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意见1、 麻醉诱导前应进行气道评估。 2、 评估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含床边测试)及必要时回顾相关检查结果。同时需考量生理性困难气道。
气道评估
气道评估的根本目的:在麻醉诱导前,主动识别所有可能存在困难气道管理(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声门上气道装置SAD通气、气管插管或紧急颈前气道eFONA)的患者,从而为制定安全的个体化气道策略奠定基础。评估越早完成,为制定策略、准备设备和进行团队沟通预留的时间就越充分。评估需综合考虑紧急性、地点、人员设备等场景。
病史与床边检查
困难气道最可靠的预测因素:既往困难气道管理史(最强预测因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打鼾史。
床边筛查测试:单独使用敏感性不佳,但上唇咬合试验诊断准确性最高。联合多项测试可提高预测困难的敏感性。肥胖:其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的地位尚不确定,但数据显示肥胖患者气道并发症比例过高,需高度警惕。
环甲膜识别:在气道评估期间,应通过视诊、触诊或超声识别环甲膜。应在颈部充分后仰位进行。为可能发生的eFONA提前决策并提供解剖依据。
辅助检查工具:包括床旁超声、虚拟内窥镜、鼻内窥镜、清醒视频喉镜评估、CT、3D打印等。目前因可及性所限,并非常规依赖。鼻内窥镜被认为潜力巨大,建议临床医生掌握此技能。气道超声对困难气道风险分层有价值,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配套培训项目支持。
生理性困难气道:评估必须包括对生理性困难气道的筛查,即评估患者发生低氧血症、肺误吸及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风险。
评估评分系统:在特定场景下,HEAVEN(院前)和MACOCHA(重症监护)等评分系统具有特殊应用价值。
3、气道管理策略应针对任何预期的 A) 气管插管困难;B) SAD置入或通气困难;C) 面罩通气困难;及 D) 紧急颈前气道困难制定相应对策。 4、气道管理策略应参考既往困难气道管理史。
5、若预期计划A、B、C或D任一环节存在困难,应考虑清醒气管插管。
6、应将气道管理策略清晰告知麻醉助手。
7、应在手术室团队简报中讨论气道管理方案。
8、预充氧及气管插管前应优化患者体位。
9、所有实施气道管理的场所,计划A–D所需设备必须立即可用。
10、非工作时间气道管理风险增高,团队应据此周密计划。
11、应选择最佳气道管理地点。
12、紧急气管插管时可考虑使用核查表。
预先制定个体化气道策略是确保气道管理安全的基石,该策略应基于气道评估的结果,疏忽此项工作与不良结局相关。一个完整的策略应涵盖以下核心要素:①应对预期的面罩通气、SAD置入/通气、气管插管、eFONA困难以及患者的生理状态;②充分考虑患者体位、设备、人员、地点、时机、各技术失败时的备用方案以及团队沟通;③具体计划必须告知麻醉助手,任何疑虑都应在团队简报中讨论。
预期困难气道的策略选择:与全身麻醉下插管相比,行清醒气管插管(ATI)可降低失败率与并发症。任何预测的困难都应提示临床医师,在制定计划时积极考虑以下选项:①采用纤支镜或视频喉镜行清醒气管插管(ATI)。②直接行气管切开术。
非工作时间或非手术室环境下的气道管理风险显著增高。在此类情境下,规划必须额外考量:①临床紧急性、时机及地点(权衡是否转移患者至更适宜的环境)。②及早寻求上级医师指导。③使用核查表,以提高指南依从性、减少疏漏并优化团队协作。
![]()
图1. 非预期困难气管插管管理流程。eFONA,紧急颈前气道;FONA,颈前气道;SAD,声门上气道装置。
13、麻醉诱导前应检查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
14、麻醉诱导前应开启脉搏血氧饱和度提示音。
15、气道管理全阶段须持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16、条件允许时,气管插管前应采用定量神经肌肉监测确认阻滞完善。
17、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当前英国麻醉医师协会推荐的患者监测设备。
