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了篇探讨社保的文章,直接进了黑屋十五天。
虽心有余悸,但局长想说的话还是要一吐为快。长期以来社保被吐槽基数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平均工资这个参考基数出了问题。
“每个月工资就5000块,社保个人缴费却要扣400多,到手工资刚够糊口。”
在一线城市某餐饮连锁店打工的李姐,每次看到工资条都忍不住叹气。
而她所在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多年来一直按社保基数下限缴费,却仍觉得压力山大。
与此同时,某互联网公司高管月薪5万元,按现行基数上限缴费,实际缴费比例反而远低于普通职工。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折射出我国社保基数核定机制的深层矛盾。
当前以“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基准的社保基数制度,已逐渐偏离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收入水平。
社会工资中位数这个更能反映大多数人收入实况的“民生指标”,理应成为社保基数的新锚点,让社保制度真正回归公平普惠的本质。
“我们这儿社平工资都8900元了,可我每个月就挣5000块,怎么看都像拖了后腿。”
在东部某省会城市从事行政工作的小张,对当地公布的社平工资数据满是困惑。
这种“被平均”的尴尬,正是社平工资基准制的核心弊端。他容易被少数高收入群体“拉高”,从而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脱节。
社平工资就像一杯加了少量蜂蜜的水,少数高收入者如同浓稠的蜂蜜,即便数量不多,也能让整杯水的“甜度”大幅提升。
2024年,某北方沿海城市全口径社平工资为9200元/月,而当地工资中位数仅为5800元/月,两者相差3400元。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劳动者月收入低于5800元,却要面对以9200元为基准设定的社保基数。
按60%下限计算,基数高达5520元,不少月薪5000元左右的职工,社保个人缴费几乎要占工资的10%,缴费压力可想而知。
而对于月薪5万元的高管来说,300%的基数上限(27600元)对其实际收入影响甚微,却间接抬高了整体缴费基准,让企业和普通职工不堪重负。
这种脱节直接导致了“两头受气”的困境。
对企业而言,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工资低、基数高”的矛盾尤为突出。
广州某制衣厂老板王总算了一笔账:厂里100名工人平均月薪4500元,若按当地社平工资7800元的60%(4680元)缴费,仅养老保险一项,企业每月就要多支出1800元。
为了生存,他只能选择按最低基数“擦边球”缴费,时刻面临社保稽核的风险。
对职工而言,低收入者“缴不起”,中等收入者“缴得多”,高收入者“缴得少”,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收入大多在中位数附近徘徊,过高的基数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
某平台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中,仅30%缴纳了职工社保,其余要么选择居民社保,要么干脆断保,社保覆盖的“短板”日益明显。
社平工资基准制还在悄悄侵蚀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一方面,企业为降低成本“低报、漏报”基数,导致基金“应收未收”。
2023年,全国社保稽核共查出少缴社保费120亿元,涉及企业近10万家。
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参保意愿不足,让基金来源持续萎缩,而未来退休人员的待遇仍以社平工资为核算基础,形成“缴费端缩水、待遇端刚性”的矛盾。
长期下去,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影响到制度的长期稳定。
如果说社平工资是“被拉高的平均数”,那么社会工资中位数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收入线”。
它是将所有就业人员工资按高低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不受极端高收入或低收入的干扰,能最直观地反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以中位数作为社保基数基准,就像为社保制度安装了一个“精准导航”,让缴费责任与收入能力实现完美匹配。
工资中位数的稳定性的优势在收入分布中尤为明显。
在我国“金字塔型”收入结构中,少数高收入者很难撼动中位数的“地位”。
比如,某公司有1名月薪50万元的高管和99名月薪5000元的普通员工,若算社平工资,结果约为9950元,几乎是普通员工工资的两倍;
而工资中位数仍为5000元,精准反映了绝大多数员工的真实收入。
这种“抗干扰性”让中位数成为社保基数的理想基准:
既不会让低收入者觉得“缴不起”,也不会让高收入者“缴得太轻松”,真正体现了“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社保原则。
对不同收入群体而言,中位数基数都能带来“量身定制”的公平。
以某地工资中位数5600元为例,按现行60%-300%区间设置,基数下限为3360元,上限为16800元。
对比原社平工资8000元对应的4800元下限和24000元上限,变化立竿见影:
月薪3500元的保洁员,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从384元降至268.8元,每月多拿115.2元;
月薪6000元的程序员,缴费基数从4800元调整为6000元,未来养老金待遇更有保障;
月薪20万元的企业高管,缴费基数上限从24000元降至16800元,既不会过度增加企业负担,也能确保其缴费责任合理。
中位数基数还能让社保制度更具包容性。
灵活就业人员王先生做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5000元,之前因当地社保基数下限4812元,每月缴费压力大一直未参保。
若基数下限调整为3360元,他每月缴费可减少近300元,参保意愿大幅提升。
据测算,若全国统一以工资中位数为基数基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有望提升15%-20%,社保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企业“低报基数”的动机也会减弱。
若基数与员工实际工资更贴近,公司没必要冒风险违规,合规成本也会降低。
从国际上看,以中位数为社保基数基准是成熟经验。
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以工资中位数为核心,上下限根据中位数动态调整,既保障了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又确保了基金稳定;
日本的社保基数同样参考工资中位数,让不同收入群体的缴费压力更均衡。
我国部分地区也已开始探索,浙江乐清采用“工资总额×固定比例”核定基数,本质上就是对中位数适配性的间接认可。
这些实践都证明,中位数基数不仅理论可行,更能落地见效。
改革可采取“三步走”策略:
2025-2026年,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收入分布均衡、统计基础好的地区试点,以当地工资中位数为基准核定基数,跟踪评估企业缴费压力、职工待遇变化等情况;
2027-2029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国扩围,设置3年过渡期,允许企业在社平工资基数与中位数基数之间选择适配区间,每年向中位数基数靠拢30%;
2030年起,全面实施中位数基数制,统一全国社保基数上下限核算标准。
过渡期内,可保留60%-300%的区间比例,避免基数波动过大影响企业经营和职工待遇。
对普通劳动者来说,改革是“减负不减待遇”的福音。
月薪4000元的超市收银员,社保个人缴费可从384元降至268.8元,一年多拿1382.4元;
月薪6000元的教师,缴费基数从4800元提高到6000元,未来养老金每月能多领约200元;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门槛降低,不用再为“缴不起”发愁,养老、医疗有了保障。
2023年全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9亿人,若参保率提升15%,每年可新增基金收入约300亿元;
企业缴费合规率提高,能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应收尽收。
同时,基数与实际收入匹配,避免了基金支出与缴费水平脱节,增强了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波动的能力,让社保基金真正实现“可持续”。
对社会来说,改革是“促进公平”的纽带。
社保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中位数基数让不同收入群体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缴费责任,享受与缴费相匹配的待遇,减少了因制度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
同时,社保覆盖范围扩大,居民养老、医疗后顾之忧减轻,消费信心提升,能有效拉动内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个公平的社保体系,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