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身边的亲戚朋友,发现现代孩子的童年与自己那一代人有着天壤之别。过去放学后,大家会一窝蜂冲到野外或街巷,用简单的石子、皮筋、跳房子等方式度过整个下午。现在,很多孩子的时间被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排得满满当当,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钢琴、编程,晚上回到家还要完成各种「打卡」任务。屏幕时间也急剧增加,手机、平板成了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窗口。当看到他们在沉重的课业和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不禁思考,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高效」且「数字原生」的童年模式,是否真的能带来更幸福、更健康的成长体验?这种变化,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为一名80后老登,同时也是一个初中生的不靠谱的父亲来说,我觉得现在我儿子的童年和他老子的童年比起来差的很多,也无聊了很多。
首先就是每天晚上6点30分放学,坐车到家7点多才开始吃饭,为什么初中生放学回家会那么晚?
别问,问就是强制托管,我问过孩子要不要4点多我就去接你放学回家,孩子跟我说托管课老师也会教授知识。
没办法,都上托管课你回家合适么?
作业说实话留的并不多,再加上学校也会让孩子们写一部分,回家大多数都是一些背诵默写的任务,当然因为刚上初中所以学的科目并不多,大概10点之前能弄完,就是弄不完也让他睡觉了,不能影响孩子的睡眠,睡眠时间不足身体发育就有问题。
而我当年呢?
我记得我初中那会儿,4点左右就放学了。
跟同学一起回家,没有家长接送,都是和附近的小伙伴一起溜达着去学校。
家里给的早饭和午饭钱,自己在路上买着吃。
中午放学都是一帮一伙的出去买吃的,炒菜盒饭应有尽有。
一般我会选择买最便宜的包子,然后去附近的电脑房或者游戏厅里玩。
虽然当时没几块钱但是看别人玩也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实在没钱玩就和同学踢球打篮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的,都是这玩那玩的逛够了才回家。
父母并没有过多的操心,因为马路上的车很少,所以并不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在加上周围的孩子都是邻居,有什么事一问就知道孩子在哪玩几乎都清楚。
后来迷上了看武侠小说,于是就天天去借书,上课也看下课也看,结果就近视了,当然了学习也不咋地。
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孩子过于拘束,并不像以前的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散养,现在都是天天在笼子里关着。
心里没问题的要么就是过于成熟,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或者还没到叛逆期。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跳楼,张嘴就是网络用语,加杂着国骂的孩子,放学时也有能碰到很多。
没办法,这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安全性并不高。
车水马龙,早晚高峰车流量大,所以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父母接送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做法。
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倒逼着现在的父母要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进行抉择。
而最简单的选择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这肯定不会错,至于以后孩子干什么他们大多数无法为孩子铺路和托举孩子。
当然也有很多有能力的父母已经给自己孩子规划出了未来的布局。
很可惜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
只能逼着孩子自己努力。
毕竟作为父母,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房子,能够有钱扶养孩子长大,照顾家里的老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于孩子们未来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