患者监测是保障麻醉安全的核心环节。监测标准:除基本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电图、体温)外,全身麻醉患者必须监测吸入与呼出氧浓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
预充氧阶段:通过监测呼气末氧浓度(ETO₂)来客观评估预给氧效果。使用面罩时,通常以ETO₂> 0.9为目标判定预给氧是否充分。当应用高流量鼻氧(HFNO)时,通过ETO₂评估的可靠性可能下降。此阶段应同时检查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是否正常、解读无误。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是气道监测的金标准。
麻醉诱导后: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对于验证面罩通气有效性不可或缺,并且是排除食管插管最敏感、最特异的监测手段。单独依赖临床体征(如管壁雾气、胸廓起伏、听诊音)并不可靠。必须警惕监测误读或设备失灵的风险,因其与严重结局相关。
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必须满足至少两点:①存在持续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②尽可能在直视下见导管通过声门或位于气管内。
虽然超声确认气管插管准确性有据可循,但其操作可能耗时、需培训,且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干扰主要处理,故不作为首选推荐。
在给予神经肌肉阻滞剂时启动计时器,以辅助把握插管时机,并在尝试失败时提示按流程转换。启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提示音等警报,有助于降低“一条道走到黑”的风险。
![]()
![]()
图2. 气管插管准备与规划流程。ATI,清醒气管插管;RSI,快速顺序诱导与插管
18、常规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以辅助气管插管。
麻醉诱导药物与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合理选择对气道管理成败至关重要。
核心原则:全面考量——药物选择、剂量、给药方式及预期不良反应均需仔细考量。备好预案——无论选择何种诱导药物,临床医师都必须备有应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策略。
具体药物指南与意见
丙泊酚:应用最广,能提供良好插管条件。但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加重生理性困难气道的管理负荷。在困难气道管理中,单次推注可能不足以维持麻醉,存在全身麻醉下意外知晓的风险。其他药物或组合方案可能提供更佳的心血管稳定性。
吸入诱导:既往被认为是成人预期困难气道的选项。当前证据表明此法对成人不可靠且风险显著,不推荐作为首选。
神经肌肉阻滞剂:应常规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以辅助气管插管。神经肌肉阻滞能改善面罩通气效果,并且在实现顺利无并发症气管插管方面优于替代方案。完善肌松能提高气管插管、SAD通气、面罩通气和eFONA的成功率。
琥珀胆碱:高质量证据显示其能提供优于罗库溴铵的插管条件,但必须权衡其副作用及可能增加的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
罗库溴铵:应用日益增多,可能与其特异性拮抗剂舒更葡糖的可及性提高有关。在“不能插管,不能氧合”情境下,使用舒更葡糖逆转肌松以试图挽救的策略并不可靠。此法潜藏重大风险(如喉痉挛、肺误吸),无法保证上气道通畅,且可能因准备药物而分散对紧急气道处理的注意力。
19、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应进行预给氧。
20、在可行的情况下,预给氧应在头高位并使用允许正压的技术进行。
21、对于存在困难气道管理风险的患者,应使用预给氧,理想情况下使用高流量鼻氧。
预给氧定义:预给氧是指在麻醉诱导前、呼吸暂停期间直至气道被妥善建立前的持续氧气输送过程。根本目的:延长安全呼吸暂停时间,为喉镜检查、插管及可能的抢救操作赢得宝贵时间。
预给氧最有效的策略:在头高位使用能够提供正压的技术。包括高流量鼻氧(HFNO)、无创通气(NIV)或使用面罩配合持续气道正压(CPAP)。实施时需综合考虑设备、患者体位、呼吸模式、氧流量和施加的压力。
