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从人群中一眼识别一名马拉松跑者。因常年风吹日晒而略显黝黑的健康肤色。一双写着卓越意志力的眼睛。匀称矫健的身材。一种规律运动者特有的挺拔体态。
这些特质,张萍身上都有。你还可以从她身上找到其他专属特质:一头灰白的头发,一种激昂的精神。通常情况下,这两种特质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如果你在青岛马拉松跑圈,你或许听过这个名字,她是一名生于1963年的女性跑者。如果你在青岛珠宝圈,你或许也听过这个名字,她是一家本土珠宝品牌的创始人,巅峰时期,她曾将20多家珠宝店开遍青岛大大小小知名商场和街区。
直到另一重身份显现,她的名字开始被更多圈外人知道。她是一位双侧乳房均被切除的乳腺癌患者。
首次让她进入大众视野的契机,是一段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演讲视频。在那段视频里,她站在布景氛围与TED演讲极其相似的舞台上,面对500人的观众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讲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原生家庭,在爱情中找到了安全感的故事,她坦然讲述癌症,以及痛苦绝望时刻的思考,最后,她用饱满的热情讲述了马拉松。是跑步,是一颗勇于尝试的心,让她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那是一位企业家于2024年底自发组织的一场青岛民营企业家跨年演讲活动,张萍是受邀的10位演讲者之一。一直以来,她对演讲有浓厚兴趣,参加过培训班,登上TED的舞台曾是她年轻时的梦想。但那次演讲前,她依旧很紧张。生意早已逐渐放下,20家珠宝店已陆续闭店,只剩一家。以企业家身份登台,她“内心是自卑的”。
但作为抗癌战士的她,作为银发马拉松跑者的她,是自信的。她被寄予厚望,安排在了最佳出场位置。她认真写了逐字稿,对着镜子练习了至少10遍,反复斟酌打磨,将演讲时间精准控制在了8分钟整。
演讲那天,她就这样手握提前准备的提示卡片登台了。那一刻的紧张超出想象,她几次低头看提示卡,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
那天是2024年12月20日。视频发布是几日后。她正在广州陪一位朋友出差,组织演讲的企业家朋友打电话给她,“你看那个流量,那个数据蹭蹭的,真的像火箭一样”。
视频发布第二天,点击量接近千万。手机里不断有消息涌进来。大学时的辅导员,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甚至,身在美国的儿媳妇也收到了同学发来的一张视频截图,对方问,“你看这个跑马拉松的,是你婆婆吗?”生命不同阶段相识的人,天南海北素昧平生的网友,在这一天都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张萍。
年过六旬的张萍,头发花白的张萍,不施粉黛的张萍,两次患癌的张萍,马拉松跑者,张萍。
自那以后,这个集齐了多重励志元素的故事被反复讲述。但关于张萍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一个更长的版本。
![]()
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中的张萍。(受访者供图)
家庭
父亲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但在张萍记忆里,母亲从未喊过父亲的名字。父母间相互的怨恨,言语冲突,父亲酒后的暴力,父母闹离婚期间,她和姐姐被送去湖北农村亲戚家度过的食不果腹的生活,这些片段构成了童年印象。
15岁那年,父母第二次离婚。姐弟三人,弟弟跟了父亲,张萍和姐姐跟随母亲,居无定所,她们住进了母亲工作的妇产科病房。关于那段难以想象的生活,她在一篇文章里写,医院外有条河,她曾望着河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里”。
多年后,她在不同场合反复讲起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片段,但记忆也只剩片段和重要节点。一家五口人一起生活时的温馨场景,父亲对母亲的称呼,父母第一次离婚的原因,辛酸生活的细节,她一点也想不起来。像影像漫漶的电影胶片,记忆里充满了空白。有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选择性遗忘”。
实际上,她从小是记忆力出众的小孩——她毫不掩饰骄傲地承认,这是父母的基因馈赠,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她记得上学时,老师曾带着一众同学路过一个电影院,过后突然提问,谁还记得刚才有哪些电影名字?不是刻意背诵的,但她清楚地记住了匆匆扫过的每一部电影名。
得益于这种过目不忘的天赋,她自幼学习成绩优异。读初中时,学校里有对优秀学生减免学费的奖励政策。因为学习成绩稳居全校前三名,她三年里一直没有交过学费。
这就是她诠释人生的方式,苦痛与磨难被重新赋义,成为凸显自己毅力、勇气和天分的背景板。
