转过头,看着我,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清澈和温柔。

“闺女,”她说,“谢谢你。”

“还有你哥。”

“你们让我知道,家,不一定非得是那个老房子。”

“家啊,是你们在哪儿,爸……就在哪儿。”

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他一直都在这儿,没走。”

我的鼻子一酸,用力地点了点头。

是啊,家,到底是什么呢?

它不是一栋房子,不是一个地址。

它是记忆,是牵挂,是爱。

是我们愿意为了所爱的人,去守护,去创造的一片天地。

只要爱还在,家,就永远不会消失。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母亲在这个新的“老宅”里,又安然地度过了两年。

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硬朗。脸上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

那棵桂花树,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长得枝繁叶茂。每年秋天,都会开出满树的金黄,香气能飘出很远。

我和我哥约定,每周都必须有一个人,带着家人,回“老宅”吃饭。

于是,那个小小的农家院,成了我们家族新的中心。

每个周末,院子里都热热闹"闹的。

侄子会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我的女儿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母亲旁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

嫂子和我,会在厨房里,一边准备饭菜,一边聊着各自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

我哥会陪着母亲,坐在桂花树下,下一盘他永远也赢不了的象棋。

阳光透过桂花树的枝叶,在棋盘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母亲偶尔会悔棋,我哥就假装没看见,由着她。

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得意地笑起来。

那笑声,清脆,爽朗,充满了生命力。

我常常会看着这一幕,看得出神。

我意识到,我们重建的,不仅仅是一个院子,一栋房子。

我们重建的,是一个家的“魂”。

这个魂,是由我们每个人的爱,和对过去的尊重,共同凝聚而成的。

母亲开始重新“生活”,而不是仅仅“活着”。

她会研究新的菜式,然后打电话,得意洋洋地通知我们周末回来“尝鲜”。

她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虽然打字很慢,但她会坚持每天在家族群里,发一张她种的蔬菜的照片,或者一段她在院子里散步的小视频。

她甚至还养了一只猫,是只橘色的流浪猫,被她喂熟了,就赖在院子里不走了。

她给它取名叫“桂花”。

每天,她都抱着“桂花”,坐在藤椅上晒太阳,一人一猫,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的画卷。

我哥私下里跟我说:“你看妈现在,比爸在的时候,还精神。”

我笑着说:“那是因为,她现在心里踏实了。”

是啊,踏实。

一个老人,到了晚年,所求的,无非就是这份心里的踏实。

不是物质上的丰裕,不是别人眼中的“享福”。

而是一种“我还在我自己的家里”的归属感。

一种“我的生活还有意义”的价值感。

一种“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还在我身边”的安全感。

我们曾经差点就弄丢了这一切。

幸好,我们及时找回来了。

母亲八十五岁生日那天,我们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请到了“老宅”。

院子里摆了三大桌,热闹非凡。

母亲穿着我给她买的红色唐装,满面红光,精神矍铄。

她抱着我的女儿,坐在主位上,接受着大家的祝福。

切蛋糕的时候,大家让她许个愿。

她闭上眼睛,双手合十,沉默了很久。

然后,她睁开眼,笑着说:“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所有人都以为,她说的是儿孙满堂,家庭和睦。

只有我和我哥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那天晚上,客人都走了。

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

夜空格外晴朗,星星又多又亮。

桂花的香气,在夜色中,愈发浓郁。

母亲忽然对我说:“闺女,去,把我那个木匣子拿来。”

我知道她说的是哪个。

是她一直放在床头,一个上了锁的,小小的黄杨木匣子。

我把匣子拿来,她从脖子上,取下一把更小的,已经磨得发亮的铜钥匙,打开了匣子。

匣子里,没有我想象中的金银首饰。

只有一沓厚厚的,用红绳绑着的信。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

“这是你爸,当年在外面当兵的时候,写给我的信。”母亲说,她的声音,带着一种追忆往昔的温柔。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我们俩,就靠着这些信,一封一封,把日子给盼过来了。”

她把信递给我和我哥。

“你们看看吧。”

我小心翼翼地解开红绳,打开了第一封信。

信的开头,是熟悉的称呼:“亲爱的秀英……”

那是我母亲的名字。

信里,父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着他在部队的生活,表达着对家人的思念。

“……今天训练,又多跑了五公里,累得跟狗一样。但是一想到你和孩子们,我就觉得浑身都是劲儿。”

“……这边伙食不错,顿顿有肉。你别省着,多买点好吃的,把身体养好。等我回去了,给你做好吃的红烧肉。”

“……我梦见你了。梦见咱们家院子里的桂花树开了,你站在树下,对我笑。那香味,我在梦里都闻见了。”

一封封信读下来,我和我哥,都沉默了。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父亲。

他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沉默寡言,只知道坐在藤椅上喝茶的老人。

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牵挂的,鲜活的男人。

这些信,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那个“家”最初的基石。

“你爸这辈子,没跟我说过一句‘我爱你’。”母亲忽然开口,她的眼角,有泪光在闪烁。

“但是,他把所有的爱,都写在了这些信里,都融进了那个家里。”