麻醉诱导后:应通过面罩通气继续给氧。喉镜检查期间应通过鼻导管(推荐使用HFNO)继续实施呼吸暂停氧合,以进一步延长安全时间。需保持气道通畅,且某些高流量鼻导管可能与面罩密封冲突,需要时需移除。
HFNO已广泛用于延长安全呼吸暂停。对于有生理性或解剖性困难气道风险(如易快速脱饱和、预计插管困难)的患者,使用HFNO进行呼吸暂停氧合尤为重要。它可能无法预防低氧血症,其主要作用是延迟其发生。不应在面罩通气已经失败后,才将HFNO作为一种补救技术开始使用。若已在应用HFNO时遇到困难气道,应继续使用并努力维持气道通畅。
21、条件允许时,气管插管应选用视频喉镜。
22、气道管理者应熟知不同视频喉镜片类型及对应操作技术。
23、气道管理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本机构配备的视频喉镜。
24、插管尝试次数应限制为最多3次,外加1次由经验更丰富同事执行的最终尝试(3+1原则)。
25、使用超角度视频喉镜片时,必须配合管芯、探条或纤支镜。
26、成功气管插管理想情况下应采用两点法确认:持续呼气二氧化碳波形+直视下见导管通过声门。
27、喉镜下声门显露不良时,考虑采用外部喉按压。
28、遭遇喉镜检查或气管插管困难时:全程持续给氧;维持麻醉深度;优化头颈体位;调整喉镜片尺寸/类型;考虑使用辅助器械;调整导管尺寸/类型;施行外部喉按压;解除环状软骨压力;优化神经肌肉阻滞;更换操作者;实施吸引;优化操作体位。
![]()
图3. 计划A:气管插管流程。eFONA,紧急颈前气道;SAD,声门上气道装置。
计划A:气管插管 计划A的核心目标是确保首次尝试即成功完成气管插管(经确认且无并发症),并在维持氧合的同时,严格限制尝试次数与持续时间。计划A失败可在任何时刻宣告,一旦判断无改进余地或风险过高,应立即转入计划B。
喉镜选择:首选视频喉镜,因其能提高首次尝试成功率、减少低氧血症及降低食管插管风险。无特定喉镜片被证明更优,但操作者须掌握可用设备的技术,并得到培训与常规使用支持。可常规使用探条与管芯。使用超角度视频喉镜片时,必须配合使用管芯、探条或纤支镜。引导器使用前应塑形妥当。严禁在声门显露不佳(Cormack-Lehane 3~4级)时盲目置入探条。应避免依赖“受阻感”来判断位置,因此法伴发气道创伤风险。
按压喉部:由训练有素的助手按压喉部(如BURP手法)可改善声门显露。
尝试管理 (“3+1”原则):严格限制尝试次数:遵循“3+1”原则——即最多进行3次插管尝试,第4次(最终)尝试仅由经验更丰富的医师执行。每次后续尝试必须做出能提高成功率的改变,例如:调整体位、优化神经肌肉阻滞;更换喉镜/喉镜片、使用/更换引导器、更换操作者;施行喉部按压、解除环状软骨压力(若已施加)若出现低氧血症,必须立即中止尝试,优先恢复氧合。
气管插管确认:推荐采用两点法确认导管位置:①直视下见导管通过声门(或位于气管内);②波形二氧化碳监测显示持续的呼气二氧化碳。单独依赖波形二氧化碳监测无法排除支气管内或咽部插管,必须结合直视确认。
若经最多“3+1”次尝试仍未成功,操作者应:宣告“插管失败”;立即启动计划B;确保eFONA套件触手可及(预备状态);立即呼叫支援。
29、勿因检查面罩通气而延迟给予神经肌肉阻滞剂。
30、气道器械操作尝试间歇应采用面罩通气维持氧合。
31、必要时可运用气道手法和/或辅助工具改善面罩通气。
32、遇面罩通气困难时,应立即告知团队、求助并调整气道策略。
面罩通气是一项核心气道技能,是贯穿Plan A至Plan C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培训与经验,且面罩通气困难是气管插管失败的重要预警信号,可使后者风险激增10倍以上。预测准确性虽有限,但必须进行评估。高危因素包括:既往困难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放疗史、高BMI、颈围增粗、Mallampati 3-4级、男性等。
应常规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因其可显著改善面罩通气的易操作性。在预给氧、麻醉诱导及给予肌松剂后,应立即以100%氧气行面罩通气。不应为预先确认面罩通气效果而延迟或避免给予神经肌肉阻滞剂。若使用高流量鼻氧,诱导后仍需验证面罩通气的有效性。
面罩通气有效性确认金标准:出现规则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
改善面罩通气技巧:确保面罩密封、增加气流量、有效的提颏/托颌;双人技法(证据支持VE双手握法优于CE技法);及时使用尺寸合适的口咽/鼻咽通气道。