1981年高考,她考得不错,多年后再分析,她推测自己的成绩“除了北大清华外随便报”。但在当年,出于对母亲家乡武汉的特殊感情,她填报了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至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地点在山东东营。
那是一个南方女孩迁徙至北方的转折点,也是结束年少时苦难叙事的转折点。事业从这里开始,爱情也从这里开始。当初填报志愿时的懵懂与遗憾,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回看,她认为是“祝福”。
父母失败的婚姻没能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始终相信爱情,直至今日。一进工作单位,她遇到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男同事,二人彼此欣赏,很快恋爱结婚。相爱40年,如今提起丈夫,她脸上仍会泛起少女的娇羞。那是她此生见过情绪最稳定的人,是永远包容她宠溺她的人,是她发自内心崇拜的人。她描述和丈夫的相遇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1993年,她随丈夫一起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单位是官方认证的珠宝鉴定单位,天然接近珠宝行业,更何况,在地质力学专业毕业生眼里,“珠宝本质上就是石头”。两年后,她将专业优势利用起来,辞职在原单位附近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珠宝店,只有8平方米。
作为珠宝商的张萍正式登场。
那是1995年,她形容那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的时代。在时代的浪潮下“下海”,她是抓住了机遇的人。但胆大如她,在辞职时刻也经历了慎重的考虑。
为打消创业不确定性的顾虑,她特意去一家港资企业面试并成功拿到高于原薪资水平的offer。这是创业前的心理建设之一。第二个重要的心理建设是,她听闻一位同学的哥哥因生意中的一项失误,损失了一大笔钱,“人就疯了”。她颇受震动,得到一个影响一生的启示:你健康地活着,是最重要的。
惊醒
生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正轨的呢?她无知无觉。但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何时“惊醒”的,那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是突然的一瞬。2004年5月,她确诊乳腺癌。她惊醒了。
生了大病的人,总是优先在生活方式上找病因。怪那灯红酒绿的生意场,怪那废寝忘食的拼命劲,怪那永不餍足的对所谓功成名就的欲望。命运的突然暴击令人眩晕,你总得怪点什么。
但若细看,也许张萍什么都没怪,这些归因是外界的解读和想象。她做的事情只是反思。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生命的意义在何处?翻阅这些年张萍在四处发布的言论,她偏爱哲学性的思考。她大方地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热情地将它们推荐给每一位对话者。
至于下海创业的经历,她谈论辛苦、坎坷、不易,但她从未因恶疾降临而否定那段奋斗的意义。
在她的话语体系里,“爱情”是其根本隐喻,是她诠释一切的核心修辞。比如,她形容珠宝生意之于她是婚姻而不是爱情,二者的区别是,婚姻是“适合”,而爱情是“激情”。走进她的世界,你会发现她是如此“适合”珠宝商这份工作。
她是天生的销售。问到童年梦想是什么,她赧然承认,是供销社售货员。在湖北农村生活时,她曾自己上山采药、捡垃圾,拿到供销社换了钱买糖果吃。售货员就是她最羡慕的人。但即便是售货员,柜台里的糖果也是不能随便吃的。这是她长大后才明白的道理。
另一个体现她销售天赋的例子是,她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去河里捞虾,捞了太多吃不完,她就拿去市场卖钱。同学因此取笑她,她不以为意。“其实没多想,就是一种本能。”她回忆,“从小就知道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吃到想吃的东西。”
如果说童年的商业实践是生活所迫,工作后,她仍不放过任何一个创业的机会,在街区摆摊卖挂历、卖凉皮,开书店,这里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兴趣的驱动。
成为珠宝商,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她爱社交,广交朋友,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多年前爬崂山时,她主动和两个外国人搭讪,最后彼此成为长久保持通信的朋友。乘出租车时,她是话多的乘客,主动打听司机的人生故事。
她擅长应酬。作为女性创业者,她对觥筹交错的生活方式不是“不得已”,而是“享受”。实际上,她就是圈子里那个最常组局的人,每每坐在买单的位置上,指手画脚给大家安排座位。
