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阿富汗震痛,中国速度vs全球沉默,这波操作必须点赞!
废墟之上,中国声音穿透孤独,这个总在灾难现场第一时间升起旗帜的国家,正在用行动诠释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
![]()
巴尔赫省、朱兹詹省、萨尔普勒省成为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在巴尔赫省的达尔瓦兹村,全村 87 户人家中 79 户的房屋完全坍塌,55 岁的村民穆罕默德・卡里姆回忆,“当时我正在熟睡,突然感觉床在剧烈晃动,跑到院子里时,看到邻居家的房子像积木一样倒下来,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呼喊声到处都是”。该省灾害管理部门 11 月 5 日透露,仅达尔瓦兹村及周边村落就有 326 人死亡,由于道路被坍塌物阻断,部分偏远村庄在地震后 48 小时内仍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救援人员需徒步穿越山体滑坡区域才能抵达。
![]()
医疗资源的匮乏让伤亡数字持续攀升。马扎里沙里夫市唯一的公立医院在地震中受损严重,门诊楼墙体出现大面积裂缝,急诊室设备倾倒损毁,医护人员只能在医院停车场搭建临时帐篷接诊。
医院院长阿卜杜勒・哈米德表示,地震发生后 48 小时内,医院接收了超过 1200 名伤员,但现有床位仅能容纳 300 人,“很多轻伤员只能在帐篷外等待,重伤员因缺乏手术器械和药品,面临感染和失血过多的风险”。更严峻的是,北部省份本就医疗资源薄弱,部分县医院仅有 1-2 名执业医生,地震后这些医疗点几乎陷入瘫痪。
![]()
文化遗迹的损毁成为这场灾难的 “额外伤痛”。马扎里沙里夫市内的蓝色清真寺(哈兹拉特・阿里清真寺)是阿富汗重要的宗教与文化遗迹,始建于 15 世纪,其穹顶和墙体在地震中出现多处裂缝,南侧附属建筑完全坍塌;位于巴尔赫古城遗址内的塞尔柱时期宣礼塔,塔身中部出现约 3 米长的断裂缝,部分浮雕装饰脱落。
阿富汗国家文物局 11 月 7 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此次地震共造成北部地区 12 处文化遗迹受损,其中 5 处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潜在世界遗产” 名录,修复工作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且需专业技术与资金支持。
![]()
沉默与迟缓的 “救援困局”
地震发生后的一周内,国际社会的实质性救援响应极为有限。美国国务院 11 月 4 日发表声明称 “对阿富汗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未提及任何具体援助计划;欧盟对外行动署 11 月 5 日呼吁成员国 “根据自身能力提供人道主义支持”,却因 “与阿富汗临时政府沟通机制不畅”,未启动统一援助协调;即便是周边国家,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虽承诺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但截至 11 月 10 日,首批物资仍未通过边境口岸运抵阿富汗。
国际组织的救援能力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联合国难民署在阿富汗北部的库存仅能提供 4 万顶帐篷、6 万床棉被,远无法满足 15 万无家可归民众的需求,且物资需从喀布尔转运至北部,受道路条件影响,预计至少 12 天才能抵达重灾区。世界粮食计划署(WFP)11 月 8 日表示,已紧急调拨 500 吨粮食前往北部省份,但由于部分路段被落石阻断,运输车队需绕行,“可能无法及时缓解灾民的饥饿问题”。
![]()
文化遗迹保护领域的国际响应更为缺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1 月 6 日发布声明 “对文化遗迹受损表示遗憾”,但未提出具体修复援助方案;全球主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仅有意大利文化遗产局表示 “可提供技术咨询”,未涉及实际资金或人员支持。阿富汗国家文物局局长穆罕默德・萨利姆无奈表示,“这些遗迹是阿富汗的文化根脉,现在它们在坍塌,却几乎没有国际力量伸出援手”。
![]()
72 小时构建的 “全方位援助网络”
与全球多数国家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多维度援助。11 月 6 日上午 10 时,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宣布,应阿富汗临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提供 8000 万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分为物资援助、医疗支持、文化遗迹保护咨询三部分,这一决策从灾情评估到正式宣布仅用 72 小时,是此次灾害中首个明确提出 “文化遗迹保护支持” 的国家。
首批物资援助的送达速度凸显 “中国效率”。11 月 8 日凌晨,装载着 3000 顶帐篷、8000 床棉被、50 吨压缩饼干及 200 套便携式医疗设备的中国货运专机,降落在马扎里沙里夫国际机场,这是地震后首架抵达阿富汗北部的国际援助专机。巴尔赫省官员阿卜杜勒・卡里姆在接收物资时表示,“这些帐篷已经分发给达尔瓦兹村等重灾区,至少让灾民在寒冷的夜晚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中国的援助来得太及时了”。
![]()
医疗支持方面,中国采取 “物资 + 人员” 双轨模式。由中国红十字会组建的 22 人应急医疗分队抵达马扎里沙里夫,携带急救药品、手术器械及移动 ICU 设备,在医院停车场搭建临时医疗点,重点开展外伤救治、感染预防及孕产妇护理。医疗分队累计救治伤员 1500 余人次,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 3 场急救技术培训,覆盖约 200 人。同时,中国还协调国内药企捐赠 10 万剂抗生素、5 万套医用防护服,通过陆路运输陆续送达北部省份。
![]()
在文化遗迹保护领域,中国的援助展现出独特视角。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富汗国家文物局视频连线,派遣 3 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提供技术咨询,针对蓝色清真寺穹顶加固、巴尔赫古城宣礼塔修复提出初步方案,并承诺提供 200 万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加固材料与小型修复设备。这种将 “民生救援” 与 “文化保护” 结合的援助模式,远超多数国家的常规援助范畴。
![]()
人道主义与文化尊重的 “双重践行”
中国的快速援助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人道主义精神与尊重他国文化的延续。自 2021 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阿富汗提供超过 3 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涵盖粮食、药品、冬季御寒物资等,2024 年还为阿富汗北部省份捐赠 100 套小型灌溉设备,帮助当地民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此次将文化遗迹保护纳入援助范畴,更是对阿富汗 “文化主权” 的尊重,体现 “物质援助与文化关怀并重” 的理念。
中国的援助始终坚持 “无附加条件” 原则,打破了部分国家将援助与政治条件挂钩的惯例。在与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沟通中,中国明确表示援助物资与技术支持 “仅用于救灾与民生改善”,不涉及任何政治议题;物资分发由中阿双方共同监督,确保精准送达灾民手中。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王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援助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阿富汗人民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帐篷、药品还是文化遗迹修复,都是为了帮助阿富汗渡过难关”。
![]()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的行动为国际人道主义合作提供了新范式。面对灾害中 “人的生命” 与 “文化的生命” 双重受损,中国通过 “民生 + 文化” 的全方位援助,证明人道主义救援不仅要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还需关注受灾国的长远发展与文化传承。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11 月 12 日所言,“中国对阿富汗的援助,既守护了人的生命,也守护了文化的记忆,为全球人道主义行动树立了多元关怀的标杆”。
![]()
结语
截至目前,中国第二批援助物资已运抵马扎里沙里夫,包括 5000 件冬季冲锋衣、30 吨饮用水净化设备及 100 套文化遗迹临时加固工具;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分队仍在北部省份开展巡回诊疗,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也已提交详细的技术支持方案。这场跨越国界的援助,不仅为阿富汗民众带来生存希望,更让世界看到: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唯有以务实行动替代观望,以多元关怀替代单一援助,才能真正帮助受灾国走出困境,守护人类共同的价值与记忆。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