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裕投资砸下40亿美元,拿走了星巴克中国至多60%的股权。
说实话,这事儿透着股诡异。
1.一场“不像卖身”的卖身
先看数字。博裕出40亿美元,拿走60%股权,按这个算法,星巴克中国整体估值大概67亿美元。但星巴克自己怎么说?“我们预计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
这账怎么算出来的?星巴克给了个公式:博裕的钱+星巴克保留的40%股权价值+未来十年授权费。说白了,卖掉控股权只是第一步,后面还得靠品牌授权持续“吸血”。
这哪是卖身,分明是找了个干活的合伙人。
你看星巴克的操作:品牌还是我的,知识产权还是我的,连授权费都得年年给我交。
博裕拿了大头股权,但得自己操心8000家门店怎么开、怎么管、怎么赚钱。
星巴克呢?躺着收钱,风险全转移出去了。
![]()
2.财报里藏不住的焦虑
表面上看,星巴克中国的数据还挺好看。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8.3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年营收31亿美元,增长5%;同店销售额增长2%,门店数突破8000家。
但你仔细品品这些数字——增长是有,但速度呢?
6%的营收增长,放在中国咖啡市场这个战场上,真不算快。
瑞幸去年新开了8000多家店,库迪一年开了6000家,就连Manner都在疯狂扩张。星巴克呢?一年才开415家新店,平均每天一家多点。
更要命的是利润。
星巴克全球第四季度营业利润暴跌78.7%,归母净利润下滑85.4%。虽然财报没单独披露中国市场的利润数据,但“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这种模糊表述,怎么看都像是在打马虎眼。
对比一下:瑞幸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率已经达到15.3%,星巴克中国的利润率能有多少?恐怕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
3.博裕到底看上了什么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说得很直白:“我们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这话信息量很大。
第一,星巴克现在不够本土化。一杯美式35块,在北上广深还能撑住场面,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对不起,瑞幸9.9的生椰拿铁它不香吗?
博裕之前收购了SKP商场的股权,这次又拿下星巴克,明显是在押注高端消费。但高端消费的逻辑变了——不是说你贵就有人买,而是你得让消费者觉得“值”。
第二,8000家店到20000家店,这个目标太激进。
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才开了8000家店。现在要在未来十年开到20000家?平均每年得新开1200家。这个速度,不是星巴克自己能玩得转的。
博裕的优势在哪?本土资源、政府关系、供应链整合。说白了,就是能帮星巴克打通下沉市场的任督二脉。但问题是,下沉市场真的需要35块一杯的咖啡吗?
![]()
4.这笔交易的真相
去年下半年,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就传出来了。高瓴、凯雷、红杉,一堆顶级投资机构都来凑热闹。最后博裕胜出,靠的是什么?
不是钱多,而是懂。
博裕知道星巴克的痛点:品牌老化、增长乏力、本土化不足。但博裕也知道星巴克的价值:品牌溢价、供应链体系、会员系统。这些东西,在中国市场还能再榨出不少油水。
40亿美元买60%股权,看起来不便宜。但如果能把门店数翻一倍,把利润率提上去,这笔账就划算了。
星巴克呢?它要的是体面退出。
保留40%股权,继续收授权费,还能在财报上说“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进可攻退可守,风险全转移给博裕,自己稳赚不赔。
![]()
写在最后
站在南京西路那家臻选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端着咖啡的年轻人,你很难想象这个品牌正在经历一场“不动声色的撤退”。
星巴克没有离开中国,但它已经不再是那个“第三空间”的开创者了。它变成了一个品牌授权商,一个躺着收钱的甲方。
博裕接手之后会怎么做?降价?下沉?本土化?这些都是可能的选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个卖35块美式的星巴克,可能真的要变了。
至于变好还是变坏,得看博裕有没有本事在“高端品牌”和“下沉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是26年前那批“喝星巴克就是有品位”的人了。
他们要的是性价比,是真材实料,是“凭什么你比瑞幸贵三倍”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