在被癌症追上之前,她生活在这样一个由名利与应酬编织成的透明的茧里,“低着头,像驴一样在那转”。惊醒时刻,她第一次抬头,“觉得生命可能就随时离你而去了”。
手术,化疗,放疗。被死亡逼视的压迫感。恐惧压倒一切,她将注意力从生意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关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在一些媒体报道里,张萍被包装成了一个坚韧顽强的抗癌斗士,但其实面对镜头与采访,她从未隐藏过关于癌症的苦痛真相。
她有自己的讲述方式。“这里面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儿。”追问所有痛苦经历的细节,她习惯这样开场。
做完手术没多久,她独自开车前往医院做放疗,在一个路口被交警拦下。“没系安全带,罚款。”她向交警解释:“我刚做完手术,伤口太疼,没法系安全带。”说着摘下假发露出光头。交警愕然,自责万分,叮嘱她注意安全后放行。讲到这里,她哈哈大笑。
癌症治愈后,她对身体出现的任何异样都表现出神经质的敏感。某个部位的持续疼痛总会让她联想到“癌细胞转移”。一次,小腿因跑步过多出现持续一个月的疼痛,她惶恐不安,打电话给医生,担心自己“骨转移”了。“别胡思乱想了,没事!”医生了解详情后回她。她又笑起来。
乳房被切除后,手臂功能受限,她拿到了残疾证。持证去景区不要钱,她充分享受了这份便利。只是每次出示残疾证时,工作人员都会面露惊讶,她捕捉到了对方眼神的上下打量和欲言又止。“你哪里残疾?”这句话从来没人问出口,但她在心里早就想好了一个戏谑的答案:“我脑残。”
路都走过来了。悲剧都被处理成了喜剧。
![]()
第一次患癌治疗期间。(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跑步,第11年
从位于燕儿岛路的家出发,一路向南径直跑到海边,一共两公里,要经过3个十字路口。初冬,微寒,开了粉红花朵的栾树夹道成排,木叶半青黄。
栾树是什么时候开花的,树叶是从哪一天开始变黄的,一个规律训练的马拉松跑者都知道。
清晨5点半,天还漆黑一片。路两旁的商铺都紧闭着,早餐铺还没开张,马路上几乎没人也没车,红绿灯下也无需停留等待。你只顾跑步,迈出一步,然后是下一步,一步接着一步。
通常情况下,你不带手机,也不听音乐。大脑放空,心里的声音一句句浮现出来。呼吸,呼吸,步伐尽可能均匀,目视前方。跑过一棵棵树木,跑过一块块红色地砖,跑过一道道斑马线。身体热起来,后背微微出了汗,晨起肢体的僵硬感也一扫而光,视野逐渐开阔——然后,你看到那片广阔平静的海面出现在眼前,伴着潮声与水汽,礼物一般。
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跑到太平角再折返,一共是11公里。跑到八大关绕几圈再折返,是17公里。重复这样的路线,跑一休一,是你的节奏。
也有不想跑的时候。身体不舒服,或者外面冷,阻碍重重。但每一次的出发,都没让你失望。你总能收获美好:在夏天,你会收获一个酣畅淋漓的自己,在冬天,你会收获最美的日出——从漆黑一片到阳光洒满大地,只是眨眼之间。多神秘,多美好。
如何开始跑步的?这个故事你讲了很多遍。因为2013年一次投资失败,损失几百万,心情抑郁无法排解。因为2014年的冬天,你读了“跑圈圣经”——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受到激励,第二天一早就一口气跑到了八大关。因为患过一次癌之后,你对健康、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这些都是原因。总之,你爱上了跑步。
开始跑步,你要准备一双轻便的跑鞋,一身跑服,一条适合长跑的路线,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开始跑步的心。
万事俱备,你出发了。跑过四季,跑出国门,你越跑越远,越跑越久,越跑越爱。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是2015年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东营,爱情开始的地方,你相信也是你二次生命开始的地方。朋友一邀请,你就不知畏惧地报了半程马拉松赛,此前没有跑量准备,也没有系统学习,事后总结,你意识到自己有些“莽撞”。你顺利完赛,成绩是2小时27分钟。
你更习惯将2015年11月8日当作你马拉松人生的起点。在你52岁的生日两天后,你去雅典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全程马拉松。其实在那之前,你在家门口的莱西休闲体育大会刚试了水,比赛不叫马拉松,但你跑够了42公里。
那天,你和一位跑步俱乐部里认识的“大神”一起开车去比赛,你们约好一同返回,如果出来得早,说明你中途弃权上了收容车,如果坚持完赛,那朋友等待的时间要久一点了。最后,你几乎卡着关门时间跑到终点,朋友等了你两个多小时。
赛后近3个月的时间里,你连路都走不了。无论如何,11月8日那天,你和40000多人一起站在了雅典马拉松赛的起跑线上。在8小时关门时间内跑完全程,是你此次参赛的目标。实际情况没那么糟。5小时50分钟,是你在世界马拉松赛场上的首秀成绩。