“所以啊,那个老宅子,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栋房子。”

“它就是你爸。”

“看到它,我就觉得,你爸还在。”

“房子没了,我就觉得,你爸,也跟着没了。我的根,也断了。”

我终于,彻彻底底地,明白了。

明白她那句“我没家了”背后,那如山一般沉重的悲伤和绝望。

我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心,温暖而干燥。

“妈,对不起。”我又说了一遍。

这一次,不是为我们的行为道歉,而是为我们的迟钝和不理解。

母亲摇了摇头,她反手握住我的手,又拉过我哥的手,把我们三个人的手,叠在了一起。

“不怪你们。”她说,“你们让我明白了,家,是可以重建的。只要心里有念想,有爱,到哪儿,都是家。”

她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笑了。

“你看,今晚的月亮,跟老宅院子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父亲就坐在我们身边,坐在那棵桂花树下,端着他的紫砂壶,微笑着,看着我们。

他从未离开。

他化作了这满院的桂花香,化作了这天上的明月光,化作了我们心底最深的牵挂。

永远,守护着我们这个家。

母亲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走的。

很安详。

她就睡在院子里的那张藤椅上,身上盖着她最喜欢的那条薄毯,怀里抱着睡得正香的“桂花”。

脸上,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就像只是睡着了。

法医说,是心力衰竭,没有任何痛苦。

我和我哥,处理完她的后事,回到了那个小院。

院子里,桂花开得正盛。

香气浓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整理她的遗物。

那个黄杨木匣子,就放在她的床头。

锁着。

钥匙,还挂在她的脖子上。

我们打开匣子,那沓信,静静地躺在里面。

信的下面,压着一张纸。

是我母亲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像小学生的笔迹。

上面只有一句话:

“老头子,我回家了。”

我和我哥,看着那张纸,抱头痛哭。

我们把父母的骨灰,合葬在了一起。

墓碑旁边,我们亲手,又栽下了一棵桂un花树。

那个租来的小院,我们没有退。

我们继续租着。

每个周末,我们两家人,还是会回到那里。

我们会像母亲在世时一样,在院子里吃饭,聊天,下棋。

我们会给那棵桂花树浇水,施肥。

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孩子,这里,是外婆和外公的家。

也是我们的家。

有一次,我女儿问我:“妈妈,家是什么?”

我蹲下来,看着她清澈的眼睛,想了很久。

然后,我指着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对她说:

“家啊,就是一棵树。”

“它的根,扎在过去的回忆里。”

“它的枝叶,伸向未来的希望。”

“它会在你累了的时候,给你一片荫凉。”

“它会在你迷茫的时候,用它的香气,告诉你,回家的路。”

“只要你心里,还记得这棵树,记得它的味道。”

“你就永远,不会无家可归。”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站起身,看着满院的阳光,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桂花。

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笑脸。

她就站在那棵桂花树下,对着我,温柔地笑着。

我知道,她回家了。

回到了那个有父亲,有桂花香,有爱的地方。

而我们,也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回家的路。

这条路,通向过去,也通向未来。

通向我们心底,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

那个地方,就叫做,家。

后来,我哥把工作调回了我们所在的城市。

他说,一家人,还是离得近一点好。

我们两家,买在了同一个小区。

我们没有再续租那个小院。

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家,已经不在那个院子里了。

它在我们心里。

我们把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移栽到了小区的花园里。

就在我们两栋楼的中间。

每天,我推开窗,就能看到它。

春天,它抽出新芽。

夏天,它绿树成荫。

秋天,它满树金黄。

冬天,它傲雪挺立。

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我们两家人的生活。

我的女儿,和我哥的儿子,也长大了。

他们会在桂花树下,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

他们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去摇那棵树,让金黄的桂花,如下雨一般,洒满一身。

每到清明,或者中秋,我们两家人,就会在桂花树下,摆上一张小桌子。

桌上,放着母亲爱吃的点心,父亲爱喝的茶。

我们不烧纸,不磕头。

我们就坐在树下,跟他们聊聊天。

聊聊工作上的烦心事,聊聊孩子们的成长,聊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仿佛他们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有一次,我哥喝了点酒,靠在桂花树上,忽然对我说:

“妹,你说,咱们老了以后,会怎么样?”

我想了想,说:“大概,也会像爸妈一样吧。”

“守着一棵树,守着一堆回忆,守着一家人。”

我哥笑了,眼角有了细细的皱纹。

“那也挺好。”他说。

是啊,那也挺好。

人这一生,不就是一场轮回吗?