面罩通气的难易度可能随操作进程(如气道创伤、水肿)而动态恶化。必须警惕并立即应对以下细微迹象:气道压升高、潮气量减小、面罩漏气;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越来越低平不规则;操作者自身费力程度增加。一旦出现上述任何困难迹象,必须:立即告知团队,寻求帮助,调整气道策略。
33、管插管失败(计划A)时,应尝试采用第二代声门上气道装置。
34、气道管理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本机构配备的第二代声门上气道装置。
35、声门上气道装置置入尝试次数应限制在最多3次。
36、一旦通过声门上气道装置建立有效氧合,应暂停、思考并沟通。
37、若手术非必需,应唤醒患者。
38、若手术必需且经声门上气道装置通气满意,可考虑保留声门上气道装置继续麻醉。
39、若必须行气管插管,可考虑经声门上气道装置尝试插管一次(需纤支镜引导),或直接行颈前气道(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
40、不推荐经声门上气道装置行盲探气管插管。
41、若声门上气道装置通气困难,应立即准备紧急颈前气道。
![]()
图4. 计划B:声门上气道装置流程。eFONA,紧急颈前气道;FONA,颈前气道;SAD,声门上气道装置。
在初始气管插管(计划A)失败后,立即使用声门上气道装置(SAD)来维持患者持续氧合,从而为团队创造一个至关重要的“暂停、思考、沟通”的决策窗口。
首要目标:通过SAD建立有效氧合,赢得安全决策时间。终止麻醉并唤醒患者是最安全的选择。
在手术必须进行时,经上级医师参与决策后考虑,包括:保留SAD继续手术;经SAD行气管插管;施行颈前气道(FONA)。
应优先选用第二代SAD。因其设计能降低误吸风险,通常具有更高的密封压和引流功能,带套囊型号可能更具优势。气道管理者必须掌握本机构配备的第二代SAD的使用。尝试次数最多3次。随尝试次数增加,成功率下降且气道创伤风险增加。每次后续尝试应做出改变(如更换尺寸或型号),并确保神经肌肉阻滞完善。在SAD置入尝试间歇,应持续进行面罩通气给氧。SAD的有效性必须经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确认。
终止麻醉(默认首选)最安全的途径,允许患者恢复自主通气。需警惕清醒期风险(如喉痉挛),建议使用定量神经肌肉监测指导拮抗。
保留SAD继续手术(高风险)仅在特定或即刻危及生命的状况下考虑。必须持续确认通气,并采取优化措施(如调整套囊压、胃管减压)。
经SAD气管插管(高级、高风险)若必须插管,且条件理想(患者稳定、操作者受训),可尝试一次。必须在可视化下进行(如纤支镜引导),严禁盲探插管。
行颈前气道(FONA)极少数情况下,即使SAD通气成功,为确保持续气道安全也可行FONA。此为非紧急情况,需高级别医师在场。
若经3次尝试或任何时刻无法实现氧合与通气,操作者应:宣告“SAD通气失败”;立即启动计划C;打开eFONA套件;立即呼叫支援。
42、当气管插管与经声门上气道装置通气均告失败时,应行最终的面罩通气氧合尝试。
43、此最终抢救性面罩通气尝试应:确保神经肌肉阻滞完善;优化患者体位;使用气道辅助工具;采用四手(双人)技法;维持足够麻醉深度。
![]()
图5. 计划C:面罩通气最终尝试流程。*此时,临床体征或为有效氧合唯一指标。eFONA,紧急颈前气道;FONA,颈前气道。
计划C指气管插管与SAD通气均失败后,最后的面罩通气尝试。此前面罩通气或仍可行,然反复器械操作所致气道创伤与水肿可能增加困难。故此,必须竭尽全力提升氧合成功率,包括确保神经肌肉阻滞完善、麻醉深度足够、优化患者体位、使用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及采用双人面罩通气技术。临床医师应意识到,此时或需迅速启动计划D。
成功面罩通气表现为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或改善。若面罩通气成功,应暂停、思考并与高级临床医师共商最适方案。若团队决定终止麻醉,应完全拮抗神经肌肉阻滞并谨慎促醒。此情境下患者清醒可能伴发病情恶化或并发症风险。拮抗肌松或加重气道梗阻或增加面罩通气难度。即使面罩通气成功,亦可考虑行FONA。
若面罩通气失败,则宣告发生“不能插管不能氧合”状况,分配团队成员角色,并立即启动计划D行eFONA。
44、当计划A、B、C均失败且出现“不能插管不能氧合”状况时,必须执行紧急颈前气道(计划D)。
45、可行时,行紧急颈前气道前应使颈部处于最大后仰位。
46、行紧急颈前气道前应给予足量神经肌肉阻滞剂。
47 、应为所有参与紧急颈前气道场景的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
