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俩军事学院毕业都想到大军区任职,却被安排留校担任正副院长

0
分享至

“1957年6月,中山陵脚下热得像个蒸笼——小廖、小张,你们俩毕业后的去向,可得今天给个准话。”肖华把帽子放在桌上,用毛巾擦了把汗。短短一句话,为战役系两名学员的人生掀开了新篇章。

那一年,朝鲜停战已近四个年头,全军正忙着从战时编制向正规化过渡。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被称作“将军熔炉”,招收的全是正军职以上干部。三年封闭学习让这批老兵重新坐进教室,旁人羡慕,他们却憋得慌:硝烟散去,谁不想回到军区指挥千军万马?廖汉生想去新疆,张震惦记着总参,可现实给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答案。

廖汉生出身红二军团,解放战争只当到军政委,官职不算显眼。可他在西北跟随彭总打过沙漠,在雪山里熬过饥饿,行伍里没人说他怯场。新中国成立后,他兼过西北军区副政委,熟悉戈壁、高原和民族地区的复杂局面。若能赴新疆为王恩茂分忧,他自认能派上大用场。张震的履历更耀眼,三野参谋长出身,深谙大兵团合成作战,早已是全军公认的“战役通”。回总参作战部,在他看来顺理成章。

然而,高层的算盘并不在前线。1956年底,中央决心在北京筹建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部分系科被抽调北上,师资缺口暴露无遗。更尴尬的是,教学里苏联教材照搬硬套的问题日益尖锐。学员们戏称战役方案为“伏龙芝复制品”,在课堂上喊着“第X集团军”,到了野外勘察却找不到配套道路与河流。有人抱怨得急,血压飙升,当场晕倒,引来国防部调查组。

这种时候,学院需要懂实战又尝过“教条苦头”的行家对症下药。廖汉生与张震在战役系成绩均列前茅,还曾担任学员组长,参与整理教材、主持导调,连外方专家都对他们的简报频频点头。没有办学经历?可以磨;缺乏一线历练?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枪林弹雨中的决断。



“学院刚改制,正副院长必须是行家里手,你们俩留下吧。”肖华的结论不容置疑。两人对视片刻,礼貌点头,却难掩失落。出了会议室,张震苦笑:“想不到咱们这把年纪还得当学生处长。”廖汉生摆摆手:“革命几十年,总得有人守课堂。”

留校意味着从“指挥”切换到“讲台”。他们首先对教材动手术,把与国内地形不符的苏军战例统统折叠进附件,新增西北平原、华东水网和两广丘陵三套方案。实兵推演时,张震坚持“炮兵火力分区”要贴合实际口径而非苏军硬指标;廖汉生则研究部队生活规律,取消了考试时“三人监考”的高压模式,改用“战役研究答辩”,让学员在沙盘边现场拆解问题。短短半年,课堂气氛截然不同,学员玩笑说:“以前是背条令,现在是琢磨怎么打胜仗。”

值得一提的是,新院长并未把自己关在办公室。1958年初春,学院组织黄山行军测绘,他俩全程随队。夜宿山脚,雨大帐篷漏水,廖汉生脱下大衣垫给侦察参谋,自己挨到凌晨才合眼。此后的“防御作战综合演练”里,张震亲自站在炮兵阵地,推翻电脑给出的射击诸元,采用人工修正,命中率反而提高。一个“实事求是”四个字,逐渐被全院拧成共识。

当然,改革并非顺风顺水。部分教师担心取消传统闭卷考试会降低含金量,有人甚至向总参写信反映“学风松懈”。张震找来这些老师,当面摊开成绩对比:同一批学员,演习中指挥失误率下降三成。简单数字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质疑声慢慢平息。

1960年,学院总结经验,上报《战役教学十条意见》,核心是“以战领学、以学辅战”。文件后来成为全军院校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正因为此,廖汉生在1961年底被调往北京军区任政委,张震则被留任主持日常,继续深化课程体系。直到1967年夏,他最终转正为院长,把“战役系模式”推向全院。

回头看,两名中将错过了心心念念的大军区岗位,却意外在教学一隅开辟出新的战场。他们没留下豪言壮语,留下的是可以复制的办学机制、适合国情的教材以及一代代能够指挥现代化战争的骨干。军人价值不只在战场,兵学校也能淬火成钢,这或许是当年那场“留校决定”最大的意义。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蒋南强读历史 incentive-icons
蒋南强读历史
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轨迹
737文章数 53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