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发布了一份重要报告,说2025年养老金已经完成双增长,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
11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主要讲的是今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比如在支出方面,今年按照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提高20元,实现养老金双增长。
![]()
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21连涨,但涨幅降至2%,再次创下了新低。虽然涨幅不高,但因为基数大,人均大概也涨了六七十元。
再看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说是涨了16.3%,远高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涨幅,但实际上只涨了20元。
除了提高养老金,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上半年下达补助资金1.1万亿元,支持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
2024年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资金为19127.68亿元,不到2万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1万亿元,也就是补助力度更大了。
这笔钱是怎么花的呢?分为三个群体,也就是体制内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不过,领取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人数最多,但补助却是最少的。
补助加大,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是好事,这就是说不用担心养老金会发不出来,有中央财政支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会加大。
![]()
原因很简单,因为老龄化日益加剧,到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3亿人,而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亿人,未来的养老支持会快速提高。但另一边,出生人口下降,交钱的人在变少。
怎么办?要么延迟退休,让大家多交几年,晚几年领养老金。要么提高缴费基数,让还没退休的人多交一点,要么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有弊端。如果延迟退休过长,大家就可能担心收不回成本而选择断缴。如果不断提高缴费基数,参保人和企业的负担就会加重,直接影响到就业和参保率。而补贴太多,对财政也会造成压力。
![]()
所以,有人就建议改革。比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蔡昉就建议设立“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养老金制度。简单理解就是没有任何门槛,不用缴费,人人都享有一份最基本的养老金。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就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被单位作为自己员工的这部分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部分人超过3亿人,未来还会继续扩大。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参保,缴费压力大,覆盖率并不高。
在这种形势下,确实可以考虑将近2万亿的财政补贴,用来建立普惠型养老金制度。按现在领取待遇的人数来算,人均500元左右。然后有能力的可以继续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还有养老第二,第三支柱,也可以大力发展。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大幅缩小养老金差距,不至于农村老人每月只有一两百元,根本不够养老金,而有些体制内的退休老人养老金却根本花不完。先保一个基础,然后再凭借自己能力,拿更多养老金,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养老改革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