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夜,南开大学主楼前的路灯在寒风中摇晃,一个身材清瘦却步伐铿锵的青年刚刚结束辩论训练,裹着棉衣往宿舍走,他就是刚入学不久的艾跃进。谁也没想到,许多年后,他会用一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震动无数课堂。
1958年,艾跃进在天津老城区降生。家里并不富裕,却有难得的书香和硝烟味:父亲是抗战、解放战争的老兵,复员后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写稿。晚饭桌旁的故事从狼牙山打到辽沈,年幼的艾跃进被一句句“炮弹拉响之前没有退路”深深烙印。
![]()
小学三年级,他背熟了《孙子兵法》里的“兵者,国之大事”。同学们更迷武侠,他却常常抱着一本旧军事读本研究古代阵法,母亲开玩笑:“小跃进长大不是读哲学,就是去当参谋。”结果两句话都灵验了一半。
恢复高考后,艾跃进以天津市前列的成绩进入南开哲学系。南开当时正提倡“文理渗透”,思维活跃的他迅速在演讲队、辩论队里冒尖。学长回忆:“别人辩论靠堆事实,他一句带刺的反问就能让对手语塞。”锋芒初现。
1986年毕业留校,他被分到团委。表面看是做学生思想工作,实则给了他观察校园生态的绝佳角度。他发现:图书馆里英美政治学书籍常被翻烂,国防类书却落满灰尘。艾跃进心里犯嘀咕:和平时间久了,青年容易忘记危机。
一天晚上,一群学生围在他宿舍门口讨论“学文科有没有必要关注国防”。走廊灯光昏黄,艾跃进打开门:“进来聊!”有学生问:“老师,国防和我们文科有什么关系?”他笑了笑,“关系大了——没有安全,哪来书声琴韵?”这句半玩笑的话埋下了后来创办军事研究室的种子。
![]()
申请经费时阻力不小。那是1990年代初,学校预算紧,大家更愿把钱花在热门实验室。有人直言:“综合大学搞军事研究,像不像穿西装配草鞋?”艾跃进没急,他跑图书馆收集数据、写可行性报告,又自掏腰包拿出15000元作为启动金。对于当年一个讲师来说,这笔钱不啻于半套房。
1994年,南开大学军事研究室挂牌。最初只有两台退役作战推演机和三排破旧书架,却在校园里炸开了锅。第一学期,“军事思想概论”选课系统里出现排队盛况,甚至有化学系研究生蹭课。许多人只是好奇,却在听到那句“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后,突然意识到国家安全的尖锐现实。
艾跃进讲课不照本宣科。他常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美苏冷战核博弈与中国古代沿边防御串联解析,抛出问题让学生反驳。有人说上他的课像打擂台,不站到擂台中央就永远听不懂“剑锋”的真正含义。课堂外,他又像邻家长兄,指导社团、陪同学排练演讲、教礼仪、纠正发音,细微之处让人惊讶。
![]()
有意思的是,他的军事课程意外带火了哲学系。因为他反复提醒学生:战略思维的核心是哲学思维,兵法只是应用哲学的具体形态。于是,“形而上”突然有了“射程”与“防线”的味道,原本冷门的《逻辑与战争决策》讲座场场爆满。
2000年前后,互联网浪潮席卷高校,不少青年沉迷商业案例与硅谷传奇。艾跃进在课堂里放出一句重话:“技术再先进,丢了灵魂就只剩一堆硅片。”这句话当时在BBS疯传,被学生称作“艾氏预警”。他却淡淡回应:“提醒你们而已,时代进步得太快,信念不能掉队。”
2014年春季,本应活跃在讲台的他忽然消瘦。诊断结果——胃癌晚期。消息泄露那天,研究室门口挤满学生。有人建议请长假,他摆摆手,“身体还行,声带还在,就再讲一阵。”事实上,他每次上课前都要服止痛药,讲到激动处依旧拍桌起身,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病痛。
秋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他把伊拉克战争视频暂停在空投炸弹的瞬间,转身写下那句老口头禅。教室静得能听见粉笔擦板声。他说:“战争当然残酷,可如果我们连关注的勇气都没有,尊严就从那一刻起坠落。”无人应声,却有学生悄悄红了眼眶。
![]()
2016年4月21日凌晨,艾跃进病逝。消息传来,南开官网首页只挂了一行黑字,留言却刷屏:一届届学生用不同年份写下“剑锋尚在”。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研究室升级为国防教育中心的挂牌仪式。筹建名单里,首席顾问仍然是艾跃进——只因大家觉得把名字留在那儿才心安。
今日走进南开,西南角那间不起眼的两层楼仍摆着当年的推演机。新生评论它“老古董”,导师会补一句:“机器可以旧,精神得新。”说罢不忘补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短短十一个字,像一把冷冽长刀,一次次提醒后来者警醒、清醒、并且行动。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