此后,你请了教练,从随意跑步爱好者转向了严肃跑者,开始了科学严谨的跑马训练。一种名为马拉松的生活方式也就此展开。2018年,一个契机推动,你的野心扩向了铁人三项。半马,全马,越野赛,铁人三项,密集的赛事安排充实着你的一年又一年。
你跑到日本下关,新加坡,冲绳,温哥华,旧金山,柏林,纽约,芝加哥,伦敦,波士顿……你跑啊跑。不知不觉,竟然跑了这样久。
这是你一个人跑步,第11年。
![]()
2015年莱西马拉松赛。(受访者供图)
![]()
2017年北京马拉松。(受访者供图)
![]()
上海ironman铁人三项半程比赛第四名。(受访者供图)
![]()
2018年威海铁人三项小组第三名。(受访者供图)
![]()
铁人三项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
张萍的人生分为“马拉松前”和“马拉松后”,图为马拉松前的张萍。(受访者供图)
要活着
故事应该停留在哪一刻呢?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竞技体育励志电影,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按照戏剧套路走向一个高潮——比如,年过六旬的张萍再次刷新PB(个人最佳成绩),并冲向新的荣耀。
实际上,马拉松的PB停留在4小时04分钟。那是2018年的无锡马拉松。她相信自己还能更快的,“破4问题不大”,只是2018年起,她全情投入铁人三项,为科学分配体能,在教练建议下,砍掉了大部分马拉松赛事安排。
作为回报,她在铁人三项比赛中的成绩也不俗。训练短短两年,她拿到了铁人三项世锦赛参赛资格。
一场意外终结了所有惯性和梦想。2020年9月,她在一场铁人三项比赛的自行车赛段突然昏厥摔倒,面部受伤严重,牙齿磕落4颗,上唇右侧的一块肉几乎掉了下来。医生一点点将伤口处的碎牙齿取出,花了3个多小时完成了面部缝合手术。
眼前的张萍,说话时、做表情时,嘴部因曾经的伤口明显歪斜。话题一次次来到那次受伤事故。之后的铁人三项世锦赛她自然没参加。她花了很长时间来恢复身体和意志。曾经触手可及的铁三梦想突然变得遥不可及。养伤造成的体能下降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复盘那次事故时发现,昏厥时刻,她出现了心脏骤停,原因不明。保险起见,她装上了心脏起搏器。
也是从2020年开始,她的生活不断做减法。珠宝店早就开始陆续闭店,这一年,她心怀不舍地又辞退了一位老员工——此后工作室只留下一位员工。她将用不上的物品逐渐送人,原本俭朴的生活愈发简朴。
她减少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但仍坚持训练,小心翼翼期待着,或许有一天能重回铁人三项赛场。这个微弱希望在2022年5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被彻底击碎:乳腺癌再次被检出。
不是复发,不是转移,两次患癌的分型不同。抗癌多年,她已成为半个乳腺癌专家。第二次手术后,她自嘲从“独一无二的女人”变成了“胸襟坦荡的女人”。这句话原本是一位朋友调侃时说的,她显然喜欢这个比喻,几乎挂在嘴边。
没有病耻感,没有容貌焦虑。两次手术,她都没有为失去乳房而流泪。和病友交流时,她们坦荡地露出伤口,对比起不同医生的缝合技术来。双侧乳房都切除后,她省去了戴义乳的麻烦,避免了很多尴尬。那些可能的困扰都没能出现在她身上。
只有一次例外。在那个广泛传播的演讲视频下,有人评论:为什么她的肚子这么大?规律跑步后,她一直维持着紧致匀称的身材。没有了胸部线条的修饰,她看起来像个“大腹便便的男人”。她没有一一解释。这些都可以释怀。
无法释怀的是,手术后,她的胸部只剩一层薄薄的皮。跑步受到直接的限制,别人跑完是腿疼,她是胳膊疼——胸肌几乎没有,摆臂动作颇为费力。
没有胸肌和脂肪的保护,心脏也脆弱不堪。铁人三项比赛中,在游泳赛段被其他运动员踹一脚是家常便饭,但对她来说,那将是致命一击,更何况,她的泳衣下藏着心脏起搏器。“一个乳腺癌患者最大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参加铁人三项了。”面对镜头,她又是笑着讲出这句话。
10月底的一天,张萍骑着一辆比赛级的自行车前往工作室接受采访。在那之前,她照例在早上8点前结束了晨跑。采访结束后,她又骑着车回家和丈夫共进午餐。按照交叉训练的计划,第二天清晨5点半,她要开车前往4.7公里外的场馆练习游泳。比赛她暂时放下了,但铁人三项中的三个赛段,早已融入了她的生活。
身体在逐渐恢复,她也有了新的生活目标。从事半生的珠宝生意,如何延续其价值?她在思考。借用做视频的流量,她开始尝试做自媒体。买了专业的设备,一点点学习做视频。受伤后她只跑半马,上一次全马比赛还是2019年春天的波士顿拉松。她报了明年3月的东京马拉松比赛,想要将六大满贯赛事完结。她计划写一部自传性质的书。从遥远的乡愁开始,写她对父母复杂的爱和怀念,写爱情,写癌症,写跑步。
最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生活节奏还有点乱,她一件件梳理,尝试。要活着,尽可能长久地活着。她祈愿。目视前方,一步接着一步,呼吸,呼吸。勇者之心,跑者之心,在跳动。
![]()
第二次患癌治疗期间。(受访者供图)
![]()
化疗后再次剃了光头。(受访者供图)
![]()
勇者之心,跑者之心,在跳动。(受访者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