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块钱,在1987年,那不是一笔钱,那是普通人家一辈子的念想,是好几间能遮风挡雨的大瓦房。
可有人就拿这笔巨款,没买车也没置地,换回来一块黑黢黢、沉甸甸,除了打电话啥也干不了的“砖头”。
1987年的广州,街头巷尾的空气里,除了有海洋季风带来的咸湿味,更多的是一种让人心头发热、蠢蠢欲动的味道。
那时候的南国,遍地都是机会,就看你敢不敢伸手去捞。
徐峰,一个才二十三岁的香港青年,在广州做着海鲜倒腾的买卖。
他跟别人不一样,脑子里总有根弦绷着,这根弦叫“效率”。
那会儿做海鲜,最怕的不是没货,也不是没销路,怕的是“等”。
从码头鱼贩子手里收了货,拉到城里的酒楼饭店,路上多耽搁一个钟头,那活蹦乱跳的鱼虾就可能蔫一半。
蔫一半,价钱就得掉一半。
徐峰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可他没有三头六臂,联系全靠两条腿和公共电话亭。
货在码头等着,客户在饭店催着,他夹在中间,跑断了腿,也只能干着急。
他攒下了两万块,这是他全部的身家。
他心里早就盘算好了,买辆农用车,自己拉货,从码头到饭店,点对点,能省下不少时间。
车这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一脚油门下去,转起来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实在。
可就在他准备去提车的时候,一个消息钻进了他的耳朵。
![]()
广州邮电局,引进了几样“洋玩意儿”,叫移动电话,不用电话线,揣兜里就能到处走着打电话。
这东西,徐峰在香港电影里见过,那些老板、大佬,人手一个,派头十足。
但他关心的不是派头,而是这玩意儿真能随时随地联系上人?
他心里开始打鼓了。
一边是能拉货的农用车,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工具;另一边,是个虚无缥缈的“信息机器”,像个黑色的铁疙瘩。
农用车解决的是货物流通的难题,而这个“铁疙瘩”,解决的是信息流通的难题。
哪个更重要?
在1987年,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徐峰却犹豫了。
他反复琢磨,货拉得再快,要是源头没联系好,或是客户那边临时变了卦,车开到地方也是白搭。
信息的快慢,决定了这车货到底是钱,还是腥臭的垃圾。
想通了这一点,他一咬牙,攥着那张两万块的支票,掉头走向了邮电局。
1987年11月21日,广州市邮电局无线分局的柜台,人不多。
办业务的姑娘看着徐峰递过来的支票,上面的数字让她都愣了一下。
两万块买个电话,这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
这还不算完,除了机器钱,还得交一笔6000块的入网费。
这6000块,又够买半辆农用车了。
当时一个国企正式工,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这两万六千块砸下去,对普通人来说,不吃不喝得从清朝开始攒钱。
更要命的是话费,打一分钟六毛钱,接电话也要钱,还有每个月雷打不动的150块月租。
徐峰签下名字的时候,手心里全是汗。
他自己都觉得这事儿有点疯,这哪是买电话,这分明是在烧钱。
办完手续,该选号了。
那时候的手机号可没现在这么复杂,整个广东省,移动网络就一个区号,“9010”。
后面可以自己再选两位。
徐峰是生意人,讲究个彩头,他没多想,就要了“88”,图个吉利。
于是,中国通信史上第一个个人手机号码诞生了:901088。
一个简单的六位数,却像一声发令枪,开启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
当徐峰第一次把那台摩托罗拉举到耳边时,半条街的人都停下来看他。
那玩意儿足有一公斤多重,天线老长,拿在手里跟举着个手雷似的。
![]()
他站在街边,对着话筒大声地谈着生意,周围人的眼神里,有好奇,有羡慕,更多的是看不懂。
在那个连BP机都稀罕的年代,徐峰手里的这个“大哥大”,不只是个通讯工具,它是一张名片,一个权杖,是一种宣告:这个年轻人,掌握着别人无法企及的速度和资源。
有了大哥大,徐峰的生意像装上了火箭。
码头一有新货到,他第一个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电话里几句话就敲定。
别人还在电话亭排队、满世界找人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笔笔生意做成了。
信息上的领先,让他总能抢占先机,生意越做越大。
那两万块的“砖头”,很快就为他赚回了十个、二十个两万块。
徐峰手里的“901088”,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很快,第二台、第三台大哥大被买走,买主无一例外,都是像他一样最早嗅到商机的生意人。
这块“黑砖头”成了那个时代成功者的标配,老板们别在腰间,天线露在外面,比任何名牌都更能彰显身份。
时间快进到2001年,仅仅14年后,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突破了一个亿,成了世界第一。
又过了二十多年,到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十七亿还多。
当年那个需要用一个家庭毕生积蓄才能换来的奢侈品,如今已经成了每个人口袋里的寻常物件。
那个简洁的六位号码“901088”,也早在模拟信号网络被淘汰时,就和那个时代一起,被封存进了历史。
![]()
后来,徐峰的那个号码被注销,他换了一个139开头的号码,一直用到了今天。
他这辈子,就用过这两个手机号。
一个开启了中国的移动通信时代,一个见证了它走向巅峰。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徐峰,已经是一位沉稳的企业家,他的海鲜生意依旧红火。
有人问起当年的事,他笑着说,自己当时真没想过要争什么“中国第一”,纯粹是生意需要。
那批一共100台大哥大,他只是恰好第一个办了手续。
这个偶然的“第一”,却让他的人生和一个国家的通信史,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那个两万块的抉择,在当时看,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
如今再回头看,那不过是一个敏锐的生意人,在时代变革的关口,为自己的未来投下的一张信任票。
他信任的,是信息比货物更值钱,是速度比力气更重要。
他手里的那台大哥大,后来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而他本人,依旧用着手机,打理着他的海鲜生意,和当年那个为了保鲜而奔波的年轻人,似乎没什么两样。
中央电视台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相关报道。
《广州日报》关于中国第一位手机用户徐峰的专访。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展史料汇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