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许晓平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极光虽美,却还是有些“挑剔”。
5日以来,尽管太阳连续爆发强耀斑并引发多轮地磁暴,但截至11月9日中午,国内仍鲜有清晰的极光影像传出。与此同时,北极圈地区却出现了明显的绿色极光爆发。为何国内等极光的人“守株待兔”却空手而归?专家指出,极光能否被观测到,不仅取决于太阳活动强度,更受制于四大关键因素:地磁条件、行星际磁场方向、天气状况与月光干扰。
虽然等待有点焦灼,不过9日下午一则好消息让人再度兴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11月9日发布消息,北京时间9日下午15:00后发生大X射线耀斑(X1.7),期待天气好转,极光降临。
![]()
许晓平11月7日摄于挪威
太阳连爆两个X级耀斑,地磁暴如期而至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消息, 上周太阳活动水平低至高,其中在3-5日达到高水平,2、6日为中等水平。日面上存在8个活动区(AR4261、AR4267、AR4269、AR4272-AR4276),共产生2个X级耀斑和11个M级耀斑。
11月5日凌晨,太阳表面在短时间内接连爆发两次X级大耀斑——分别为X1.8和X1.1级,并伴随一次M8.6级中等耀斑。虽然这些爆发区域并未正对地球,但其引发的日冕物质抛射(CME)与来自日冕洞的高速太阳风“擦边”掠过地球,仍触发了显著的地磁扰动。
![]()
摄影许晓平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11月7日发布的报告,北京时间11月6日11:00至14:00,地磁活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触发橙色警报。此次磁暴过程自11月6日2:00开始,累计有3小时处于大地磁暴状态,6小时为中等磁暴,另有6小时为小磁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主要由两股太阳活动共同驱动:一是11月3日活跃区AR4274喷发的CME;二是重现性冕洞产生的高速太阳风。
极光猎人“完美错过2天”:国内为何拍不到?
“连爆两个X级耀斑,极光肯定在路上!”消息一出,国内众多极光摄影师迅速行动,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架设设备,彻夜守候。然而,两天过去,多数人失望而归。
黑龙江极光摄影师郑凯龙8日告诉封面新闻:“本来准备去追,但东北这几天阴云密布,加上月光太亮,根本没法成片。”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新疆北部,持续的降雪和低能见度让拍摄计划泡汤。
![]()
摄影王晋 10月30日呼伦贝尔极光
影响极光出片的原因还来自空间物理层面。资深摄影师王晋分析指出:“地磁方向不配合,是这次国内‘完美错过’的核心原因。”
他解释,极光的产生需要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地球磁力线进入高层大气。这一过程高度依赖行星际磁场(IMF)的方向。理想情况下,IMF应朝南(即与地球磁场方向相反),才能有效“打开”地球磁层,让能量注入极区。
“但这三天,每到中国处于黑夜时段,IMF方向就趋于朝北,地球磁场就像一把伞,直接把太阳风能量‘偏转’出去,极光难以形成。”王晋说。
相比之下,北极圈部分地区因恰好处在IMF有利窗口期,加之晴朗夜空,成功捕捉到明亮的绿色极光。正在挪威的摄影师许晓平就幸运地记录下了这一景象。“我每年年底都去冰岛、挪威拍摄,这次也成功拍摄到了极光。”
![]()
摄影许晓平
未来三天:见极光需天时地利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11月9日早间预报,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水平较低,未发生M级以上耀斑。目前日面上存在6个黑子活动区,太阳风速度维持在约600km/s,受前期CME和冕洞高速流持续影响,地磁活动仍处于活跃状态。
未来三天趋势:
11月9日:太阳活动以中等为主,可能产生M级耀斑;地磁短时可达活跃水平;
11月10日:受11月7日CME后续影响,地磁可能达到活跃至小磁暴水平;
11月11日:地磁活动预计回落至平静至微扰状态。
这意味着,10日前后或仍有拍摄极光的机会,但能否在国内中高纬度地区肉眼可见,仍需同时满足:强地磁暴、IMF持续南向、晴朗无云、新月或月亮未升起等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