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胖东来宣布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这个数字本身并不惊人——在零售行业,千亿级企业并不罕见。真正让人动容的是,它是在创始人于东来一再“喊停”的情况下,被消费者硬生生推上去的。
![]()
今年3月,于东来曾公开表示,希望2025年销售额控制在200亿以内。他担心增长太快,员工会加班,服务会变形,企业会偏离“爱与自由”的初心。10月,他又一次强调:不扩张、不上市,不做资本游戏,只想做一家“研究幸福生活方式的学校式企业”。可现实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国庆八天卖出8.2亿元,时代广场店单店年销超51亿,账面资金41亿且无贷款——这哪是“控速”?这是被热爱裹挟着向前狂奔。
人们常说,商业的本质是交易。可胖东来的走红,偏偏不是因为便宜,也不是因为便利。它的商品价格并不低,门店只集中在许昌、新乡两地,外地人想逛一趟得专程打飞的。但它依然被追捧,被模仿,被当成“零售乌托邦”的样本。为什么?
![]()
答案或许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购物车里:我们越来越不愿意为冷漠的效率买单,而更愿意为有温度的价值埋单。
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早已过了“有就行”的阶段。他们买东西,不再只看功能、价格、品牌,而是开始问一句:这家企业,是不是和我“同频”?
你对员工好吗?你对顾客真诚吗?你有没有在坚持一些看起来“不划算”的事?这些问题,正在悄悄成为新的消费筛选机制。
《2025年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超过90%的年轻人认可“情绪价值”的重要性,近60%愿意为此付费。而在所有情绪驱动因素中,“价值契合”排在第二位,占比37.6%——仅次于“自我疗愈”。换句话说,我们买东西,不只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为了确认自己是谁,支持什么样的世界。
![]()
这种趋势,早已不止于胖东来。
在火锅赛道,巴奴毛肚火锅不搞低价促销,不玩服务表演,而是坚持“产品主义”:毛肚必须鲜运,底料公开配方,服务员不许强行推销。它的客单价比同行高出三成,却常年排队。消费者说:“在这里吃饭,不吃亏,也不憋屈。”创始人杜中兵说:“我们不上市,不想被KPI绑架。”
在快餐行业,老乡鸡门店贴着一张张“成本公示”:一碗鸡汤卖158元,成本128元,毛利30元。它不投广告,不搞加盟,员工月薪普遍过七千,还给父母发医疗补助。疫情期间,它免费送了上万份餐。网友说:“它像我家楼下那个老实做生意的叔叔。”
在酒店业,亚朵不考核入住率,而是看员工幸不幸福、客人满不满意。前台有权直接给客人免房费,只为“不让一个人带着委屈离开”。它的会员复购率超过65%,有人甚至说:“住亚朵,像回到一个认识你的地方。”
这些品牌,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信“唯增长论”,而是把“人”放在效率之前。
它们相信,员工有尊严,服务才不会假;企业有底线,消费者才愿意托付。它们不追求“赢者通吃”,而是试图建立一种更朴素的信任:我对你好,不是因为你能给我带来多少流量,而是因为这是我该做的事。
这种理念,在资本主导的商业世界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恰恰是这种“不合时宜”,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3年报告中指出, “情绪释放”正成为影响年轻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而2025年的品牌力研究进一步揭示:品牌关系对品牌价值的贡献,已超过60%。 换句话说,消费者不再只认牌子,更认“人”。他们用钱包,投出对善意、真诚和克制的赞成票。
![]()
胖东来的“控速失败”,本质上是一场价值观的胜利。它想慢,但消费者不让它慢——不是因为贪便宜,而是因为怕它变了。人们害怕它一旦扩张,就会裁员、加班、标准化、流程化,最后变成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
所以,这200亿,不是规模的胜利,而是信任的结晶。它证明了一件事:在这个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为“人味儿”买单。
回到胖东来。它没有回应销售额破纪录的消息。于东来依旧在讲他的“幸福企业”理念,讲员工该有30天年假,讲门店不该排长队。他或许依然觉得,200亿“太快了”。
![]()
但也许,他可以稍微安心一点:
消费者推着你往前走,不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大的巨头,而是希望你一直做那个“不一样”的胖东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