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发布全球寿险公司50强,中国人寿超越安联,成为全球最大寿险公司。此外,中国平安位居第三,显示出中国保险公司的集体优势。
评价标准主要基于寿险和健康险准备金,相较于保费收入或总资产,其更能反映寿险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中国人寿也正是凭借7980亿美元的准备金,一举登顶。
从榜单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依然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家分晋”,美国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席位,在保险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全球最大寿险公司的背后,是中国寿险业拾级而上的代表作。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企业,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新锐的科技公司,都处于这样一个意气风发和反求诸己的夹角中,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差距,从大到伟大,需要“惊人的一跃”。
求变、适变、应变
在中国寿险行业,中国人寿既是“头雁”,也是“大象”。全球最大寿险公司花落中国人寿,符合大家的预期。稍早前公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总资产达到7.42万亿元,保费收入达到6696亿元,距离7000亿规模仅一步之遥,总销售人力达到65.7万人,方方面面都彰显了其巨无霸般的市场地位。
然而,“头雁”和“大象”如何兼得,一直考验着中国人寿的发展智慧。“头雁”轻盈,审时度势;“大象”则跳舞不易。中国保险市场此起彼伏,合纵连横,中国人寿既面临着势均力敌的中国平安的贴身竞争,后者在金融—养老—医疗的全生态建设上更引人瞩目,也保留了最大想象空间;与此同时,中国人寿也面临着互联网大厂的跨界“偷袭”,在争取新世代注意力方面后者更游刃有余。这其实也一直倒逼着中国人寿居安思危,保持市场创新能力和求变能力。
全球最大只是起点,放眼未来,确保自己在正确的方向和模式里更加重要。中国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来就意味着不同赛道的试错,不同模式的纠错,不同比较优势的竞合,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变量,以及不断变重的医养结合的化学反应,任何企业都不敢懈怠,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湍流中,一步慢、步步慢;一步错、步步错。
角逐市场,创新模式
中国人寿摘下全球最大寿险公司的桂冠,既是中国经济水涨船高的成果,也得益于中国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重转型。老龄化势大力沉,涵盖养老、医疗和财富管理的大健康产业需求奔涌,是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这数万亿的大市场不是“低垂的果实”,不以新供给难以创造新需求。对于中国人寿这样的头部企业,这既是背景,也是机遇。
事实上,源于中国经济的巨大市场规模,我们对于“大”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财富500强早已失去了媒体头条位置,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成为新的“注意力投票”。
保险业恰恰处在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交汇点,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企业。领衔这轮科技革命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会渗透到保险的全经营周期,从获客到理赔,从风险前瞻到风险减量,保险科技将成为护城河,或者强者愈强,或者换道超车,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将不合时宜的企业筛选出去。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竞逐保险,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尝试“闭环”,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甚至冗余沉淀在保险行业,氤氲质变。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是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识别消费者的需求,无论是痛点,还是盲点,都意味着企业家精神的闪耀。潮玩和国潮的兴起,既是新世代的新需求,也迎合了他们对于非舶来的、长在自己文化身上的潮流消费,因而造就了泡泡玛特们的崛起。
保险业并不是饱和产业,更不是“老登”产业,它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一个类似泡泡玛特式的企业,将老龄化的痛点和新世代的偏好从一片同质化需求中萃取出来,这样的市场裂变是摧枯拉朽的。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保险都能够驾驭,并居于关键位置,被期望闯出一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成功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不确定性被迅速放大的时代,避险需求和应对不确定性的需求高涨,黄金不是唯一的选择。
撰文:玖亓校长
编辑:一诺
设计:小玉
校对:安文
审核:曦曦
出品:新时代保险研究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