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2日晚上,被留在公检法军管会政保一队四班负责政治案件的侦破和审理工作的南京市公安局二处副处长李乡平正在和四班长高富荣一起加班,当天起身离开办公室准备去会议室取一些茶叶,在进入会议室后,他听到军管会的王主任正在向军代表刘副参谋长汇报一件反革命案件的案情。出于好奇,李乡平不由得停下脚步在会议室门口听了起来。
![]()
李乡平
王主任介绍说:“我们截获了一封挂号信,是在南京城北的中央门附近寄出的,是一封向敌特机关纳投名状的反革命信件。寄信人向敌特机关提供:他的家乡在长江边,群众长期缺吃少柴,在江边为争夺芦柴根发生械斗,打沉一条小船,打死一人,打伤多人,群众痛恨共产党和政府。现在他组织了一批人准备造反,但缺少武器,更缺少活动经费,希望先支援部分经费,一方面便于壮大组织,另一方面逐步购买一些武器。此外,信中还有一些讨好卖乖、攻击谩骂党和政府的言语。”
“马勒戈巴子的,太猖狂了!”刘副参谋长听罢就拍案而起,“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李乡平听罢心中一激灵,因为这个故事好像在哪听过似的,一阵“头脑风暴”后他总算记起来了,是二十多天前,他的老母从如皋老家来南京看他,当时王主任还对他说:“老太太来一趟不容易,可得伺候好了,好吃好喝好招待,费用军管会报销”。
![]()
一张公检法军管会成员的合影老照片
于是,李乡平就张罗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老母,并请岳父岳母一起作陪热闹热闹。在饭桌上,李母和亲家母(李乡平的岳母)拉起了家常,说现在如皋老家柴禾紧张,两个生产队的群众还因为抢拾芦苇下脚料在四号港的长江边上发生械斗,沉了一条小船,死了一个人,伤了好几十个。如皋县公安局几乎全员出动,将带头打架的十几号人统统抓了起来——
![]()
械斗
凭借18年的从警经验,李乡平感觉写这封挂号信的人和他老母所讲的老家发生的械斗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加入讨论,而是找个椅子坐下来听大家讨论这件事。
众人七嘴八舌讨论下来总的意思是:犯罪分子一定家住江边或者说是江边有亲友,有的说南京江边有芦苇滩,还有的说常熟也有这样的地方。最后刘副参谋长说:“从江阴至安徽省交界的长江一线到处都长芦苇。我们要先打听到什么地方因抢拾芦苇根发生过械斗,知道的人有哪些,知情面有多大,然后再有重点地开展排查。”
这时,李乡平站起身来发言:“这个案子离我老家不会超过5公里。”
刘副参谋长一怔后笑着说道:“老李你不要开玩笑呀!”
“我向毛主席保证,我没开玩笑!”李乡平认真说道。
刘副参谋长收敛起笑容:“老李,你具体说说看。”
于是,李乡平就将自己母亲来南京探亲时在那天晚上的饭桌上讲的那件在老家四号港江边发生的事给大家讲了一遍。说罢,整个会议室整整五分钟内鸦雀无声,随后王主任最先站起来说:“如果老李讲的情况属实,重点就在他的家乡如皋。老李,你可以暂时丢一下手上的其他案件,给你几个人,先破这个案件,就这样吧,散会。”
于是,原本是“吃瓜群众”的李乡平莫名其妙地接下了一个新案子。
接下案子后,李乡平立即给如皋县公安局和石庄区区委各挂了一个电话,通报了案情,请求予以协助。接到李乡平的电话后,石庄区区委立即通知全区1个镇、6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和公安特派员:第二天上午10时参加紧急会议。
11月3日上午,李乡平一行四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嘎斯69型吉普车赶到石庄区区委所在地的石庄镇,此时石庄区区委吴书记和全区1个镇、6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和公安特派员以及如皋县公检法军管会的军代表已经在区委大院到齐。随即李乡平先向众人介绍了案情,一听辖区里出现如此猖狂的反革命分子,众人都很气愤,纷纷表决心一定要将之揪出来!