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关于家的记忆和爱。

然后,我们再把这份记忆和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房子会变旧,会拆迁。

人会变老,会离去。

但那份藏在心底的,关于家的情感,却会像这棵桂花树一样。

年复一年,在每一个秋天,开出同样香甜的花。

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永远有一个地方,在等着我们回去。

那个地方,就是家。

我再也没有失眠过。

每个夜晚,我都能闻到窗外飘来的,淡淡的桂花香。

那香味,像一双温柔的手,抚平我所有的焦虑和不安。

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对我说:

“闺女,安心睡吧。”

“家,在这儿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江苏女团让二追三创奇迹!全运会羽毛球女团决赛浙江江苏巅峰对决

江苏女团让二追三创奇迹!全运会羽毛球女团决赛浙江江苏巅峰对决

小兰看体育
2025-11-13 10:25:25
首次带对象回家,家长能有多离谱?网友:老人为了对象真是拼了啊

首次带对象回家,家长能有多离谱?网友:老人为了对象真是拼了啊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09 00:05:13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0 00:05:03
高中时期你经历过哪些炸裂事迹?网友:大家的青春都这么污的吗

高中时期你经历过哪些炸裂事迹?网友:大家的青春都这么污的吗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0-03 00:20:08
90后男模同时和2位富婆恋爱!46岁女友借款900万:他付出过真心!

90后男模同时和2位富婆恋爱!46岁女友借款900万:他付出过真心!

极目新闻
2025-11-13 15:15:31
狗咬人引发命案今日开庭!被告家属5次报警,正当防卫还是故意?

狗咬人引发命案今日开庭!被告家属5次报警,正当防卫还是故意?

徐徐道史
2025-11-13 12:35:09
记者:曼联可能向卡塞米罗提供1+1合同,但球员必须大幅降薪

记者:曼联可能向卡塞米罗提供1+1合同,但球员必须大幅降薪

懂球帝
2025-11-14 00:05:14
咖啡竟会促癌?多项研究:每天多喝一杯肺癌风险增6%;每天3杯,男性膀胱癌风险猛涨79%

咖啡竟会促癌?多项研究:每天多喝一杯肺癌风险增6%;每天3杯,男性膀胱癌风险猛涨79%

华医网
2025-11-13 05:43:22
2035年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全固态电池进入研发和中试阶段

2035年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全固态电池进入研发和中试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22:51:02
超700台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可能要全部回购?外媒:事情闹大了

超700台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可能要全部回购?外媒:事情闹大了

大卫聊科技
2025-11-13 13:44:04
全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潘展乐头名晋级决赛,冲击个人单项首金

全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潘展乐头名晋级决赛,冲击个人单项首金

全景体育V
2025-11-13 19:35:41
进化成功!场均23+10+7+正负值+113,现役第二中锋啊,他才23岁

进化成功!场均23+10+7+正负值+113,现役第二中锋啊,他才23岁

球童无忌
2025-11-11 16:57:51
中方“斩首”警告后,不到1天,特朗普对日翻脸:某些人不是朋友

中方“斩首”警告后,不到1天,特朗普对日翻脸:某些人不是朋友

历史有些冷
2025-11-12 13:35:03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装修秀
2025-11-13 11:50:03
美军退役上校放出风声:泽连斯基若不逃离基辅,圣诞节前将被斩首

美军退役上校放出风声:泽连斯基若不逃离基辅,圣诞节前将被斩首

策略述
2025-11-11 15:18:14
寒潮、大风沙尘、降水,甘肃大部降温10°C以上

寒潮、大风沙尘、降水,甘肃大部降温10°C以上

环球网资讯
2025-11-13 15:01:04
再刷历史第一!库里单节22分+全场46分:37岁萌神又创5纪录追乔丹

再刷历史第一!库里单节22分+全场46分:37岁萌神又创5纪录追乔丹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13 11:50:01
民进党,极有可能在下一届台湾地区选举后,成为长期一家独大政党

民进党,极有可能在下一届台湾地区选举后,成为长期一家独大政党

通文知史
2025-09-18 12:50:07
普贤菩萨曾言:无名指超过食指的人,这一生注定有6件事躲不过

普贤菩萨曾言:无名指超过食指的人,这一生注定有6件事躲不过

卡西莫多的故事
2025-11-13 09:54:48
何穗首晒产后身材,前凸后翘变辣妈,和陈伟霆住别墅带大院好滋润

何穗首晒产后身材,前凸后翘变辣妈,和陈伟霆住别墅带大院好滋润

好贤观史记
2025-11-11 16:22:53
2025-11-14 00:47:00
小影的娱乐
小影的娱乐
了解更多最新最热最爆的娱乐信息
2335文章数 90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头条要闻

美方回应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言论 中方表态

头条要闻

美方回应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言论 中方表态

体育要闻

跟豪门传了十年绯闻,他却偏要“择一队终老”

娱乐要闻

王鹤棣孟子义真要搭?

财经要闻

源峰25亿赌局!汉堡王中国"卖身"求生

科技要闻

月产能突破百万片,中芯国际Q3净利增43.1%

汽车要闻

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欧拉5预售价10.98万起

态度原创

本地
手机
房产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江声浩荡阅千年,文脉相承看芜湖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系列再次被确认:全直屏+无风扇,版本细节也更清晰了

房产要闻

8200元/㎡!海口宝龙城,彻底杀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美国在委内瑞拉海岸动用无人机和F-35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