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云追月
城里待了大半辈子,总听人说“落叶归根”,不少六十岁的老人,攒够了钱就想回乡下老家盖栋新房子,守着老宅、挨着亲友,过几天清净日子。可真等动了工、忙起来才发现,盖房这事远没想象中简单,反而能让人摸清不少以前没看透的门道,都是实打实的经历,听着就像发生在街坊邻里身上。
![]()
第一个真相:乡亲的情分,比城里的客套管用多了。老张头从县城退休后,回村盖房,一开始想着“花钱办事,啥都能搞定”。可动工没几天,就遇上难题:拉建材的卡车太大,村口的小桥过不来。他找了好几拨人,要么说“没法弄”,要么开口就要高价。正犯愁时,隔壁的王大叔主动找上门:“老张,这事不难,我喊上村里几个后生,把建材拆成小块,用小推车分几次运进来,花不了啥钱。” 当天下午,王大叔就带了五六个乡亲来帮忙,有人搬砖、有人推车,忙到天黑还不肯留下吃饭,只说“都是乡里乡亲,客气啥”。后来盖房缺人手,又是乡亲们主动来搭把手,今天你帮着递钢筋,明天他帮着看图纸,比城里那些“点头之交”靠谱多了。老张头后来常说:“城里住再久,遇事还是老家亲人给力,这份情分,花钱买不来。”
![]()
第二个真相:房子不用贪大,实用才是硬道理。老李头盖房时,总想着“一辈子就盖这一次,得盖得气派点”,非要弄个三层小楼,还得带花园、露台。儿女劝他“年纪大了,爬楼不方便,简单盖两层就行”,他不听,硬着头皮按自己的想法来。等房子盖好,问题就来了:三楼基本没人去,空着积灰;花园打理起来费劲儿,浇水、剪枝,没几天就累得腰酸背痛;露台风吹日晒,想坐会儿都得挑天气。反观对门的陈大妈,盖了个两层小洋楼,一楼留了大客厅和卧室,方便平时活动,二楼隔了两个房间给儿女回来住,院子里种了点菜、搭了个凉棚,平时种种菜、跟邻居在凉棚下聊天,日子过得舒坦又省心。老李头看着自家空荡荡的三楼,后悔地说:“当初就该听劝,房子大了没用,住着方便、舒心才最重要。”
![]()
第三个真相:老规矩不能丢,不然容易闹矛盾。赵大爷盖房时,没跟村里打招呼,就把院墙往外挪了半米,想着“多占点地方,院子能大些”。没想到这事被隔壁的堂弟看见了,找上门来:“哥,你这院墙挪了,占的是两家共用的地界,按村里的规矩,得先商量着来,你这样做,让街坊们咋看?” 赵大爷一开始还不服气,觉得“自家盖房,想咋盖咋盖”,可没过几天,村里就有人议论,说他“不讲规矩、自私”。后来还是村支书出面调解,让他把院墙挪了回去,又摆了两桌酒,跟乡亲们赔了不是,这事才算了结。赵大爷事后叹口气:“城里待久了,忘了村里的老规矩,以为花钱盖房就没人管,其实不然,守规矩才能少是非,邻里和睦比啥都强。”
![]()
第四个真相:落叶归根,归的不只是房子,是心安。王大娘盖房时,儿女都劝她“在城里住,医疗、购物都方便,回村干啥”,可她铁了心要回。房子盖好后,她把老宅里的旧木桌、老藤椅都搬了进来,墙上挂着以前的老照片,院子里种上了小时候常种的月季花。每天早上,她去村口的集市买新鲜蔬菜,跟卖菜的摊主唠唠嗑;下午搬个椅子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听着邻居家的鸡叫、孩子的打闹声,心里踏实得很。有一次儿女来看她,说“城里的房子比这好”,王大娘笑着说:“城里的房子是好,可住着不踏实,回到这儿,看着熟悉的人、熟悉的景,才觉得心有地方放,这才是真正的回家。”
![]()
六十岁后回村盖房,盖的不只是一栋房子,更是对过往生活的回望,对人情世故的再认识。那些实用的道理、温暖的情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日子过得舒心、心里过得踏实,比啥都重要。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