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台湾政坛风向突变。
原本只是一次“公投罢免案”期间的投票行为,如今却引发司法风暴。蓝营重量级人物赵少康因在投票当日“亮票”表态,遭台北地检署依违反“选罢法”提起公诉,检方强调其“态度嚣张、影响重大”,要求重判。若定罪,最高可判处两年徒刑,并处新台币二十万元罚金。
但这起案件的政治含义,远超法律本身。赵少康并非一般政治人物,他曾长期担任台湾最大广播电台“中广”的董事长,目前仍主持TVBS黄金时段政论节目,手握蓝营最核心的宣传资源。民进党一旦将其司法化打击,无异于从“传播系统”切断国民党与基层选民的沟通路径。
检方起诉当日,赵少康虽然强调“并无恶意”,但其公开神情明显低落,有媒体披露其原定东非访问计划被迫取消,整个团队陷入观望状态。岛内媒体普遍分析,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定点清除”,更意味着蓝营的舆论高地正被系统性瓦解。民进党趁其乱局发力,司法手段开始与宣传战线深度协同,“去蓝营化”的趋势清晰可辨。
![]()
郑丽文初登主席,党内火力先行引爆
就在赵少康案件升温的同一周,国民党中央也迎来关键时刻。新任党主席郑丽文甫一上任,便迅速展开组织重组,任命李乾龙等四人为副主席,提出重塑“基层战斗组织”的路线。但其改革尚未落地,党内炮火已然烧来。
出手者正是蓝营前“铁杆理论家”蔡正元。他指责郑丽文“无视建党传统”,在未安排前往象征国民党传统路线的中山纪念馆或大溪蒋中正陵寝的情况下,郑丽文率队前往马场町纪念公园,祭拜吴石等白色恐怖时期受难将领,称这是“向一群志在推翻国民党的烈士献花”,并直接将国民党讽刺为“投降党”。
这番激烈指控迅速引发党内地震。一方面,吴石作为历史上的统一派将领,其象征性超越党派,但蔡正元将此行为定性为“背离本党”,无疑将统派路线直接推入蓝营内部争议中心。另一方面,郑丽文刚上任即遭“自家人”狙击,也暴露出蓝营内部早已山头林立、难以协调。
郑本人未就“献花风波”正面回应,但她在公开场合重申:“台湾目前根本无法承担5%GDP的防务预算”,被部分媒体解读为“立场过于直白”,而蔡正元则进一步攻击其“言论会得罪美国”。从路线、仪式到发言,郑丽文的每一步都被党内鹰派、亲美派多重夹击。
据国民党中央通报,郑丽文上任仅20天,全国各地新增入党人数已超过2400人,显示其改革路线在基层获得初步响应。但在高层派系运作中,她仍处于孤军状态。
立场频变的批评者,蔡正元成“拆台发动机”
郑丽文此次受创,不仅源于“路线之争”,也源于“发难者”的反复性格。
蔡正元的立场变动可谓政坛一景。2020年大选,他曾力挺韩国瑜,却转而猛烈批评其竞选节奏。2024年选举期间,他又全力支持柯文哲,并连续炮轰侯友宜、朱立伦及金溥聪。到了党主席改选,他最初支持郑丽文,后又翻脸发难。
这不是“理性批评”的变动,而是典型的“立场工具化”。岛内多家媒体对此已有批判:蔡正元的“战略支持”总与蓝营集体利益脱节,最终演变为党内撕裂工具。他先攻击郝龙斌与赵少康,后再骂郑丽文,如今三线全面开火,令人质疑其真实意图。
更为讽刺的是,蔡正元本人仍是国民党员,却不断在主流平台上“拆台”。他曾因涉及特殊案件而佩戴电子脚镣接受侦办,如今却对民进党几无批评,将火力全集中于党内人士。外界不禁质疑,这种“内部出击式斗争”是否已成其惯性。
与其说他是蓝营的意见领袖,不如说是“失控变量”:每逢路线分歧,其总能站在拆解者的位置,而非协作者。
蓝营“三权全面失衡”
若将赵少康、郑丽文、蔡正元分别看作蓝营在媒体、组织与理论三个层面的代表,当前这三人所承受的风波,其实正揭示国民党的深层危机。
赵少康代表的是“话语权”。**尽管他已卸任中广董事长,但其长期主持TVBS等主流政论节目,仍是蓝营舆论的象征人物,对话语格局影响深远。**民进党若能借“亮票案”令其缄口,无异于从“宣传战场”直接拔旗。
郑丽文代表“组织权”。她试图通过基层动员激活统派力量,但党内反弹巨大,蔡正元等人掀起“意识形态清算”,使组织建设陷入内讧。传统派与新统派的矛盾,在她上任20日内已全面爆发,蓝营动员能力不升反降。
蔡正元原本掌握“理论权”与“舆论制高点”。但其如今既无号召力,又无稳定立场,反而成了“攻击味方”的火力源头。蓝营理论体系不仅未能统一民意,反而制造了“投降党”“内乱者”等标签,反噬组织根基。
三条战线同时塌陷,让整个国民党陷入“集体失衡”。不论是面对赖清德的强势布局,还是2026地方选举的组织备战,目前的蓝营都显得形同散沙,既无方向感,也缺行动力。
蓝营瓦解边缘,谁来收拾残局?
从“赵案”触发司法战线的切割,到“献花风波”引爆路线分歧,再到“媒体、组织、舆论三权同时瓦解”,国民党的裂变已进入公开化阶段。
更深层的问题是:蓝营尚未找到“压舱石”角色。郑丽文虽有改革意志,却难敌派系围攻;赵少康虽有舆论资源,却被司法精准锁定;郝龙斌、朱立伦等人则早已权威受损、影响力递减。蓝营内无共主,无核心议程,成为“各自为政、互相削弱”的典型。
民进党则正在旁观中稳步推进布局:一边借司法系统清洗蓝营媒体力量,一边推动“舆论正当化”,用选罢法的法条语言包装政治打击。这一操作不仅收效显著,也难以在制度上反制。
如果这一裂变持续,蓝营的舆论动员力、基层整合力与战斗意志将同步衰竭。2026年地方选举,恐怕将成为蓝营进一步流失版图的关键节点。
结局未定,但目前的剧本写得太过清晰:蓝营正在“三权失衡”的泥沼中自我耗损,而对手已在稳步收割。下一场“蓝绿之战”,或许根本无需交锋,只要静待其自乱阵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