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CPI同比上涨0.2%,可猪肉价格却暴跌16%——这组数据像极了菜市场里一边甩卖临期猪肉的摊贩,另一边是排队抢购黄金首饰的顾客。
食品价格整体拖累CPI约0.55个百分点,其中"猪队友"独自拉低0.23个百分点,而核心CPI却连续6个月回升至1.2%。
更魔幻的是,有人为课外班涨价发愁时(服务价格+0.8%),有的家庭正享受着猪肉降价的红利。
![]()
猪肉权重下调
曾经叱咤CPI篮子的"二师兄",如今地位大不如前。
2019年猪肉消费在个人家庭消费里占比高达4.35%,现在只剩约1.6%,这就像把火锅里的主菜从毛肚换成了豆芽。
还记得2020年天价猪肉吗?那会儿排骨卖到50元一斤,现在同样部位只要15元左右,甚至更低。
可这波降价背后,藏着养猪人说不出的痛。
"饲料钱都赚不回来,每头净亏300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240万头,远超正常保有量,养殖户陷入"越亏越卖"的死循环。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深度亏损。
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均价跌到11.68元/斤,更扎心的是养殖户越亏越要卖——10月份229家猪企超额8%完成出栏计划,连没长够分量的猪都提前上市。
魔咒般的猪周期这次格外凶猛。
以往3年一轮回,这次从2024年8月跌到现在已超1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卡在4240万头高位,比正常水平多出140万头。就像高速上刹车失灵的货车,产能根本刹不住车。
有批发商调侃:"现在不是猪周期,是猪跳楼"。
核心CPI六连升的三大推手
当猪肉在价格泥潭里打滚时,这些领域正在悄悄涨价:
教育医疗等刚性服务价格上涨0.8%,就像绑在消费者身上的"隐形涨价器",教育上不投资,无法面对孩子,投资得少了,也是心慌得晚上睡不着觉;
黄金饰品同比暴涨50.3%,透露着中产阶层对资产的焦虑,一面担心黄金出手的价格不到最高点,一面担心手里的钱不值钱;
东方金诚冯琳说得透彻:"以旧换新政策让汽车家电价格逆势上行,这才是核心CPI上涨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消费呈现分化趋势。
城市CPI涨0.3%,农村却降0.2%,这组数据撕开了复苏的"双面绣":城里白领看着课外班账单皱眉时,农村大妈正在菜场感慨"猪肉比青菜便宜"。
农村家庭30%的食品自给率,让城市居民完全市场化的"菜篮子"显得脆弱不堪。当服务消费在城市支出占比高达35%时,农村12%的数值暴露了另一种生存逻辑。
食品支出省下的钱去哪了?
食品价格下降3.1%的"红包",被非食品5.4%的涨幅吞噬后,实际购买力反而缩水2.3%。当猪肉自由遇上医疗教育刚性支出,省下的菜钱就像漏水的竹篮。
更残酷的是,10月PPI已连续37个月负增长,更关键的是,PPI环比年内首次转正,煤炭、光伏等行业价格降幅收窄,工厂主们还在薄利多销,而文旅消费(+0.3%)的火爆,不过是中产们用假期经济制造的泡沫繁荣。
冬季需求能否拯救猪价?
答案藏在两个信号里:一是国家收储政策这个"救生圈",二是4240万头能繁母猪的"堰塞湖"。
当服务消费遇上工业品去库存,就像两个拔河的队伍——这边"双11"快递堆积如山,那边光伏企业刚看见黎明曙光。
用老百姓的话说:"菜篮子轻了是好事,可钱袋子怎么越来越紧?"。
面对这场"菜篮子"与"钱袋子"的拉锯战,不同收入群体需要不同的生存策略:社区团购和价格补贴是低收入者的防护盾,中产家庭则要重构教育医疗支出的优先级。
当生猪交易均重反常地停留在124.65公斤,当黄金涨幅突破50%——这些微观信号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猪肉自由只是消费自由的第一课,真正的经济免疫力,始于看懂自己专属的CPI密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