![]()
嘎斯69型吉普车
随后李乡平布置了侦查工作,具体排查要求如下:
1、平时有收听广播条件和习惯的;
2、思想反动、对现实不满、散布过反动言论的;
3、近一个月内离开过本地或者说有亲友离开过本地去过南京的;
4、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25岁左右的;
5、凡嫌疑对象都要设法收取一点近期的笔迹。
最后,吴书记在动员讲话时痛心疾首地说:“反革命分子出在我们石庄区,是石庄区的耻辱,大家一定要以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尽早抓出反革命分子,为全区人民雪耻!”
于是,一张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法网悄然张开——
11月7日,石南公社报上来一条线索:该公社某大队的一名会计的笔迹和挂号信上的笔迹非常相似。于是李乡平立即布置对该名会计的秘密侦查工作。
经查实,该会计时年33岁,还是党员,没有作案的思想基础,家中也没有收听敌台的条件,且近期没有离开过老家,其笔迹经江苏省公检法军管会派来的文检专家反复鉴定后认为:字形虽像,但差异明显。故此,李乡平排除了这名会计作案的可能性。
![]()
老照片:会计
11月8日,石南公社又报上来一条线索:还是那个大队,只不过是那个大队下属的某小队会计胡有秋,此人时年22岁,初中文化,一个人独住生产队的公房,有一台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有收听敌台的条件。他有个绝活——模仿他人的笔迹,且能模仿个七八分像。两周前胡有秋去了一趟芜湖市。
李乡平心中大喜,因为从如皋去芜湖必然要经过南京,胡有秋很可能在途经南京的时候寄出了这封反革命挂号信,难道这个案子真的和胡有秋有关吗?
于是,李乡平让石南公社团委书记把胡有秋的入团申请书找来,交给文检专家进行鉴定。不久,两名文检专家一致认定反动挂号信上的字迹和胡有秋入团申请书的字迹可以作同一认定。当晚,胡有秋被拘留审查,同时警方在胡有秋的住处查获了那台自制的矿石收音机、密写工具和那封反动挂号信的底稿。
![]()
手工制作的矿石收音机
面对无可抵赖的铁证,胡有秋无法抵赖,只好如实交代。
胡有秋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天生聪慧,自幼喜欢摆弄矿石半导体收音机。结果某天无意中调到了敌台频率,收听了敌台,从此就对敌台中描绘的“自由世界”上了瘾。
1971年因为燃料紧张,附近两个生产队的社员为了争抢芦苇下脚料在四号港的江边发生了械斗。这本是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但自以为聪明的胡有秋认为他可以借机发财。于是,胡有秋编造事实,虚张声势,按照敌台里提供的寄信地址给敌特组织写挂号信,自吹成立了组织,还要买武器等,目的是想骗一点钱花花。为遮人耳目,他在去芜湖走亲戚途经南京时,随手将信投进了中央门马路边的一个邮筒中。
![]()
60~70年代的南京中华门一角
对于胡有秋的量刑,南京市公检法军管会成员之间有了一定的分歧,有不少人主张严惩,毕竟反革命罪当时是15年有期徒刑起底,上到死刑封顶。但是李乡平考虑到胡有秋的作案动机只是为了求财骗钱,且他在挂号信中描述的那个反革命组织实际上并不存在,实际危害性并不大,再加上胡有秋被捕后认罪态度良好,表示愿意接受惩罚,因此提出对他从轻处罚。
最终经南京市革委会主任杨广立(开国少将,军管南京前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批准,胡有秋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
杨广立将军
90年代初,李乡平回老家探亲,还特意问了一嘴胡有秋的近况,得知胡有秋在劳改期间学会了织布,因表现良好先后两次减刑于1982年被提前释放,他把在劳改时学到的技术带了回来,自办了一个小织布厂,如今这个厂已经有数百号工人,胡有秋也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