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iya
来源:“meiya”(ID:OneStepUp)
在进行家庭教育一对一咨询中,我反复遇见一类被同一种焦虑困扰的妈妈:
她们倾尽心力,让孩子尝试了篮球、足球、街舞、钢琴、书法、画画……十几甚至几十种兴趣尝试下来,却沮丧地发现,孩子对什么都没有表现出“非你不可”的热爱。
这份“找不到孩子兴趣爱好”的焦虑,像一片阴云,笼罩在亲子关系的上空。妈妈,经常陷入一种焦虑,焦虑孩子未来的人生该怎么办。
然而,当我细问下去,两个关键信息总是浮现出来:
1. 这些孩子,大多还处于12岁以下的儿童阶段。
2. 这些妈妈,坦言自己也没有特别热爱的事物,对自己的价值感充满了不确定。
这个现象,恰恰是解开焦虑之谜的钥匙。
一、深度心理学剖析:焦虑之下的三重投射
妈妈的焦虑,表面上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但其内核,是一场深刻的心理“投射”游戏。这里至少包含了三层投射:
1. 生存焦虑的投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爱是真实的,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但在当今高度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下,“计深远”常常异化为对“生存竞争力”的极度焦虑。
妈妈们将内心“没有热爱和特长,就等于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在社会立足”的恐惧,完整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她们焦虑的,并非孩子此刻没有爱好,而是焦虑孩子“没有独特核心竞争力,从而被社会淘汰”的未来幻象。
2. 未完成心愿的投射:
许多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或因资源匮乏,或因时代所限,未能充分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那份“我没有找到一生所爱”的遗憾和缺失感,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她们迫切地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这个任务,仿佛孩子的成功探索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孩子,在无意中成为了弥补母亲人生遗憾的载体。
3. 自我价值不确定的投射:
当一个母亲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模糊,充满不确定时,她很容易将“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作为证明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孩子的兴趣、成就,变成了母亲自我的延伸。孩子找不到热爱,在妈妈的潜意识层面被体验为“我作为母亲是失败的”“我的价值无所依附”。因此,这份焦虑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感摇摇欲坠的恐惧。
二、解构“热爱”的迷思:12岁前,探索本身即是意义
我们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认为“热爱”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点必须被“找到”的、静态的、一劳永逸的宝藏。
试问,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在12岁之前就锚定了自己一生的志业?我相信有,如莫扎特,或者如一些天赋异禀者,他们早早确定了自己以后要当律师、当作家、当大厨……但这类人是极少数。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正如我自己,也曾以为自己热爱影视广告,并在行业中实践数年,然后才发现自己更爱心理学,在人生的拐角处与心理学相遇,并确认将心理学作为终身所爱。
![]()
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找到”终生所爱,而是“体验和感受”。 广泛尝试各种活动的意义,不在于筛选出那个“唯一”,而在于:
· 构建丰富的神经连接: 不同的活动刺激大脑不同区域的发育。
· 学习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比如,在团队运动中学习合作,比如,在独自练琴中学习忍耐,比如,在画画中学习表达。
· 积累积极的情绪体验: 重要的是过程是否快乐,而非结果是否“杰出”。
过早地要求孩子给出一个“热爱”的承诺,无异于催促一朵花,必须在春天就决定自己秋天结出果实的形状。
人生是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
有的人可能早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这一领域里深耕多年,后来随着年龄和人生际遇的变化,兴趣或者热爱也会发生改变。比如有的人当医生当到一半跑去当作家。有的人可能花了很长时间为了生活而努力,在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在四十岁之后才找到了一生所爱的事情。比如摩西奶奶76岁才拿起画笔。
还有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但是爱家人,爱朋友,爱岗敬业,有责任有担当,踏实生活,他一样会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还不错!
每个人的时区不同,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不同的,人生不是一场标准化的旅程。
父母无法控制孩子的人生,而且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也是可悲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需要:我的人生我做主。
![]()
三、 给焦虑妈妈的四把钥匙:从“掌控”到“守护”
看清了焦虑的根源,我们才能从情绪的漩涡中挣脱,找到行动的方向。
1. 觉察与命名:将焦虑“物归原主”。
当焦虑来袭时,练习自我对话:“这份焦虑,有多少是关于孩子未来的真实风险?又有多少是我自身对生存、对遗憾、对自我价值的恐惧?”
仅仅是这个觉察和命名的过程,就能在你和焦虑之间创造出一个宝贵的心理空间,让你有机会将本属于自己的情绪“认领”回来。
2. 践行课题分离: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
有妈妈说,她要努力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我赶紧说,这不是你的事,这是孩子自己的事。
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寻找自己的兴趣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你无法也不应该代替他去完成。你要做的,是从“舵手”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温暖的“守望者”、“支持者”和“陪伴者”。
当他表现出对某件事的好奇时,提供资源;当他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当他想要放弃时,与他探讨原因而非直接否定。分清彼此的课题,是减轻自身负担、也是给予孩子成长空间的第一步。
![]()
3. 转换能量方向:给予祝福,而非担忧。
心理学和量子理论中都有一个观点:你关注什么,就会放大什么。持续的担忧是一种负面的能量投注,是一种诅咒,它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需要被担心。”
试着将“我好担心你找不到热爱”转换为“我相信你终会找到让你眼睛发光的事物”。
祝福是一种信任的能量,它能滋养孩子的自信和探索的勇气。
4. 转向自我成长:活出“探索者”的榜样。
这是最有力,也最根本的一步。如果你自己没有找到热爱,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去上那些低价的体验课,去尝试一件你从未做过的事,哪怕是插花、烘焙、徒步或学习一门新语言。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对自己的探索和滋养时,会发生两件美妙的事:
第一,你自身的价值感将不再依赖于孩子的成就,你拥有了自我探索的行动,这两点都会让你的焦虑大大减轻。
第二,你为孩子示范了一个最生动的榜样——一个不惧年龄、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的探索者。这种身教,远比任何言语说教都更有力量。
![]()
有个妈妈在咨询的陪伴下慢慢做出了改变,在40岁工作和经济稳定后,开始带着孩子尝试自己以前想做但是一直没有做的事情:玩滑板,玩浆板,玩滑翔伞,玩滑雪……孩子和她都收获了很多快乐。虽然未成年的孩子还没有寻找到自己一生的热爱,但是她们亲子的关系变得特别亲密,而且两人都爱上了户外运动。
我相信这份亲子间的亲密,以及对户外运动的热爱会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亲爱的妈妈,你之所以如此焦虑,恰恰是因为你深爱着你的孩子。但真正的爱,不是替他扫清所有障碍,也不是为他规划好所有路径。
真正的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
孩子的未来,终究是一片我们无法完全测绘的海洋。我们能做的,不是成为焦虑的领航员,试图控制每一片风浪;而是成为一座坚定的灯塔,用我们自身成长的光辉,照亮他们探索的航程。
当你开始专注于点亮自己,你会发现,那片曾经笼罩着孩子的焦虑阴霾,不知何时已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你们母子二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的模样。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meiya,人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整合取向,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讲师,12年心理咨询经验,个案和团体咨询时间累积超过6000小时。畅销书作家,26岁出版第一本图书《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畅销五十万册,后续出版《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认识你真好》等众多图书,热爱心理学、写作,也热爱园艺和自然,个人原创心理公号“meiya”(ID:OneStepU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