图6. 计划D:紧急颈前气道(eFONA) 流程。
![]()
![]()
图7. 紧急颈前气道技术示意图。
在计划A、B、C全部失败,确认发生“不能插管,不能氧合”状况时立即启动计划D,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缺氧性脑损伤或死亡。鉴于触诊定位环甲膜不可靠,本指南推荐:默认采用纵向皮肤切口。此切口适用于所有情况(无论环甲膜是否可触及),且更易于识别解剖结构。横向刺入切口仅适用于环甲膜被明确识别(如通过超声标记)者。
团队分工:资深成员应立即分派角色:操作者、助手、及负责经上气道给氧者。必须确保完全的神经肌肉阻滞。若已用舒更葡糖,需换用其他肌松剂。最大程度颈部后仰是成功的关键。
必备设备:10号刀片手术刀、探条、6.0mm气管导管(即“手术刀-探条-导管”技术)。操作者应使用其最熟悉且训练有素的技术。强调基本原则是利手握刀,切口远离非利手。整个过程中应持续尝试经SAD、面罩或鼻导管给氧。
eFONA成功后,必须经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确认通气。术后需请外科医师评估后续方案,并排除并发症(如支气管插管、气胸)。必须为所有参与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事件后应进行团队简报。
若首次尝试失败,应考虑延长切口、进一步分离、调整体位或操作者、更换更小型号导管。应认识到,此阶段情况可能已难以逆转。所有eFONA事件都必须进行事后反思,以改进流程。
表1 快速顺序诱导与插管管理要点
风险评估
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含床旁胃超声
促动力药与抗酸药
权衡风险/获益
鼻胃管管理
留置则吸引;未置考虑置入
吸引器
开启备用
头高位
≥30°
预充氧
力争ETO2 ≥0.9;考虑高流量鼻氧
快速麻醉诱导
依据生理状态调整剂量
快速肌松诱导
诱导剂与肌松剂间无延迟。确保足量(如罗库溴铵1.2
mg·kg-1;琥珀胆碱1.5 mg·kg-1)
环状软骨压迫
正确定位与施加压力,由训练有素助手执行
轻柔面罩通气或呼吸暂停氧合
必要时行低压面罩通气
视频喉镜检查
优化布局以获得共享视野
气管导管引导器
备好探条或管芯
49、实施环状软骨压迫的助手应接受正确操作的正规培训。
快速顺序诱导与插管用于麻醉诱导后、气管导管到位前肺误吸风险增高的患者。
当前关于压迫环状软骨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证据并不可靠,既无充分证据表明其增加插管失败风险,也无证据证明其能降低误吸风险。除非使用超声,否则徒手定位环状软骨及周围结构很可能不准确。除非操作者接受定期培训,否则难以保证施加正确的力量。
对误吸风险极高的患者,应压迫环状软骨。在以下情况下,压迫环状软骨应被解除:计划B需要置入声门上气道装置时;遇到喉镜检查或气管插管困难时;患者出现主动呕吐时。
使用视频喉镜时,压迫环状软骨不阻碍首次尝试及总体插管成功率,但可能增加导管推进的难度。
50、麻醉诱导前应优化血流动力学状态,对存在持续不稳定风险者,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除解剖因素外,气道管理者尚需关注生理性(如老龄、妊娠)与病理生理性(如脓毒症、心衰)改变风险,包括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转换至正压通气时的并发症。 这些改变可能削弱预给氧效果,诱发或加重心血管不稳定,从而导致 “ 脑子转不过弯 ” 并影响患者预后。解剖性与生理性困难气道可独立存在,然二者并存时风险尤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危重成人气管插管最常见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然其常可预测与预防。故诱导前评估与优化至关重要, 包括适当液体复苏与管理、血管加压药使用及诱导剂选择。 指定团队成员独立监测与管理血流动力学,可使气道管理者专注于插管本身。
生理改变可能损害氧合与输送,凸显正压技术预给氧 及气道管理全程持续给氧(即预给氧)的重要性。对生理性困难气道患者,多次插管尝试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率, 使得首次尝试成功尤为关键。
51、考虑对肥胖患者行清醒气管插管。
52、患者应在头高位(≥30°)进行预给氧。
53、考虑于手术室内行气道管理。
54、考虑采用高流量鼻氧行预给氧。
55、若面罩通气效果欠佳,考虑早期使用第二代声门上气道装置通气。
