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镜头对准 美陆军的一番动作:军方发言人说,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这支军队打算至少生产、采购 100 万 架无人机。报道数据显示,目前美陆军每年购买约 5 万 架无人机,而预期跃升至百万级。
这条信息本身够震撼:产能翻倍、不,是十数倍;采购量从万级跳向百万级。背后映射的,是技术、产业、战略、供应链,乃至军事思维都在改写。
先看看官方怎么说。军方指出,一个名为 SkyFoundry 的试点项目将成为合作平台:陆军和私营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同时启动军方内部制造能力,快速生产应对战场需求的无人机。 声明强调:这个计划不仅是为自身装备,更是“振兴美国工业基础”“刺激无人机产业”“增加稀土材料供应”“生产低成本组件”。 那么,这是一项单纯的军事采购吗?远不止。它是一个带着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国家竞争意味的组合拳。
![]()
为什么现在出手?为什么要那么多?看向战场:美方正从 俄乌战争 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报道指出,俄乌战争中,无人机大量使用、小成本、规模化,真实改变战斗格局。美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指出,美军“每年仅采购约 5 万 架无人机”,而俄、乌每年生产大约 400 万 架,中国可能生产更多。既然战争中“大量”“廉价”无人机成为现实,传统那种“少量、高端、昂贵”的战备思路显然在变。无人机,不再只是侦查、支援工具,而可能成为“数量武器”——在战争中像弹药那样被投入。
于是,美陆军决定:不再把无人机当作“精密装备”那样珍惜,而更多把它看成“可以消耗的资源”——一架坏了、损失了、就换下一架。新闻中提到:“一些无人机将像弹药一样可消耗,另一些则更耐用,但并非设计为永久使用。” 这一转变意味着军事采购思维从“长寿”“少量”“高价值”转向“短寿”“大量”“低成本”。
看似“制造无人机”,其实是改造供应链。美国工业长期以来在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电机、传感器、电池、线路板)上依赖海外,特别是中国。现在美陆军要“国内制造”,要“稀土材料”、“低成本组件”供给。 这意味着产业政策也在换挡:国防采购不只是买外面现成,而是在国内激活制造业、挖掘商业无人机厂商、融合民用和军用生产线。这背后的竞争,不只是哪个国家打赢战役,更是哪个国家赢得“无人机产能”“无人机生态”“无人机供应链”的主导权。
但“跳跃”之后,挑战立马显现。百万架无人机听起来震撼,但现实是:现年采购约 5 万 架,要在两三年内达成百万,这意味着每年采购增幅至少二十倍。 这不仅是数字问题,更是产能、质量、供应链、维修、培训、操作以及战场整合的问题。量大不代表有效:如果无人机只是“堆起来”,却无人操作、无人维护、无人整合,那么这种“大军制”可能成为负担。
![]()
此外,“国内制造”的口号响亮,但落实困难。零部件需要稀土、电池、传感器、还要有兼容军用标准、安全防护、网络防护、电子对抗能力。美国虽然发力,但这些不是短时间内轻松突破的。内部制造要从零部件配套开始,合作企业要从民用变军用生产线、供应链要重塑、军方采购流程要简化。加上美国军工体制、合同审批、监管、预算,这些仍可能成为瓶颈。
从产业视角看,这次无人机计划也在向商业世界抛出邀请:报道提到,陆军并不想完全超越私营企业,而是想让更多商业无人机制造商参与,“我们想和那些为亚马逊派送无人机的厂商合作”。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信号:军方开启“军事–商用融合”的想象空间。无人机不是仅供战场,还可能借用、借力于民用产业规模化、商业化生产能力。那意味着,未来无人机不仅是武器,也是工业产品、经济产品。
地缘角度也有延伸。美国从俄乌战争看到:对手在无人机生产、运用上并不挣扎。而美国主流却“采购慢”“产能少”。此次大规模采购计划,是美国在无人机领域“补课”的体现。它不仅是为战争准备,也是为防止在未来无人机主导的战场处于劣势。
然而每次大跃进也带风险。大量无人机如果被用作耗材,战争伦理、成本效益、后勤保障、无人机损失率、操作人员培训、反无人机对抗这些都将被迫提上日程。无人机扩充了作战维度,也可能扩大失控维度。谁来监控、谁来保护、谁来处理无人机被黑、被劫、被用作反制?这些复杂事项不会被制造数字遮掩。
与此同时,这一动作对全球无人机产业链也将产生冲击。大量采购意味着美国市场需求上升,相关零部件、稀土、传感器、电池、无人机制造商都将受益。一些国家可能加速配套产业布局,以争取进入这条供应链。反过来,对手国家也将观察并竞争——无人机制造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资源问题。
![]()
一句话:美陆军的“百万无人机”计划像一颗炸弹落进国防和工业界,激起波澜。它告诉世界:无人机不再是旁支,而可能成为主战装备;它告诉国内产业:你要准备好产线、零件、合作、供应;它告诉全球对手:美国打算在这个领域投入巨量资源,不只是研发,而是生产、数量、规模。
读者如果愿意多看,会发现观察焦点不应仅停留在“数量上百万”,而是看“结构变革”——产业链能否跟上、商业厂商能否参与、无人机操作与维护体系能否建立、战术运用逻辑是否配得上这批量。在未来几年,假如美陆军真的拿出百万架无人机,并且不是堆在仓库里,而是上阵实用、被操作、被整合、被应用,那么战争形态可能被改写;若只是喊着数字却落在施行细节上,那它将成为一次野心勃勃但走样的尝试。
于是,当我们读到“汇聚私营企业”“启动本土制造”“至少 100 万 架无人机”这些字眼,不要只当成“又一个国防承诺”。它正是美国在无人机时代下注的一步,也是一场产业链、战略格局、作战思维同时下注的赌博。你可以质疑它的可行性,但不能否认它的瞄准方向。
就像战场上的无人机,无人机本身轻盈,但它背后的制造、供应、操作、战术却沉甸甸。美国军方这回掀起的“无人机制造浪潮”,是一场波动中的未来军事形态预演。读完这个故事,或许你的目光不再只是飞机,而转向那些制造线、市场、零件厂、合同条款——因为战争,有时就在这些看似“配件”之间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