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今年58岁,平日里喜欢跳广场舞,也自认为身体不错。去年体检时,医生建议增加一项“骨密度检测”。她一开始并没放在心上,觉得只有老年人才用得着。
没想到小区里热心的老姐妹却告诉她:“上次我摔了一跤,医生查了骨密度,早点查还真能防大问题!”这让张阿姨犯了嘀咕——骨密度检测,真有那么重要吗?是不是查一次就能管很多年?
![]()
其实国内每年有超过1500万人进行骨密度检测,这个检测数据在逐年上涨,说明大家对骨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但“骨密度”到底和我们平常的健康有多大关系?查与不查,结果会差多少?一查“十年无碍”,到底是夸张还是真有道理?
很多人以为,骨折、驼背、慢性腰酸背痛只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老化”,但其实,隐匿的“骨质疏松”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我国目前65岁及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检出率高达32%,50岁以上女性近半数或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骨密度检测就是能提前“揪出”这些潜在隐患的利器。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多份指南明确指出,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目前以双能X线吸收法(DXA)为主,检测简便、无痛,只需8-10分钟。
![]()
骨密度下降1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可上升38%!而及早发现骨密度异常,通过营养补充、运动、药物等综合干预,10年内骨折风险可显著下降,且避免“断骨”带来的巨大健康与经济负担。
有不少人觉得体检里的骨密度检测是“走过场”,其实,只要筛查一次,就能帮助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对号入座”健康等级。
首先,骨质疏松属于长期缓慢进展型疾病,一旦风险等级明确(尤其中年以后),生活调整和科学干预就能保持骨量平稳,数年内“管用”。就好比汽车体检,提前知道车胎状态,以后开车都更安心。
![]()
骨密度变化通常很慢。据北京协和医院长期随访,普通成年人每年骨密度下降约0.3%-0.5%。只有绝经女性、长期使用激素、慢性疾病群体才需更频繁检测。对大部分健康中老年人,一次定期筛查+动态评估,10年内骨折风险预测准确率仍超80%。
50岁以上女性,尤其有早绝经、偏瘦体型、吸烟、饮酒史的人;有骨折家族史、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的慢病患者(如风湿、慢性哮喘等);男性群体中有骨折或骨量减少家族史者。
这些人一旦骨密度偏低,发生骨折、驼背、身高变矮的风险成倍增加!而且早查早管控,通常一次检测结论可以明确未来几年乃至十年防控重点。
![]()
骨密度查出来以后,怎么保养、怎么补钙、怎么防止骨折,是很多人关心的大事。答案其实很简单——三招,够全家一起实践:
加强户外活动,晒阳光补充维生素D
每周晒太阳不少于3次,每次15-30分钟(避开暴晒时段),能帮助身体合成足够的维D,是促进钙吸收的“天然帮手”。加强户外活动,晒阳光补充维生素D。每周晒太阳不少于3次,每次15-30分钟(避开暴晒时段),能帮助身体合成足够的维D,是促进钙吸收的“天然帮手”。
![]()
饮食均衡,适量补钙,多吃奶制品/豆制品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每日摄入800-1000mg钙为宜,相当于每日喝1-2杯牛奶、“一小把”坚果或豆制品。严禁短期猛补钙片,如果有肾结石、高尿钙病史,补钙方式务必咨询医生。
每年保持适合自己的运动习惯
包括快走、慢跑、广场舞、简易力量锻炼等。骨头就像“树干”,越用越壮实。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坚持力量锻炼≥1年,骨密度下降幅度可减缓30%以上。
![]()
如果已经检出骨密度异常别慌,医生会帮您制定健康管理方案。药物治疗、激素替代、纠正维生素D及钙缺乏等手段联合,能在3-5年内大幅改善骨量,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概率。
切记这些建议并不是“一查了之”——查出问题后还要跟踪管理。如果是绝经女性、慢性疾病患者、骨密度较低者,建议每2-3年复查一次;身体健康、骨量正常者则可每5-10年复查,从而实现“查一次,十年心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