肥胖与气道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 肥胖患者更易出现面罩或SAD通气困难。过多脂肪组织可使气管插管与FONA操作更困难。基础代谢率增加与功能残气量降低进一步加剧了诱导后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的风险。故应考虑ATI、采用HFNO预给氧及早期使用SAD。全程优化患者体位至关重要。头高位(≥30°)可增强预给氧、面罩通气及气管插管效果。对此类患者,应考虑及早呼叫援助。
56、个人负有按本机构规定记录所实施气道管理的专业责任。
57、机构应支持并促进所有层级人员通过临床与非临床多学科培训,以维持气道管理能力。
58、机构应支持临床医生培训使用新设备或指南。
59、气道负责人应加强气道管理者与助手对计划A–D方法的熟悉度。
60、培训应包含人为因素及压力下的团队表现。
61、所有参与气道管理的人员均应接受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解读培训。
62、所有气道管理者均应定期接受紧急颈前气道操作培训。
63、每次插管失败及紧急颈前气道事件均应在死亡病例讨论会议上审议讨论。
64、气道培训证明可用于支持年度绩效评估(如考评)。
本指南强调:力争首次尝试气管插管成功;气道管理全程持续给氧;经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确认通气;多学科团队协作及持续教育培训。我们鼓励临床医生优先提升气道管理成功概率,而非仅着眼于失败应对,同时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重要的是,我们提倡早期识别任何技术尝试的失败,从中汲取经验用于后续尝试,并迅速转入下一步。遵循本指南应能降低发生非预期困难的风险,并在遭遇困难时提高成功可能。
若初始计划使用SAD失败而需改为气管插管,则应从计划A启动标准流程。但后续推进需考量此前SAD通气的失败情况。若初始尝试已无法通过SAD实现有效氧合,则应避免无效重复,并迅速转入计划C。
DAS 2015 指南因推荐以手术刀技术作为 eFONA 主要方法引发讨论。在证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建议临床医生掌握一种最可能成功的手术刀技术并持续培训。另一重要变更是:不再依据环甲膜是否可触及来决定切口方式,而是将这一判断提前至预案早期阶段。这一调整基于人因理论,旨在减少紧急状态下的决策负担。该做法对eFONA 结局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尽管 eFONA 登记系统未来可能推动技术推荐更新,但目前数据显示,气道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执行仍存在不足,并常导致并发症。这表明,围绕 eFONA 的决策质量可能比具体操作细节更为关键。
近年来,气道管理临床实践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气道教学、评估与插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视频喉镜-内窥镜复合设备等新技术也日益普及。与此同时,患者群体特征发生变化:肥胖比例上升、老年手术增多,全凭静脉麻醉的广泛使用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的影响,均对气道管理策略提出新要求。尽管技术与实践不断进步,但制定周密计划并做好失败准备——这一气道管理的根本原则始终不变。
本指南亦存在一定局限:技术持续演进与相关证据不断更新,部分领域仍缺乏随机对照试验支持,现有试验与荟萃分析本身也存在方法学限制。我们期待eFONA登记库、困难气道登记库的后续数据能为指南更新提供新证据,但也认识到观察性研究固有的局限性。本指南推荐力求务实可行,然临床实践复杂多样,部分建议未必适用于所有场景或操作者。与前版指南相比,部分修订基于专家共识完成,且部分内容在资源匮乏环境中实施可能面临挑战。
综上,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实施兼顾效能与安全的气道管理。我们强调,提升成功机会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核心价值,其意义远胜于被动应对失败。
出处:老李飞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