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命草诗评
![]()
原诗
名伶
文/饶霓依
名伶从舞台的上方坠落
血染红了他华丽的戏装
珠冠散落一地
剧院里是片刻的沉默
随后便是一阵混乱
鲜血从他的嘴角流出
凄美的面容下
是不甘的眼神
混乱的人群散去
剧院里一片沉寂
从此,关于他的死因
开始在城里流传
有人说
他是得罪了权贵
有人说
他是死于暗杀
还有人说
他是死于情伤
可是,谁也没看出
那死不瞑目的眼眸里
是宁为玉碎的决心
后来,人只说
那个剧院里死了一个戏子
赏析
此诗开门见山,以民国的一个名伶从舞台坠落为开场,颇有一丝悬念的意味。从混乱的坠亡现场描写到名伶死不瞑目的状态呈现,给读者造成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理的冲击,整首诗仿佛散发着迷雾一般。在各种死因的猜想中,暗示了不公的存在,揭示了圈子的晦暗和压迫。有人以死明志,用生命证初心,宁可像美玉般破碎,也不愿做完整的瓦块,这是原则的坚守和高尚品格的保持。诗人用“宁为玉碎”和“死不瞑目”的字眼来昭示真相,是对流言蜚语的破除,是对名伶清白为人的肯定。诗中又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此事,名伶的坠亡只是他人口中的八卦,再后来只说剧院死了一个戏子,足见人情的淡漠。从这点来看,诗人更是揭示了戏圈的某些不良现象和作风。这首极具现实张力的诗,是对生命本真和人性的洞察。下面,根据诗歌文本进一步详析。
先从第一节看起,诗人采用客观叙事的角度表现在场感,仿佛目睹了整过坠亡过程的发生,以及在刻画死者形象上,写得入木三分,渲染了悲剧氛围,又给读者以震惊。再看这些画面:“血染华丽戏装”、“珠冠散落一地”、“剧院由沉默到混乱”“鲜血流出嘴角”、“凄美的面容”、“不甘的眼神”,特别是亡者神情的刻画,不得不让人陷入对其死因的猜想之中。由事件引发诸多联想,这是对真相的本能追寻。从创作角度来看,诗歌有了进一步延伸的基础。此节,如同下文的铺垫,以及整首诗情感基调的确立。
再看第二节,是名伶的死因大猜想和其志向的揭示。诗人写人群的混乱到剧院的沉寂,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离世的黯然,即便你是名伶,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死亡,消息的封锁是干净利落的,难为人知的。这不由得引出一双双无形之手的遮蔽,让人浮想联翩。接着,诗人用铺陈的方式书写他的死因,“得罪了权贵”、“死于暗杀”、“死于情伤”,流言传得神乎其神。而诗人来了一个反转,名伶的死因仿佛柳暗花明,从第一节中不甘的眼神到这一节的死不瞑目,透露出的宁为玉碎的决心,这是由外而内的发现过程。诗人洞察名伶的内心,并将其表露出来,试有为其昭雪的意思。
最后一节,只有两行,“后来,人只说/那个剧院里死了一个戏子”,如此轻描淡写,仿佛一个生命的消失,连同他的所有都带走了,人情如此冷漠,让人倍感无限凄凉。
这首诗,以叙事为明线,以揭示名伶的志向为暗线,一方面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人情的冷淡,一方面彰显了人物高洁的品格。意外事件的背后,或许还有外人不知道的细节,这些也将随着名伶而埋葬。诗人以求真的态度书写名伶,此可视为一首悼诗,从还原事件,到人物品格的展现,诗人可谓用心良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两次眼神的刻画,那是对事件真相的反映,换不回名伶的生命,但是足以给人警示,值得细思细品。
诗人简介
![]()
饶霓依,饶字取自我母亲的姓氏,霓是迷茫的城市里闪烁的霓虹灯,依是依然的依。上个世纪80年代春,皖北小城的玉兰花开得正好时,我降生在青砖灰瓦的城中小院。这座被麦浪环抱的县城,用三十年光阴教会我用文字帮助灵魂呐喊。当钢笔的墨水与纸页相遇,那些记录下来的灵魂的诉说,便成了我献给世界的或悲壮或温柔或神秘的信笺,也是我和那些灵魂们想留在这个世界的痕迹。
往期诗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